所在位置: 学院首页 > 教育教学 > 研究生教育 > 正文
公共管理硕士学位授权点专项合格评估表格附件汇总
发布时间:2021-07-01

 

IMG_256

公共管理硕士学位授权点

专项合格评估表格附件汇总

太原理工大学

2021年6月

目 录

1.2学校支持政策文件........................................4

附件1.2-1 《关于印发太原理工大学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经费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校发〔2018〕28号)....................4

附件1.2-2 《太原理工大学政法学院绩效工资分配方案(试行)》(2018).........................................................8

附件1.2-3 《太原理工大学文法学院绩效工资分配方案(试行)》(2020)........................................................64

附件1.2-4《太原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督导工作条例(试行)》(校发〔2018〕34号).................................................121

附件1.2-5《太原理工大学研究生创新实践竞赛组织管理办法(试行)》(校研〔2018〕14号).......................................127

附件1.2-6《太原理工大学研究生先进集体和个人评选办法(试行)》(2021).......................................................133

2.5近三学年的复试工作办法和复试题目汇总(含笔试和面试)..137

附件2.5-1 2017年MPA复试工作办法和复试题目...........137

附件2.5-2 2018年MPA复试工作办法和复试题目...........154

附件2.5-3 2019年 MPA复试工作办法和复试题目..........174

4.11近三学年培养计划及变更说明...........................193

附件4.11-1 《关于印发<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教指委〔2018〕)...................................193

附件4.11-2 《太原理工大学MPA培养方案》(〔2018〕)...196

附件4.11-3 《关于印发<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教指委〔2019〕14号).............................202

附件4.11-4 《太原理工大学MPA培养方案》(〔2020〕)...207

4.12.2近三学年的教学大纲汇总表...........................215

4.15素质及学风教育制度及工作情况.........................388

附件 4.15-1《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388

附件4.15-2《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教育部令第34号)393

附件 4.15-3 《关于印发<太原理工大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的通知》〔2018〕3号....................................397

附件 4.15-4《关于印发<太原理工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组成原则与议事规则(修订)>的通知》〔2018〕5号...........................405

6.19.2 MPA教学管理制度文件汇总............................415

附件6.19.2-1《太原理工大学研究生指导教师工作规范(试行)》(校研〔2019〕3号)..................................................415

附件6.19.2-2《太原理工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教学管理制度》427

附件6.19.2-3 《太原理工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管理办法(试行)》(研教〔2018〕7号)..............................434

6.20近三学年教学质量保障工作总结.........................436

附件6.20-1《太原理工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教学质量保障工作总结》.......................................................436

1.2学校支持政策文件

附件1.2-1 《关于印发太原理工大学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经费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校发〔2018〕28号)

c179e92e13ca0e5ef8c5e070fcea528

 

 

 

附件1.2-2 《太原理工大学政法学院绩效工资分配方案(试行)》(2018)

太原理工大学

政法学院绩效工资分配方案

 

(试行)

二〇一八年五月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1

一、基本原则..............................................................................................................1

二、实施范围..............................................................................................................2

第二章绩效工资构成.......................................................................................................2

一、学校整体绩效工资构成......................................................................................2

二、纳入本次学院分配的二级绩效项目..................................................................3

三、经费来源..............................................................................................................3

第三章 绩效工资发放办法.............................................................................................3

一、职务绩效的发放..................................................................................................3

二、业绩绩效的发放..................................................................................................4

三、考核绩效的发放..................................................................................................9

第四章 学院绩效工资的管理.....................................................................................13

一、绩效工资管理的有关说明................................................................................13

二、教职工绩效的扣发、减发或停发....................................................................14

第五章 组织领导.........................................................................................................18

第六章 附 则.............................................................................................................19

附件:

1.《太原理工大学各类岗位职务绩效标准》

2.《政法学院教师岗位教科研业绩点计算标准》

3.《政法学院MPA绩效发放办法(试行)》

4. 《政法学院双学位绩效发放办法》

5.《政法学院社会公共事务工作目录(试行)》

6.《政法学院教师年度考核办法》

7.《政法学院管理岗位职责及考核办法(试行)》

8.《政法学院系主任岗位职责》

9.《太原理工大学政法学院本科教学督导工作办法》

政法学院绩效工资分配方案

(于2018年5月14日第二届第三次学院教代会表决通过)

为了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以绩效和目标为导向,将过程和结果有机统一起来,营造人人可为、人人有为,讲业绩、比贡献,讲合作、比奉献,推动学院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队伍建设、学科建设、日常管理等各项工作快速发展,根据校发【2018】15号《太原理工大学绩效工资二级管理实施方案(试行)》要求,结合学院实际,特制订本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一、基本原则

教学是立院之本,科研是发展之路,人才是强院之基。学院绩效工资发放的基本原则是:

(一)任务主导,业绩激励:建立以“任务与绩效”为导向的分配机制,突出教学科研主体地位,坚持向学术水平高的教师和承担本科教学任务的一线教师倾斜,向爱岗敬业的管理骨干倾斜。

(二)强化岗位,优绩优酬:根据按岗定酬、按任务定酬、按业绩定酬基本思路,分配中遵循“优绩优酬、兼顾公平、总额包干、限高托低、自主分配”的原则,进一步完善与教职工岗位职责和工作业绩紧密联系的“岗位任务+绩效”分配模式,鼓励创新,体现优绩优酬。

(三)量入为出,分类指导:遵循学校人员经费拨款的基本原则,在学校核定的年度经费总量内,统筹兼顾,逐步建立一种全员参与、内

部调控的动态绩效管理运行机制,保证学院可持续发展。

二、实施范围

2018年1月1日以后学院所有在编在岗人员。

第二章绩效工资构成

一、学校整体绩效工资构成

本办法实施后,学院教职工的校内绩效工资收入由职务绩效、业绩绩效、考核绩效、重大成果一次性奖励绩效及计酬不计量绩效五部分组成:

(一)职务绩效:主要体现岗位职责履行情况,根据专业技术、党政管理、教学辅助、工勤等不同岗位的特点和任务,明确聘岗条件和标准,依据本人岗位职务及工作年限,全校统一标准。

(二)业绩绩效:主要体现岗位业绩、完成数量和工作质量等,确定标准。

(三)考核绩效:指学校对二级单位教学、科研任务指标完成情况的专项考核和全面工作的考核绩效。教职工依据岗位考核结果、工作业绩、岗位表现、师德师风等情况,参与考核绩效分配。

(四)重大成果一次性奖励绩效:指学校对重大的标志性教研、科技成果的绩效奖励,此部分绩效由学校组织认定发放,不纳入二级单位的核拨范围,奖励的标准按学校文件《本科教学一次性奖励办法(修订)》《研究生教育教学奖励办法》《重大科技成果奖励办法》(2018年1月26日)执行。

(五)计酬不计量绩效:指部分工作无法量化,或无法用常用的方法进行计量,但属于整体工作的一部分,这部分绩效按计酬不计量核算,纳入学校绩效工资统一管理,具体按《太原理工大学计酬不计量绩效发放管理办法(暂行)》(校[2017]28号)执行,由二级单位规定的程序进行审批后,据实审批发放,不纳入二级单位的核拨范围。

、纳入本次学院分配的二级绩效项目

纳入本次学院分配的二级绩效项目为职务绩效、业绩绩效、考核绩效。

三经费来源

所有学校按照二级学院分配体制下拨到学院的职务绩效、业绩绩效、考核绩效的总量。

三章 绩效工资发放办法

学院绩效工资发放实行按月发放职务绩效和业绩绩效的基础部分,年终考核决算,并发放年终考核绩效的方式。

一、职务绩效的发放

1.在上年度考核合格的基础上,本年度按照学院岗位职责签订岗位工作协议,全校统一标准,学校按月发放。具体标准见附件1《太原理工大学各类岗位职务绩效标准》。

2.所聘岗位职务和工作年限的确定办法,按照学校第一轮岗位设置情况,达到职务绩效标准规定的工作年限(以年实算),执行相应的职

务绩效标准。

3.教师为本科生上课作为一项基本制度和工作要求,年均至少授课32学时。

二、业绩绩效的发放

(一)教师岗位

1.业绩绩效构成及发放

教师岗位业绩绩效部分由本科教学、现代教学、科研、MPA教学、双学位等业绩绩效和明向工作绩效组成,业绩绩效的发放见表1《教师岗位业绩绩效工资发放内容、比例、形式》。

1教师岗位业绩绩效发放内容、比例、形式

业绩绩效内容

比例

发放形式

说明

本科教学、科研业绩绩效

岗位工作量业绩绩效

60~65%

每月

岗位工作量业绩绩效按月平均发放,超工作量业绩绩效年终考核决算一次发放。


超工作量业绩绩效

35~40%

年终


现代教学业绩绩效

85%

每月

日常按照承担工作量的85%发放,其余15%部分纳入年终考核决算一次发放。

15%

年终

MPA教学业绩绩效

85%

每月

按照承担工作量的85%发放,其余15%部分纳入年终考核决算一次发放。具体按《政法学院MPA绩效发放办法(试行)》执行。

15%

年终

法学双学位业绩绩效

85%

每月

按照承担工作量的85%发放,其余15%部分纳入年终考核决算一次发放。具体按《政法学院双学位绩效发放办法》执行。

15%

年终

明向工作绩效

100%

每月

按照学校(校人[2016]26号)文件执行,不占用学院二级绩效总额,经费根据有关程序据实审批发放。

备注:鉴于学院的实际情况,目前无法将现代教学、MPA教学与本科教学、科研打通统一统筹发放业绩绩效,但它们都是学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岗位工作职责中都包含了上述内容。

2.本科教学、科研业绩绩效

本科教学、科研业绩绩效包括岗位工作量业绩绩效和超工作量业绩绩效。其中超工作量主要是指教学、教研、科研的超工作量。

1岗位工作量业绩绩效

教师岗位工作量主要指教师本人承担本科教学工作量(校本部)、基本教科研业绩点。教科研业绩点是指学校奖励的教研科研业绩点和学院目标导向性奖励业绩点,教科研业绩点根据附件2《政法学院教师岗位教科研业绩点计算标准》中业绩点对照表计算而得。其他岗位所获相应成果参照此标准执行。

教师岗位工作量主要体现教师的业务水平与所担负的岗位责任、与所聘任的专业技术岗位和履行的工作挂钩,综合考虑岗位特点、责任大小、工作强度等因素,确定教师岗位基本工作量业绩绩效标准。具体见表2《政法学院教师年度工作协议岗位的相关标准》。

2政法学院教师年度工作协议岗位的相关标准

职务

正高

副高

中级

工作岗位档次


工作量津贴系数

5.0

4.5

3.9

3.5

2.9

2.0


协议工作量绩效(万元) Jt

5.0k1

4.5k1

3.9 k1

3.5 k1

2.9k1

2.0k1


教学工作量Gt

200

200

200

200

200

150


基本教科研业绩点

75

64

50

41

27

16


说明:

1.表2中的k1的具体值,根据学校当年下达给我院的总量,以及我院各类各级教师的工作量业绩绩效系数之和为依据,由学院绩效考核领导小组会议确定。2018年k1=0.5万元。

2.工作协议岗位的申请和确定

(1)岗位档次确定时间。学院绩效考核领导小组每年的第一季度对学院教师申报的当年度岗位等级进行评定。

(2)工作岗位档次确定。一般情况下,具有正高、副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第一年可申请相应专业技术职务的一档(正高)、二档(副高)、二档(中级)的工作岗位。首聘第一年按2016年和2017年教研、科研业绩点高的副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可申请相应专业技术职务的一档工作岗位。每年各专业技术职务一档工作岗位数不超过50%。

(3)非首聘期工作岗位档次确定。当年按时按质全部完成所聘岗位工作协议任务并获得全部工作量绩效的教师,第二年可申请相应职称的高一档工作岗位。当年未全部完成工作协议任务并未获得全部工作量绩效的教师,第二年只能申请低一档工作岗位。

(4)年度内对工作协议岗位不做调整。

2.工作协议岗位的申请及聘任程序

(1)根据工作协议岗位的申请条件,教师将其申请的工作岗位档次,上交学院绩效考核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党政办)。

(2)学院绩效考核领导小组评议确定后,由学院与教师签订年度工作协议。

3.岗位工作量业绩绩效的发放

(1)岗位工作量业绩绩效的发放。平时按表2发放,年终根据工作协议完成情况进行结算(剩余部分纳入年终决算)。

(2)超工作量计算:需本科教学工作量与教科研业绩点均达到或超过对应的基本岗位要求,再计算总超工作量。未完成年度本科教学工作量或教科研业绩点其中一项要求者,允许将另一项多余的工作量按85%折算比例互换,折算的部分不再按超工作量奖励,折抵比例不超过50%。

(3)若经互换,仍未达到岗位要求,则按比例发完成本科教学工作量和教科研业绩点部分的岗位工作量业绩绩效。

(4)经学院同意,跨学院承担教学任务,所涉及的教学工作量绩效,由课程任务所在学院分配后,报人事处发放;我院教师跨学院承担教学任务的,在本院本科教学工作量不满足岗位要求的情况下,承担跨学院的本科教学工作量可补足学院要求的本科教学工作量,但需在考核核算时扣除学校核拨给跨学院相应部分的核拨额,超出部分学院不作为超教学工作量奖励,同时也不能折抵教科研业绩点。

2)超工作量业绩绩效

超工作量业绩绩效(W)包括:本科教学超工作量绩效W1、超教科研业绩点绩效W2,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W= W1+ W2

①本科教学

W1=A1Fa

其中:A1为本科教学超工作量,即所完成的总本科教学工作量扣除当年工作协议规定的本科教学工作量和本科教学工作量冲抵基本工作业绩点后的剩余部分;Fa为单位本科教学超工作量绩效。

②超业绩点绩效

W2=A2Fb

其中:A2为超业绩点(扣除当年工作协议规定的基本业绩点和冲抵本科教学工作量后的剩余部分);Fb为单位业绩点超工作量绩效。

说明:2018年Fa按40元计,Fb按130元计;学院可根据超教科研业绩点完成情况在学院预算范围内Fa与Fb同比例调整。

3.现代教学业绩考核绩效(W3

W3=A3Fc

其中:A3为现代教学工作量;Fc为单位现代教学绩效,2018年Fc按60元计。日常按月平均发放工作量的85%,其余15%年终一次性决算。

4. MPA业绩绩效(W4

按照学院制定的办法,见附件3《政法学院MPA绩效发放办法(试行)》。日常按月平均发放工作量的85%,其余15%年终一次性决算。

5.按照学院制定的办法,见附件4《政法学院双学位绩效发放办法》。日常按月平均发放工作量的85%,其余15%年终一次性决算。

(二)管理、教辅、工勤岗位

学院根据学校核拨的业绩绩效额度,发放管理、教辅、工勤岗位等按规定实行坐班制人员的业绩绩效,年终进行决算。

学院管理、教辅、工勤岗位业绩绩效系数见表3、表4、表5,业绩绩效发放内容、比例、形式见表6。2018年k2为0.5万元。

3二级学院党政管理岗位业绩绩效

业绩系数

业绩绩效(万元)

正处级

6.0

6.0k2

正处待遇

4.8

4.8 k2

副处级

4.5

4.5 k2

副处待遇

4.2

4.2 k2

正科级、博士毕业

3.2

3.2 k2

正科待遇

2.9

2.9 k2

副科级

2.6

2.6 k2

副科待遇

2.5

2.5 k2

科员

2.0

2.0 k2

 

4二级学院教辅技术岗位业绩绩效

业绩系数

业绩绩效(万元)

正高四级

5.4

5.4k2

副高五级

4.8

4.8 k2

副高六级

4.0

4.0 k2

副高七级

3.2

3.2 k2

中级八级

2.8

2.8 k2

中级九级

2.7

2.7 k2

中级十级

2.4

2.4 k2

初级十一级

2.3

2.3 k2

初级十二级

2.0

2.0 k2

初级十三级

1.5

1.5 k2

 

5二级学院工勤岗位业绩绩效

业绩系数

业绩绩效(万元)

技 师

2.1

2.1k2

高级工

2.0

2.0k2

中级工

1.8

1.8k2

初级工

1.45

1.45k2

表6 管理、教辅、工勤岗位业绩绩效发放内容、比例、形式

工资内容

发放比例

发放形式

说明

业绩绩效

100%

每月

学校2018年核定全校k2=0.5万元,学院不做调整。

明向工作绩效

100%

每月

按照学校(校人[2016]26号)文件执行,不占用学院二级绩效总额,经费根据有关程序据实审批发放。

 

三、考核绩效的发放

考核绩效与我院教职工完成任务的数量、质量和取得的业绩紧密联系,考核绩效额度根据学院在学校年度绩效考核中的结果和教职工绩效考核扣发、减发或停发情况确定。学院考核绩效由业绩考核奖励绩效、公共事务激励绩效、年度综合考核绩效组成。其中业绩考核奖励绩效不低于45%、年度综合考核绩效不高于30%。

(一)业绩考核奖励绩效

1.教师业绩考核奖励绩效

教师业绩考核奖励绩效按表7确定。其中,系数c值根据学院年终考核绩效总额度确定。

表7教师业绩考核奖励绩效的相关标准

职务

正高

副高

中级

工作岗位档次


业绩考核奖励绩效系数

5.0

4.5

3.9

3.5

2.9

2.0


业绩考核奖励绩效(元)

5.0c

4.5c

3.9c

3.5c

2.9c

2.0c


说明:

(1)当年按时按质全部完成(含折抵部分)所聘岗位工作协议任务的教师,按100%发放;当年未全部完成工作协议任务,但折抵后完成全部工作量75%以上(含)的教师,按50%发放;折抵后完成工作量低于75%的教师,不发放此部分奖励。

(2)有扣发业绩绩效情况者,根据情况扣除部分奖励。

(3)对于教学、教研、科研有标志性成果的,院绩效考核领导小组评定后可按突出贡献奖单独奖励,奖励标准为正高业绩考核奖励绩效的0.5~1倍。

2.专职管理人员(含教辅、工勤)业绩考核奖励绩效

这部分绩效也可称为学院运行与管理激励,主要用于管理、教辅、工勤人员确保学院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党建及学生工作等各项任务顺利完成的激励。业绩考核奖励绩效按表8、表9、表10确定,系数c值根据学院年终考核绩效总额度确定。管理、教辅、工勤人员获得的相应教学、科研成果可参照《政法学院教师岗位教科研业绩点计算标准》执行奖励。

表8 学院党政管理岗位业绩考核奖励绩效

岗 位

业绩考核奖励绩效系数

业绩考核奖励绩效(元)

副处级

4.5

4.5 c

副处待遇

4.2

4.2 c

正科级、博士毕业

3.2

3.2 c

正科待遇

2.9

2.9 c

副科级

2.6

2.6 c

副科待遇

2.5

2.5 c

科员

2.0

2.0 c

 

表9 学院教辅技术岗位业绩绩效

业绩系数

业绩考核奖励绩效(元)

正高

5.0

5.0 c

副高

3.9

3.9c

中级八级

2.8

2.8 c

中级九级

2.7

2.7 c

中级十级

2.4

2.4 c

初级十一级

2.3

2.3 c

初级十二级

2.0

2.0 c

初级十三级

1.5

1.5 c

 

10学院工勤岗位业绩绩效

岗 位

业绩系数

业绩考核奖励绩效(元)

技 师

2.1

2.1 c

高级工

2.0

2.0 c

中级工

1.8

1.8 c

初级工

1.45

1.45 c

说明:

1.表8、表9、表10中所涉及人员能履行岗位职责,当年按时按质完成岗位工作基本任务的,按100%发放;出现学校、学院对于考核绩效扣发有关规定的情况,按有关规定扣发。

2.学院单项考核在学校年度考核中名列全校前30%,对学院对应管理部门的管理人员给予奖励,院绩效考核领导小组评定后可给予奖励,奖励标准为业绩考核绩效奖的1.2~1.5倍(含业绩考核绩效奖)。

(二)公共事务激励

公共事务激励用于鼓励全院教职工积极参与学院社会公共服务工作、学院年度重点工作推进及在涉及从事有利于学院发展活动中表现突出者。学院社会公共服务工作内容见附件5《政法学院社会公共事务工作目录(试行)》。

(三)年度综合考核绩效

年度综合考核绩效包括单项奖励绩效和年度考核奖。

1.单项奖励绩效(V)

V=∑SiFd

其中:Si为单项其它奖励绩点,按照表11直接计算;Fd为单位单项奖励绩效,根据学院年终考核绩效总额度确定。

11单项奖励绩点对照表(社会声誉指标)

类 别

绩 点

各类人员年度集体学习和活动出勤率

5

各类先进集体、先进个人

国家

30/15

省级

20/10

校级

10/6

院级(个人)

5

发表党建思政研究论文(核心、权威/一般)

30/5

获优秀党建品牌、五星级党建团队等(国家级/省级/校级)

50/20/10

辅导员所带班集体荣获先进集体或组织(国家级/省级/校级)

30/10/3

学院宣传报道(国家/省/校)

10/5/0.5(每篇)

说明:

1.各类人员年度集体学习和活动出勤率低于50%的,不发此部分奖励;出勤率高于90%的,全额发放;其余按相应比例发放。

2.上级已表彰奖励的,学院不重复奖励(不足部分学院补齐),重复获奖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项目,以最高奖项计。

3.各类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不包括在校各职能部门举行(办)各类比赛或者活动中获得的奖项。

4.团队奖励分配比例由负责人具体把握。

5.每年底,学院对全年工作表彰奖励,设立单项院级先进个人,按表中绩点给予绩效奖励。

 

2.年度考核奖

教职工年度考核实行绩效考核及人事考核相结合,年度绩效考核根据各类岗位工作职责及绩效考核办法执行,年度人事考核在绩效考核的基础上,综合个人年度德、能、勤、绩、廉的综合表现确定。具体办法见附件6《政法学院教师年度考核办法(试行)》、附件7《政法学院管理岗位职责及考核办法(试行)》。

对于年度考核优秀的,给予1000元一次性奖励,考核优秀指标根据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章学院绩效工资的管理

 

一、绩效工资管理的有关说明

1.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和本科教学在大学教育中的基础地位,教师为本科生上课必须作为一项基本制度和工作要求,年均至少授课32学时。学院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类型、不同职级教师的基本教学工作量和基本科研工作量标准,保证教学任务圆满完成和正常的科研秩序,作为职位绩效和业绩绩效发放的重要依据,对于不能够完成或不承担分配的教学任务,要核减其绩效。

2.跨学院承担教学任务,所涉及的教学工作绩效等,由课程任务所在学院负责分配,报人事处造册发放。

3.学院党政正职,应以完成管理岗位工作职责为主,参与人才培养教学和科研任务的,按照学院同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的基本工作量及评价细则,进行考核,完成50%(党政副职完成70%)以上的部分参与业绩绩效分配,最高不得超过学院同级人员人均水平的三倍。

4.学院党委书记、院长考核绩效由学校考核后发放,不占用学院考核绩效额度。

5.为保证预算执行力,学院绩效工资总量和分配方案一经确定,年度内不得调整。

6.学院自主分配的绩效工资,必须在本周期中分配,不得挪作绩效外使用,或截留至下周期,也不得以任何名义设立单位正、副领导津贴补贴。

7.在编在岗人员所聘岗位或职务等级发生变化时,自聘任的次月起,执行新的职务绩效标准。

8.学院编制内教职工职务晋升、新进人员、使用校内兼职人员等均在当年度核定的额度内调控发放。外聘人员薪酬从其他相关经费渠道中支付,不得占用编制内职工绩效。

9.新进人员绩效工作,按学校有关规定及所聘岗位标准执行。每年15日前到校工作的,按全月核发;15日后到校工作,减半核发。

10.新进第五层次人才和博士毕业生(教师岗),合约期内可选择按照《太原理工大学各类人才聘期合约管理与考核实施办法(试行)》(校发【2017】23号)中合同约定的绩效工资额度发放,也可选择按照学院业绩绩效、考核绩效进行分配;新进博士毕业生从事管理岗位的人员按照学院考核绩效办法进行分配,业绩绩效按合约补差的85%按月平均发放。

二、教职工绩效的扣发、减发或停发

1.学院教学、管理负面清单及处置措施

教职工在教学、科研、管理活动中出现负面影响,按照表12《政法学院教学、管理负面清单及处置措施(试行)》执行。

2.学校对教职工绩效减发或停发的有关规定

属于下列情况之一者,按照《太原理工大学教职工人事劳动纪律与考勤管理规定》(校人【2017】9号),绩效工资予以减发或停发。

(1)人事关系转入人才交流中心的待聘人员和病休人员、停薪人员以及长期不在岗人员,绩效工资待遇从人事关系转入的次月起停放。

12政法学院教学、管理负面清单及处置措施(试行)

序号

现象或事实

处置措施(针对个人)

1

教学中出现严重教学事故

扣除教学业绩绩效的50-100%

2

教学中出现一般教学事故

扣除教学业绩绩效的20-50%

3

教学中出现黄牌警告

扣除教学业绩绩效的10-20%

4

教务处或教学督导组提出教学有问题且改进不大的

学院教学委员会研究确定扣除

5

评教处于全校后10%者

学院教学委员会研究确定扣除

6

违反学术道德

产生不良影响的,扣除业绩绩效的50%;严重违反学术道德,年度考核不合格。

7

缺席集体性大会、重要活动者

教职工集体性大会、重要活动等,无故缺席,按考核绩点绩效2个/次扣发;因事请假,按考核绩点绩效1个/次扣发。(累计扣发)

8

有严重损害学院形象的

年度考核视严重程度认定为基本合格或不合格

9

管理上推诿扯皮,造成负面影响的

扣发额度由党政联席会讨论处置

备注:严重教学责任事故、一般教学责任事故、黄牌警告按照《太原理工大学本科教学责任事故认定与处理办法》和研究生教学等学校规定认定。

 

(2)当月事假累计超过12个工作日的,扣发50%当月职务绩效和业绩绩效(聘用教师岗位的,当月不扣发,按年度校内工作量完成情况考核)。

当月事假累计超过20个工作日的或全月请假的,扣发当月职务绩效和业绩绩效(聘为教师岗位的,当月不扣发,按年度校内工作量完成情况考核)。

全年事假累计超过23个工作日者,考核绩效扣发10%,特殊情况经批准超过60天的,考核绩效酌情按30%~100%扣发。(聘为教师岗位的,按年度校内工作量完成情况考核扣发)。

(3)事假连续超过2个月不满6个月者,从第3个月起,扣发50%当月职位绩效和业绩绩效(聘为教师岗位的,当月不扣发,按年度校内工作量完成情况考核),达到6个月者,或一年内病假累计超过6个月者,从第七个月起人事关系转入人才交流中心。

(4)婚嫁、丧假、节育假、护理假、公假、国内探亲假期间,绩效工资不扣发。工(公)伤假住院期,绩效工资不扣发,出院后在家养伤期间只发职务绩效,其他绩效停发。生育期间,聘为教师岗的,绩效工资不扣发,聘为非教师岗的,只发职务绩效。

在寒暑假期间出国探亲的,绩效工资不扣法;寒暑假结束仍在出国探亲的,从开学当月起,职务绩效予以停发。

(5)上下班迟到的,早退的,职务绩效工资根据发生频次、影响程度减发,减发额度由学院绩效考核领导小组确定。

(6)当月累计旷工2个工作日(含)以上、9个工作日(含)以下者,按旷工天数扣发当月职务绩效和业绩绩效;当月累计旷工9个工作日以上者,扣发当月职务绩效和业绩绩效。

旷工一个月以上者,从下个月起停发所有薪酬待遇,人事关系转入人才交流中心。

年度内连续旷工3个工作日或累计旷工5个工作日以上者,考核绩效全部扣发。

(7)公派出国(境)人员、国内进修学习、博士后研究人员经学校批准延期的,延长期间内停发各类绩效。未办理或未批准延期的,超过批准期限后仍未返校报到上班,视为逾期未归人员,自期满之下月起停发一切薪酬待遇。

(8)出国人员、请假人员、离校学习(研究)人员、借调人员、离岗挂职人员等各类不在岗(校)人员,批准期限到期后,未履行学校批准手续擅自不按期限回校报到上班,从到期之下月起,停发一切薪酬待遇。

(9)因公出国(境)人员学习培训期间,发生擅自改变批准的计划、行程路线、行程安排等行为,按违规天数计算扣发职务绩效和业绩绩效。

(10)未经批准在校外从事兼职活动,经批评教育无效的,按不少于20%比例,扣发其兼职期间的各类绩效。

擅自全职在校外单位工作,或在外单位担任领导职务,从发现之月起停发各类绩效。

(11)未能按照岗位要求完成工作任务者,按各单位有关规定,依据岗位职责任务完成情况,确定职务绩效和业绩绩效扣发比例,可用于奖励调节。

(12)发生教学事故者,根据二级单位(部门)制定的办法扣发,或减发职务绩效和业绩绩效、考核绩效,可用于奖励调节。教学事故等级认定按照《太原理工大学本科教学事故认定与办理办法》执行。

(13)因各种原因离开学校的人员,自离校的下月起停发所有的工资待遇。仍承担学校工作任务的,按双方工作协议发放相关酬金。

(14)经批准公派出国(境)1个月以上者,从出国(境)的下月起,在批准期限内,业绩绩效、考核绩效等发放按出国(境)协议书相关约定执行。

获准自费出国(境)留学的,从出境的下一个月起停发薪酬待遇(视同公派留学的除外),人事关系转入人才交流中心管理。

(15)经批准国内脱产学习1个月以上者,从学习之日的下月起,在批准期限内,业绩绩效、考核绩效等按相关协议书的约定执行。

(16)经批准借调到校外单位工作的人员,各类绩效按借调协议执行;未经批准借调的,从借调之下月起,停发各类绩效。

(17)经学校批准的离岗挂职人员,停发各类工资绩效。

(18)学校有关文件规定的,或经学校研究认定的,予以扣发或停发的其他情况。

第五章组织领导

1.学院严格按照民主管理的要求,加强绩效工资发放的组织领导,成立学院绩效考核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书记、院长担任,成员由学院领导、工会主席、系主任、党支部书记、MPA负责人、办公室主任、教师代表9-11人组成,办公室设在党政办。

2.教师完成年度教学工作量的核算由教学副院长负责,各系负责计算,院教科办教学秘书核算;教师完成科研业绩点的核算由科研副院长负责,会同教科办科研秘书计算;MPA教学工作量的核算由MPA中心执行主任负责,会同MPA中心教学秘书核算;教师完成有关科技竞赛等业绩点的核算由学生党委副书记负责,会同团委、学工办计算。

3.绩效考核与分配程序

(1)本人填写表格,并附相关证明材料。

(2)各对口办公室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

(3)学院绩效考核领导小组负责审核与认定。

(4)学院党政联席会议通过。

(5)学院公示。

(6)上报学校相关部门。

 

第六章

1.为确保学院人员经费二级管理分配方案顺利实施,学院根据学校的相关指导意见,制定、修订学院相关制度与文件。

2.本办法在广泛征求教职工意见的基础上,经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审议,并经学院教职工大会表决通过,报学校审批通过后实施,由学院绩效考核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解释。重大或原则性事项由学院教职工大会审议决定。

3.本办法自学院教职工大会通过之日起试行。

附件1

太原理工大学各类岗位职务绩效标准

一、职务绩效:学校按照专业技术、管理、工勤三类岗位分别制定统一标准。不同岗位不同职务对应不同的职务绩效标准。职工依据所聘岗位和工作年限,执行相应的职务绩效。职务绩效按月由学校直接发放,职务绩效标准详见附表1-1~附表1-3。

二、所聘岗位职务和工作年限的确定办法,按照学校第一轮岗位设置情况,达到职务绩效标准规定的工作年限(以年实算),执行相应的职务绩效标准。

三、双肩挑人员,按其国家岗位工资对应的岗位,执行相应的职务绩效标准。军队转业干部暂按其现聘岗位执行相应的职务绩效标准。

附表1-1专业技术岗位职务绩效标准(元/月)

标准

岗位

工作年限

10年及以下

11-20年

21-30年

31年及以上

正高一级

3745

3845

3945

4045

正高二级

3245

3345

3445

3545

正高三级

3155

3255

3355

3455

正高四级

3065

3165

3265

3365

副高五级

2765

2865

2965

3065

副高六级

2690

2790

2890

2990

副高七级

2615

2715

2815

2915

中级八级

2360

2460

2560

2660

中级九级

2300

2400

2500

2600

中级十级

2240

2340

2440

2540

初级十一级

1985

2085

2185

2285

初级十二级

1940

2040

2140

2240

初级十三级

1750

1850

1950

2050

 

附表1-2管理岗位职务绩效标准(元/月)

标准

岗位

工作年限

10年及以下

11-20年

21-30年

31年及以上

正厅级

3175

3275

3375

3475

副厅级

2935

3035

3135

3235

正处级

2710

2810

2910

3010

副处级

2500

2600

2700

2800

正科级

2305

2405

2505

2605

副科级

2120

2220

2320

2420

科员

1940

2040

2140

2240

 

 

附表1-3工人岗位职务绩效标准(元/月)

标准

岗位

工作年限

10年及以下

11-20年

21-30年

31年及以上

技师

2275

2375

2475

2575

高级工

2095

2195

2295

2395

中级工

1925

2025

2125

2225

初级工

1760

1860

1960

2060

 

 

 

附件2

政法学院教师岗位教科研业绩点计算标准

教师岗位教科研业绩点是指学校奖励的教研科研业绩点和学院目标导向性奖励业绩点,教科研业绩点量化计分值根据《本科教学教研绩效业绩点对照表》(见附表2-1)、《科研绩效业绩点对照表》(见附表2-2)、《研究生教育与学科建设绩效业绩点对照表》(见附表2-3)计算而得。集体性成果计分,由负责人统一分配计分。

附表2-1:

本科教学教研绩效业绩点对照表

一、本科教学奖励

项目类别

奖励标准(绩点)

备注

国家级

省级

校级

院级

教学成果奖

特等

7500

600

300

-

我校为第一完成单位标准。我校为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完成单位时,按以上标准的50%.30%、20%、10%计分。

一等

5000

400

200

-

二等

3000

200

100

-

教学名师

750

150

-

-


教学团队

1000

200

100

-


课程建设

1000

200

100

20★

含精品资源共享课、慕课等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750

200

-

-


优势(特色)专业建设

1000

200

100

-


精品教材

750

200

-

-

我校为第一主编单位标准,我校为第二主编单位,按以上标准的50%计分

精品视频公开课

500

-

-

-

教育部立项

教改项目

250

重点100

一般50

重点40

一般10

5★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指导

50

20

4+2

-

结题后

有效申报2

教学竞赛

一等


150

40(特)30

8★

所列一、二、三等奖分对应于赛事所设的最高的三个奖励级别,此外的奖项均不计分。

二等

300

80

20

6★

三等

200

50

10

4★

指导学生学生科技竞赛

(以主办单位公章为准)

一等

20★

10★

4★

-

指导项目的第一负责人是我院学生,赛事范围需经学院认定。

二等

15★

7★

3★

-

三等

10★

5★

2★

-

优秀奖

7★

3★

-

-

团体优秀组织奖

30★

20★

8★



承办学生竞赛

100★

20★

15★


由项目负责人分配

教学实习基地

10★

签约、组织学生开展(20人以上)

实践教学拓展★

青萃法律服务中心常任指导教师4/人★

暑期社会实践学院集中组队指导教师5/人★

教学竞赛、大学生科技竞赛评审2/项.人★

大学生学术论文发表指导教师4/项.人★

此部分需经学院团委、学工办确认

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1500

250

-

-

通过验收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1500

250

-

-

通过验收

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1500

250

-

-

通过验收

卓越计划试点专业

500

-

-

-

通过验收

优秀毕业设计(论文)指导

-

-

特优200

优秀30

优秀

5★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评估)

国家认证1000、行业评估500

通过认证(评估)

教研论文

SSCI收录400、CSSCI收录100、全国中文核心期刊50

与研究生院、科研院不重复奖励

本科教学优秀奖

校一等300、校二等200、校三等100,有效申报未获奖10★

学院本科教学工作考核

第一名500、第二名400、第三名300、第四名200、第五名100

国际合作办学项目

招生专业500/个/年

优秀本科生交流项目

国家留学基金委200/人、其他50/人

全英双语课程

双语50 /门、全英200 /人

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课程

10 /门













说明:★为学院鼓励绩点,同一成果就高奖励,不重复奖励

1.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

全国行业部委设立的行业协会的教学成果奖、专业类约全国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成果奖按省级教学成果奖相应等级奖励。

2.课程建设(含精品资源共享课、慕课等)

(1)由教育部公布、“爱课程”网向社会开放的精品资源共享课,慕课按国家级奖励。

(2)由国家部委有关高等教育司局、相关出版社(学校组织专家认定)、省教育厅公布,并有对应部门经费支持,向社会开放的精品资源共享课、慕课及翻转课堂等课程建设项目按省级奖励。

(3)其他行业学会(协会)公布,并有对应部门经费支持,向社会开放的精品资源共享课、慕课、微课等按校级奖励。

3.教改项目立项

(1)由教育部高教司立项的教改项目按国家级认定。

(2)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按国家级教改项目认定。

(3)由教育部高教司发布的校企合作教改项目,其他部委有关高等教育司局、省教育厅、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含代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的下属机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及行业学会等立项的教改项目按省级认定。

4.教师教学竞赛

(1)教师教学竞赛指教学基本功竞赛等现场教学竞赛项目。

(2)表中列出的一、二、三等奖分别对应于赛事所设的最高的三个奖励级别,此外的奖项均不予奖励。

(3)教育部关于教学方面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按国家级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奖励司级、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及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教学方面的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按省级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奖励。

(4)司级、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及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组织的教学竞赛按省级竞赛相应等级奖励;无奖励等级的按三等奖奖励。

5.教研论文

(1)教研论文指发表在教育类期刊上的高等教育研究论文。

(2)只奖励作为第一作者的教师。

(3)由作者自行选择申报此项奖励,且不得再申报科研和研究生笑由科技处、研究生院、教务处共同校核。

6.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课程

根据学校相关细则,由教务处认定。

二、本科教材奖励

级别

第一完成人

第二完成人

第三完成人

第四完成人以后

参编

普通高校国家级规划教材

600

200

100

60

50

普通高校部委级规划教材

300

100

50

30

20

普通高校校级规划教材

100

注:

1.部委级规划只认定下列两种情况:教育部之外各部委教材审定机构批准立项的规划教材;教育部各专业委员会及分委员会审定批准立项的规划教材。

2.完成人指教材封面上署名的编写人员。

3.只奖励教材编写人员中排名最靠前的完成人。

附表2:

科研绩效业绩点对照表

一、科研成果

1.文章、专著及引用

凡著名我校的学术文章绩点统计如下表:

发表或引用

绩点(分/篇)

备注

论文发表

《Nature》、《Science》Article、Review两类论文

500


《Nature》、《Science>子刊且影响因子>10

1000

SCI收录、人文社科A类刊物或其他CSSCI刊物

120

EI《工程索引》

50

CSSCI扩

50

核心期刊

40


省级

10★

仅限讲师职称,每年一次

特殊学科代表性论文

100

学院指定,学校认可

ESI高被引论文、入选汤森路透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500

以当年底查询为准

ESI热点论文

400


爱思维尔“中国高被引学者”

200


《新华文摘》全文转载论文、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论文

400


著作

国家级著作

300/每本

不含工具书、科普书、译著

省级著作

100/每本

艺术作品

获奖

全国获奖500


省级获奖200


参展、参演作品

参展、参演100/次


在国家级省级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

300/次


2.咨询报告绩点


类型

绩点

咨询报告

被中央党政部门采纳

1000

被省委省政府采纳

300

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成果要报》或教育部社科司《专家建议》上刊发的研究报告

200

被省级党政部门采纳或产生重要影响

100

3.专利及标准制定绩点

类型

奖励标准(分)

国外发明专利

20/每个国家

中国发明专利

50

中国专利优秀奖

500

中国外观设计金奖

1000

中国外观设计优秀奖

200

标准

主持国家/行业标准

300

参与国家/行业标准、主持地方标准

100

4.成果获奖绩点

类型

绩点

备注

国家科技三大奖一等奖

2000

(1)凡出现学术不端被举报且被证实的,每出现一次取消该成果所获绩点且另罚1000点;

(2)以上绩点为我校为牵头单位的绩点计算办法,如我校为参与单位,则每降一位次绩点乘0.8。

国家科技三大奖二等奖

1200

省部级一等奖

300

省部级二等奖、全国性行业奖项一等奖

120

省部级三等奖、全国性行业奖项二等奖

80

省部级成果优秀奖

30★

省部级成果奖有效申报

10★

社会力量获奖

60-600

国家级协会(学会)举办的全国性大赛

一等奖:1000

其他:500

二、科研项目立项及进帐经费绩点

类型

说明

绩点

进账经费

横向、纵向项目

进账经费(万元)×10

纵向

国家级

面上、青年基金等一般项目

400/项

重点、重大等项目

1000/项

经费小于20万元的应急管理项目

200/项

省部级

单项经费大于100万元

100/项

人文类

省部级立项

10/项

国家/省部级/校级有效申报

10/5/3/项★

横向

横向项目

单项进账经费大于100万元

100/项

单项进账经费大于300万元

1000/项

注:1.纵向项目凡提出延期的,结题时无结果,或经费支出违规,每个扣200;

2.人员调动,每转走一个项目,扣300;

3.横向项目预开发票当年未回款者,每张发票扣300;

4.“重点、重点等项目”指我校牵头的重点、重大项目或我校参与的进账经费大于300万元的纵向项目、课题。

三、人才团队基地绩点

项目

项目发布单位

项目类型

绩点

人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杰出青年基金项目、长江

600

优秀青年基金项目、青年千人、青年长江

400

科技部

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100

山西省

山西省科技突出贡献奖

600

山西省教育厅

中青年拔尖人才

200

山西省教育厅

青年学术带头人

50

团队

国家基金委

创新研究群体

1500

科技部

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600

山西省教育厅

创新团队

500

山西省科技厅

创新团队

500

平台

国家各部委

国家重点实验室

4000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3200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400

国家工程实验室

3200

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

4000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或工程中心

1500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

2000

山西省科技厅

重点实验室

500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500

山西省发改委

工程实验室

500

工程研究中心

500

山西省教育厅

重点实验室、人文社科基地

300

协同创新中心(A)

500

协同创新中心(B)

300

平台验收

在建平台年度检查评估或验收等级

优秀

600

良好

200

合格

0

不合格

-1000






说明:★为学院鼓励绩点

 

 

 

附表3

研究生教育与学科建设绩效业绩点对照表

项目内容

绩点

备注

学科建设项目申报

50★

由负责人对参与人员进行分配

学科实验室(基地)建设项目

50★


硕士学位点申报

100★


学院急需人才引进

30★

高层次人才

10★

推荐引进博士

学科(学位点)评估报告

30★


参加国际会议

10★

最多2次

参加全国学术会议

5★

一年只算一次,提交论文

组织全国学术会议/组织全省学术会议

100/40★


注:对于在学科建设中有突出贡献人员或团队,采取一事一议,由学院党政联席会议讨论决定。

附件3

《政法学院MPA绩效发放办法(试行)》

根据《政法学院绩效工资分配方案》的基本原则,结合MPA目前的规模和实际运行的需要,为促进MPA各项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激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加各项活动,提高MPA的办学质量,特制订MPA绩效发放办法。

MPA经费绩效分配由五部分构成:教师代课课酬;学生培养环节工作酬金(开题、预答辩、内部论文评阅);硕导指导学生工作酬金;教师指导学生参与教指委组织的各项活动劳务费用及奖励(包括案例大赛、获奖论文等);MPA教育中心管理人员费用。

具体项目如下(单位:元):

1.教师代课酬金标准:100/学时(34人以下自然班);100*1.1/学时(35-44人合班);100*1.2/学时(45-54人合班):100*1.3/学时(55-64人合班),在此基础上按每增加10人,系数增0.1计算。

2.教师参与学生培养环节酬金:

(1)开题、预答辩:400/天/人;200/0.5天/人

(2)内部论文评阅:100/篇

3.硕士生导师指导工作酬金:3000/每生/3

4.教师指导学生参加MPA全国教指委组织的活动及其它活动劳务费用及奖励(同一项目不重复奖励,就高不就低):

(1)参与指导学生案例大赛及其他竞赛:500/次;参与撰写案例:500/次;案例入库奖励:2000/件

(2)指导案例大赛获奖奖励:全国百强1000/次;进入决赛2000/次(获三等奖以上)

(3)指导其他竞赛获奖奖励:国赛三等奖1000/次;国赛二等奖2000/次;国赛一等奖3000/次(省赛减半)

(4)优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奖励:2000/篇(全国教指委评选表彰或省级优秀硕士论文视同)

5.其它工作酬金:拓展训练、校外实践活动:300/次

6.MPA管理人员费用(MPA执行主任、兼职教学秘书):3000/人/年

说明:1.上述费用不包括教师参加各种会议、培训和公差费用;不包括MPA中心所组织学术活动和其他活动费用;不包括实践导师酬金;不包括学生参与各种活动奖励。

2.未列入上述项目的任课教师和指导老师所参与的MPA其它工作酬金及学生参与的其它各种赛事奖励参照上述办法执行。

3.由MPA中心对各种奖项进行核实和认定。

4.本办法由政法学院考核领导组解释。

 

 

 

 

 

 

 

附件4

政法学院法学双学位经费管理办法

一、根据学校规定法学双学位的学费,学校收取35%的管理费,其余65%为学院培养经费。

二、经学院第二届第三次教代会议通过:学院双学位课酬参照我院给现代科技学院本科生课酬发放标准,标准为每个工作量60元。

三、参照我校本科生选修课教学工作量系数计算办法,工作量系数为:单班(35人以下)系数为1,;双班(55-65人)系数为1.3;三班(85-95人)系数为1.6;四班(115-125)系数为2;选课人数不在以上范围,超出人数以十人为单位,按比例增加系数。

四、辅导双学位学生毕业论文每人500元。

五、参照我校本科生课程考核管理办法,太原校区监考每门每人50元,明向校区监考每门每人70元。

六、按照我校计酬不计量绩效工资发放管理办法,教学培训类专业性学位答辩按天数计算奖励绩效,双学位答辩学生毕业论文答辩,每人每天300元。

七、参照我校本科生课程考核管理办法,补考、重修、结业生返校考试等校内考试,命题每门50元,阅卷每份2元。

八、如招生规模较小时,收入达不到发放标准时,应降低发放标准,学校划拨的经费全部用于教师的支出,学院不留费用。

九、双学位班设班主任兼教学秘书一名,每年管理费2000元。

十、本办法自通过之日起实施

附件5

政法学院社会公共事务工作目录(试行)

序号

职务

津贴

备注

1

系主任

2000元/年

1.具体工作量认定年底由党政联席会议研究决定;

2.一人兼多个岗位最多可累计计算2个职务。

3.表中工作岗位可根据学院实际情况适时调整;

4.未列入学院公共事务内容的其他工作,可在各类岗位绩效考核分配方案中增补。

2

系副主任

1500元/年

3

院工会主席

2000元/年

4

院工会副主席

1500元/年

5

院工会委员

500元/年

6

党支部书记

2000元/年

7

党支部委员

500元/年

8

MPA执行主任、兼职教学秘书

3000元/年

9

学院教学督导

1500元/年

10

双学位班主任兼教学秘书

2000元/年

附件6

政法学院教师年度考核办法

(试 行

第一章 总

第一条为进一步深化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依据《太原理工大学绩效工资二级管理实施方案》等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学院实际,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年度考核遵循“客观公正、民主公开、注重实绩”的原则,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结合教学科研人员岗位特点,着重对“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考核评价是教职工入职、聘任、晋升、奖惩的基础和依据,是教职工队伍建设的关键环节。

第二章 考核范围和对象

第三条考核对象为全院事业编制在岗教师。

第四条以下人员的年度考核,按下列规定办理:

1.正在接受司法机关立案侦查或组织批准立案审查的人员,暂不写评语、不定等次,其等级待问题查清后再行确定。

2.当年调入人员和新安置的转业干部,参加考核并结合原单位鉴定意见确定考核等次。

3.挂职锻炼的人员,由党委组织部确定考核等次;支农支教的人员,由被帮扶单位考核;参加实践锻炼的青年教师,由人事处会同相关单位考核,其考核结果作为年度考核确定考核等次的重要依据。

4.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按协议进行考核。

5.“双肩挑”人员,在职进修、访学、实践锻炼人员,以及近两年入职的博士人员,其教学和教科研工作量按相应政策减免。

6.当年办理产假的教职工年度考核结果直接认定为“合格”等次。产假跨年度的,只享受一次政策,由产假人员根据自身情况自行选定。

第三章 教师岗位职责

第五条正高岗位职责

认真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职责,遵守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1.教学方面。讲授本科生、研究生课程,完成辅导答疑、命题监考等任务,指导实验、设计、实习等实践教学;指导硕士研究生和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积极参与教学建设,开展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师生作学术报告。

2.科研方面。主持纵向、横向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主持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编、审著作、教材。

3.学科建设方面。掌握本学科学术动态,立足学科前沿;负责或参加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学术梯队和团队建设;指导培养青年教师。

4.学校和学院安排的其它工作。组织开展本学科领域的学术活动,主动承担学校和学院安排的其它工作。

第六条副高岗位职责

认真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职责,遵守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1.教学方面。讲授本科生、研究生课程,完成辅导答疑、命题监考等任务,指导实验、设计、实习等实践教学;指导硕士研究生和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积极参与教学建设,开展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师生作学术报告。

2.科研方面。主持或参加纵向、横向科研项目和教学改革项目的研究工作;发表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编写教材、教学参考书等。

3.学科建设方面。了解本学科学术动态及研究成果;参加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和团队建设;承担青年教师培养工作。

4.学校和学院安排的其它工作。积极参加本学科领域的学术活动,主动承担学校和学院安排的其它工作。

第七条中级岗位职责

认真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职责,遵守职业道德,为人师表,认真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1.每年承担全日制本科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的讲授工作,组织课堂讨论,指导学习、社会调查,指导毕业论文、社会实践、学科竞赛、科技作品竞赛等。

2.参加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实验室建设、课程建设等工作。

3.掌握本学科范围内的学术发展动态,参加学术活动并提交学术报告,参加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社会服务及其他科学技术工作。

4.参加编写、审议新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参加教学法研究。

5.担任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工作。

6.根据工作需要,担任辅导、答疑、批改作业、辅导课、实验课、实习课程和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技术工作等的教学工作。

7.积极参加学院及系开展的各项活动,完成学院及系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四章 考核内容与标准

第八条教职工年度考核主要内容包括德、能、勤、绩、廉等五个部分,重点考核实际工作业绩。考核实行100分制(见表1)

“德”主要指政治立场、思想作风、道德品质、政策水平、全局观念、法纪观念、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表现;“能”主要指专业知识、业务技术水平和业务知识更新等方面的情况;“勤”主要指年度内学习和工作态度、事业心和责任感以及遵守劳动纪律等方面的情况;“绩”主要指年度内完成工作的数量、质量、效率和贡献等方面的情况,实行量化考核(主要根据承担教学工作量和教师岗位工作业绩点)。“廉”主要指年度内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的情况。

第九条年度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确定各等次的基本标准是:

1.优秀等次:满负荷或高质量地完成岗位职责所规定的工作任务,成绩显著,做出突出贡献。学生评教位于全院教师前50%。

2.合格等次:在考虑减分后,完成岗位额定的教学课时和教学科研业绩计分值任务,年度考核综合测评不低于60分,学生评教结果为合格以上等次。

(三)基本合格等次:未完岗位额定的教学课时和教学科研业绩计分值任务,年度考核综合测评介于50-60分之间。

表1: 考核指标与量化标准

考核内容

分值

考核标准

10分

政治态度思想素质

4分

坚决拥护和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模范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参加政治理论学习,理论和政策水平高,思想素质高。

3分

拥护和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参加政治理论学习,理论和政策水平较高,思想素质较高。

2分

能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守各项规章制度,能参加政治理论学习,理论和政策水平、思想素质一般。

0~1分

较少参加政治理论的学习,不能认真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思想素质低。

职业

道德

3分

师德高尚,言传身教、品行端正,为人师表。

2分

能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对自己要求欠严格。

0~1分

有违背教师职业道德的现象,并造成不良影响。

团结

协作

3分

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团结同志、同事关系融洽,协作意识很强,能很好地处理各种工作关系。

2分

有集体观念,能团结同志,同事关系一般,有一定的协作意识。

0~1分

无集体观念,不够团结,造成不良影响,互相沟通协作不够。

5

业务

能力

5分

精通受聘岗位的教学、科研业务,工作能力强。

4分

能胜任受聘岗位的教学、科研业务,工作能力较强。

3分

熟悉受聘岗位的教学、科研业务,工作能力一般。

0~2分

工作中没有开拓精神,无创新活动,无进取心,教学效果差,学生评教等次不合格。

5

勤奋

程度

3分

热爱教育事业,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积极主动,肯动脑筋,刻苦钻研,专业理论和教学、科研水平提高很快。

2分

热爱教育事业,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能吃苦、肯钻研,专业理论和教学、科研水平提高较快。

1分

工作积极性一般,按部就班,主动性不够。

出勤

情况

0~2分

按照有关教学规定做好教学研究、按照《教职工考勤暂行规定》(校人字〔2017〕7号)等执行考勤制度,做好考勤统计工作。

70分

工作量完成情况

0~30分

1.教学工作量完成额定即为30分,超工作量不加分,按绩效办法享受超工作量奖励性绩效工资;缺工作量的按缺额比例扣除(每缺额定1%,扣减0.25分),其中评教优秀的按实际分数1.2倍数计算,上限不超过25分。

0~30分

2.教科研、校园文化、社会服务和公益等工作量完成额定即为30分。超工作量不加分,按奖励办法享受超工作量奖励性绩效工资;缺工作量的按缺额比例扣除(每缺额定1%,扣减0.25分);

10分

廉洁

从教

8~10分

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学校的管理制度;教学、科研工作严谨;遵守课堂讲授、教育教学纪律,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影响和引领学生;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公平公正对待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形成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

5~7分

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学校的管理制度;教学、科研工较好;遵守课堂讲授、教育教学纪律,以较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影响和引领学生;能做到爱学生,尊重学生,公平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要求较为严格,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形成较好的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

0分

触犯国家法律受到法律制裁;或违反纪律受到党纪政纪处分;或教学、科研、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工作中有弄虚作假、抄袭剽窃行为;或索要接受学生、家长财物等以教谋私行为;或有其他败坏教师声誉造成不良影响的师德行为。

(四)不合格等次:政治、业务素质较差,不能完成岗位职责所规定的工作任务,经教育帮助无明显改进;工作责任心不强,出现严重失误;有违法违纪行为,造成不良后果。或具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年度考核直接认定为不合格等次:

1.有学术不端行为或出现责任事故影响学校声誉的人员;不落实教学工作任务或工作责任心差,出现重大教学或其他事故的人员;

2.私自脱岗长期不上班的人员;

3.未经学校批准,出国逾期不归的人员;

4.未经学校批准办理相关手续擅自在外从事其他工作等不在岗人员;累计旷工超过7个工作日的,或工作纪律涣散,消极怠工,造成较坏影响,经教育不改的人员;

5.受党内严重警告、行政记过以上处分的人员;

6.其他经学院考核领导小组认定为不合格的。

第四章 考核权限、方法和程序

第十条处级领导干部年度考核由校党委组织部负责实施。

第十一条教学科研人员考核主体为本系领导、同事,权重一般分别为

40%和60%。

第十二条考核按下列程序进行:

(一)动员部署、学习有关文件精神。根据学院下达“优秀”比例总额,划片分配“优秀”名额职数。

(二)个人对本年度履行岗位职责、完成工作任务、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勤政廉政方面等情况认真小结,并填写《太原理工大学教职工年度考核登记表》。

(三)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述职,接受评议。各单位在民主评议的基础上,确定考核结果,并将“基本合格”和“不合格”等次人员通知到被考核人。公示无异议后,报学校核准。对结果有异议的,可在公示期内学院考核领导小组提出复议申请。

第五章 考核结果的使用

第十三条年度考核中被确定为合格以上等次的,按照有关规定增加薪级工资,发放相应的奖励性绩效工资。年度考核优秀的,可享受年度考核优秀奖励。

第十四条年度考核中被确定为基本合格以下等次的,不增加薪级工资,本年度不计算为竞聘更高等级岗位的任职年限。年度考核为基本合格,根据完成工作量情况享受相应的考核绩效工资;年度考核为不合格,不发放考核绩效工资。

第十五条年度考核工作要与评选先进、开展奖励表彰工作紧密结合,并作为评优表彰的重要依据。

章 附

十六本考核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十七本考核办法由学院绩效考核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附件7:

政法学院管理岗位职责及考核办法(试行)

为进一步深化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依据《太原理工大学绩效工资二级管理实施方案》等有关文件精神,并结合政法学院学院管理岗位的特点,制定本办法。

年度考核遵循“客观公正、民主公开、注重实绩”的原则,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结合管理岗位特点,着重对“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一、岗位职责

根据学院办公室工作的分工特点,将岗位职责分为部门岗位职责和具体岗位职责两部分,完成部门岗位任务和各自负责的各类岗位任务,即为完成各岗位职责的基本任务。

(一)部门岗位职责

1.党务行政办公室

(1)综合协调。负责院领导公务活动的协调安排,及学院党务、行政重要工作、重大活动、重要事务的筹备安排、组织协调;协助院领导协调有关部门,应急处理学院的重要突发事件。

(2)公文处理。负责学院内外公文的接收、流转、印发、归档和OA系统的整个运行工作;负责组织起草学院党委和行政综合性工作报告、方案、总结、计划和学院大事记、年鉴等文稿;拟办全院请示、报告和上级来文;以学院名义发布公告、通知;组织拟订全院性规章制度;负责全院综合档案管理。

(3)会务组织。负责筹备、组织、安排、协调、通知全院党务和行政会议,确定议程,列席会议作好记录,并形成会议纪要。

(4)联络接待。负责学院日常对外联络和来访接待工作,以学院名义发出的贺信、贺电和学院情况介绍;围绕学院中心工作,做好上情下达、下情上传工作。

(5)宣传报道。负责学院重大活动、重要会务的对外宣传;及时更新维护学院网站;做好学院保密工作。

(6)人事考勤。负责学院人员考勤信息的收集整理、报送反馈工作,协助院领导抓好全部各类人员的考核工作。

(7)党务工作。负责学院党员发展指标下达、分配、材料审核、汇总上报等工作。负责学院全体党员党费核算及上交工作。

(8)督查督办。负责上级机关的方针政策的督察督办工作;督促检查会议决议、领导批示的贯彻执行情况。

(9)管理服务。负责学院办公用章的保管和使用;负责会议室等公用场所的使用审批及管理;负责学院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

(10)承办学校、学院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2.教学科研办公室

(1)教学运行。协调解决本科、MPA、双学位的教学计划、教学任务的落实;协调解决培养计划的落实;教学档案的整理、归档;学院教学制度的建立;专业评估工作;做好各类教学工作量的统计工作。

(2)考试安排。负责结课课程考核的安排和管理;重修考试的组织与安排;缓考的组织和管理;发放考试的试题印制单和命题单;第二学位结课考试的组织和管理;CET考试选派监考的组织与协调;补考的组织和管理;违纪学生处理;毕业生返校考试的组织和管理;其他考试的考务与管理;学期考试的试卷整理、归档。

(3)课程调度。负责日常教学调度及教室调配;学期教学计划的下达;学期教学任务的落实;录制学期教学任务;预置课程名单;专业选修课选课工作的组织与管理。

(4)负责学生电子注册数据的维护与上报;新生名单的发放工作;学生学籍处理工作;学生学籍异动受理及数据维护;审核毕业资格和学士学位资格,发放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办理毕业生学历、学位证明;学籍档案的整理、归档。

(5)负责检查督促各位老师将学生各类考试成绩及时录入教务系统;协助教务处及时维护休学、复学、转学、延读、转专业等学籍异动学生的修读课程数据;学生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并为学籍处理、毕业审核提供数据及名单;选修课程安排、选课数据处理。

(6)负责综合教务信息管理系统(网)的数据维护与管理;教学信息管理软件的开发与建设;办理在校生学籍证明;毕业生信息核对及图片信息采集工作;

(7)负责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教改项目;制定学院青年教师培养计划,积极组织参加校院两级青年教师培养活动。

(8)负责与科研院等相关部门的协调沟通工作;配合学院邀请有关专家开展有关学术活动;负责学院各类人才计划项目、创新团队、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基地、人文智库的信息发布、组织、申报;负责各类课题发布、组织、申报;负责各级各类科研成果奖申报工作。负责科研成果统计、归档等工作。

(9)完成学院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3.学生工作办公室

(1)德育建设。负责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工作,制定德育教育规划。

(2)资助育人。负责全院学生困难补助的发放以及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国家及社会类助学金的资助和管理。负责学院学生勤工助学工作,包括制定管理办法、年度计划申报、用工的招聘、面试、录用和管理,以及勤工助学报酬的发放等。

(3)心理健康教育。负责全院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和教育工作,包括制定有关制度以及工作人员的管理、培训和工作实施,以及学生心理状况测查和研究。

(4)辅导员工作。负责学院学生辅导员的配备、培训、教育、考核和奖惩等管理工作。

(5)学生奖惩。负责全院学生的奖惩工作,包括有关制度的制定和修改,三好学生、先进班集体等的评定和奖励,违纪学生的处理。

(6)科技创新活动。负责全院学生参加课外科技学术活动及竞赛等工作。

(7)学生日常管理。负责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行政管理工作,包括保险收取、档案收集和移交、操行测评、请销假制度,学生证和校徽的发放,伤亡事故的处理等。

(8)档案管理。负责全院学生的档案管理和毕业生档案的转递工作。

(9)完成学院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4.团委

(1)共青团基础团务工作。负责团组织关系转入、转出。团员档案整理对接,团员信息统计、共青团采集系统上传、团籍注册、团费收缴登记与上交。

(2)团学组织建设工作。负责从低年级中吸纳优秀学生,充实学院团委学生组织各个部门队伍中,以完成团委学生组织的换届。

(3)基层团支部的组建和成立工作。完成班级团支部的组建,确定团支书、组织委员和宣传委员,并加强对团学干部的培养与提升。

(4)基层团干部的培养与提升工作。从思想引领、组织建设、学风建设、团课、团日活动和第二课堂自主实践等方面着手,加强基层团支部的建设与团干部的培养。

(5)新团员发展工作。严格按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发展团员工作细则》,根据既定的发展程序对入团申请人严格把关、考核,完成新团员的发展。

(6)团校培训工作。团校是共青团系统培养优秀青年的有力平台,也是发挥共青团凝聚力的有效渠道,对于提升我院团员青年与学生干部的整体素质,锻造一支富有战斗力的高素质共青团队伍有着重要作用。

(7)团组织推优工作。入党推优历来是共青团组织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也是做好新形势下青年党员发展工作,严格“推优”标准,在教育、培养、考察、推荐等环节做好衔接,不断提升“推优”质量,不断把优秀的共青团员推荐给党组织。

(8)团员年度民主评议工作。严格对照《团章》,进行上一学年个人总结,实事求是地进行自我评议与支部评议,并填写评议表,交由团支书填写支部意见,上交学院团委保留存档。

(9)第二课堂自主实践立项与认定工作。整合深化课外实践活动,利用好自主实践平台,不断增强团组织对青年学生的全面覆盖,在思想引领、校园文化、志愿服务、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等方面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均衡发展,加强学生第二课堂以及课外实践环节。

(10)指导开展主题团日团课工作。按照校团委每月下发的主题,各年级团支部围绕主题进行教育活动,院团委通过督导、审查,汇总并将优秀团日活动与团课上报校团委、同时报送我院微信公众号推送等方式进行团日团课的指导和宣传作用。

(11)五四评优工作。按照校团下发文件内容与《学生手册》对应评选要求,选拔我院“优秀团员”、“优秀团干部”“优秀团支部”“红旗团支部”等,通过审查综合条件择优推荐给校团委。

(12)团学各组织学生干部年度考评工作。每学年根据我院团委、学生会、科协干部的思想状况、日常考勤、完成工作情况等方面进行干事评议、干部互评和指导老师评价三项进行综合考评。

(二)具体岗位职责

1党政办主任

(1)负责上级公文的处理工作,督办各项工作的落实情况;

(2)负责会议组织安排、准备及会议记录工作,做好院级工作大事记;

(3)任二级绩效考核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做好汇总报账工作;

(4)负责职工考勤、工作量汇总统计工作;

(5)负责公章的保管与使用;

(6)负责院级一般性公文的起草与收发工作;制定办公、办文工作细则和程序及相关工作纪律;

(7)负责对外宣传工作,校内、院内有关工作的联系协调工作,负责假期教工值班安排工作;

(8)负责教学办公场所日常管理和资产管理与使用;

(9)负责外来客人的接待、安排工作;

(10)协助领导处理好紧急事务,了解掌握行政工作情况,经常向领导提供各种信息,并提出具体工作意见,起到参谋、助手作用;

(11)完成学院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2党务行政秘书

(1)协助党政办主任做好日常党务行政工作;

(2)负责文秘和会务工作,协助做好会议的通知、会务和会议记录工作;

(3)负责行政办公用品及易耗品的添置、发放及保管和报修工作;

(4)协助党政办主任做好财务报销工作和学院教职工绩效工资汇总发放工作;

(5)负责学院及上级部门有关文件的接收、登记、分发、传阅、整

理、归档和通知工作;

(6)负责公务活动场所(会议室、报告厅)的日常管理、调度、维护工作;

(7)负责档案资料的收集、登记、整理、借阅和保管工作;

(8)负责做好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

(9)协助做好外联、接待、会议安排与会场布置工作;

(10)负责学院党员发展指标下达、分配、材料审核、汇总上报等工作。负责学院全体党员党费核算及上交工作。

(11)完成学院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3教科办主任(兼教学秘书)

(1)负责本科教学的总体运行工作;协调解决教学计划、教学任务的落实;协调解决培养计划的落实;教学档案的整理、归档;学院教学制度的建立;专业评估工作;

(2)负责各类考试的安排和管理;学期考试试卷的整理、归档;

(3)负责日常教学调度及教室调配;学期教学计划的下达;学期教学任务的落实;录制学期教学任务;预置课程名单;专业选修课选课工作的组织与管理;

(4)负责学生电子注册数据的维护与上报;新生名单的发放工作;学生学籍处理工作;学生学籍异动受理及数据维护;审核毕业资格和学士学位资格,发放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办理毕业生学历、学位证明;学籍档案的整理、归档;

(5)负责学生电子注册数据的维护与上报;学生学籍处理工作;学

生学籍异动受理及数据维护;审核毕业资格和学士学位资格,发放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办理毕业生学历、学位证明;

(6)负责检查督促各位老师将学生各类考试成绩及时录入教务系统;协助教务处及时维护休学、复学、转学、延读、转专业等学籍异动学生的修读课程数据;

(7)负责选修课程安排、选课数据处理;教材征订工作;

(8)负责督导、干部听课相关工作;

(9)协助法学系做好双学位的教学运行管理工作;

(10)完成学院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4科研(兼学科建设)秘书:

(1)熟悉各项科研规章制度,按照学校统一部署,在分管院长的指导下负责本院教师的科研管理工作;

(2)协助分管领导做好学院的科研规划和学科建设基础工作;

(3)负责与科研院等单位联系工作,及时发布各种科研项目的申报通知及相关材料,组织学院教师积极申报各种科研项目;

(4)负责组织各级各类科研奖励的申报工作,包括奖励申报信息提供、奖励申报的组织、材料报送和奖励信息登记;

(5)负责做好各类科研成果(专著、论文、获奖、专利)的统计工作和科研资料整理、归档工作;

(6)负责组织学院各类学术讲座与论坛工作,及时公布科研、学术

交流动态并做好宣传报道工作;

(7)协助MPA中心做好教学运行管理工作;

(8)完成学院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5其他岗位

辅导员、各类教辅、工勤岗位执行相应职责(略)

二、考核

1.考核指标

一级

指标

二级指标

指标内涵

15分

政治立场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遵纪守法

思想品德

办事公正,作风正派,维护团结

工作作风

作风严谨,勇于承担责任

理论素养

认真学习党的理论,学以致用

15分

组织能力

制定工作规划并有效组织实施

协调能力

正确处理上下、左右、内外等各种关系

创新能力

创造性开展工作

指导能力

对服务对象的指导和培养

表达能力

主题明确,语言精练,表达流畅

服务意识

办事程序公开,严格履行事务公开制度,服务热情

15

工作态度

工作积极,认真负责,遇事不推诿,服从上级安排

敬业精神

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勇于奉献

劳动纪律

按时上下班,不迟到早退

组织纪律

遵守学校规章制度

40分

目标任务

主要工作目标任务全部完成

工作数量

规定目标任务,其他任务总量达到要求

工作质量

完成工作的正确度,出色度,满意度高

工作效率

办事不拖拉,简化工作手续

社会评价

本人工作为学校或部门创造的声誉及社会影响好

15分

勤政廉洁

遵守党纪国法和有关廉洁自律的规定

2.考核程序及办法

管理岗位(含教辅、工勤)的考核由学院依照岗位职责和考核指标进行。考核由学院领导、管理岗位全体人员和教师代表组成打分确定,权重分别为40%、40%、20%。

辅导员的考核按校院关于辅导员的考核办法执行。

3.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考核为不合格:

(1)未完成工作任务或工作中有重大失误的人员;

(2)私自脱岗长期不上班的人员;

(3)未经学校批准,出国逾期不归的人员;

(4)未经学校批准办理相关手续擅自在外从事其他工作等不在岗人员;年度内累计旷工超过9个工作日的,或工作纪律涣散,消极怠工,造成较坏影响,经教育不改的人员;

(5)受党内严重警告、行政记过以上处分的人员;

(6)其他经学院考核领导小组认定为不合格的。

太原理工大学政法学院

2018年3月16日

附件8:

政法学院系主任岗位职责

1.全面负责系教学行政工作,贯彻执行学校、学院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学院布置的各项任务,负责系年度工作计划、总结等工作,做好本系资产保全、分配、使用工作。

2.负责本系师资队伍建设考核,组织教师学习有关教育、教学文件并实施教学计划。

3.负责根据学校教育教学各项管理规定,规范教师教育教学行为,及时合理分配教师教学任务、监督教学任务的落实,掌握教学进度、组织听课和评课活动,组织教学考评工作,对本系教学过程进行监督、检查和管理等。

4.负责建立本系承担课程教学质量评估标准和教研活动的组织,安排考试,做好定期和不定期的教学检查。

5.组织本系各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和教学改革,统筹教材建设,协调和安排各教学环节,积极联系建立实习实践基地。

6.负责系学科建设、科研活动组织与申报、培养计划的修定等工作。

7.配合系党支部做好师生思想政治工作、宣传工作、精神文明建设、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等工作。

8.配合工会小组丰富本系教师日常业余文化工作。

9.完成学院安排的其他工作。

附件9:

太原理工大学政法学院本科教学督导工作办法

为了在我院建立健全本科教学督导、检查和评价机制,充分发挥教学督导的作用,进一步促进教学及教学管理规范化,更好地引导全院教师强化教学质量第一的意识,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结合学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工作办法。

一、组织机构及职责

学院本科教学督导工作受学院院长直接领导,院长和分管教学的副院长分任组长、副组长。督导组的工作任务主要是对学院的教学管理、教学秩序、教学档案和其他与教学质量密切相关的事务进行经常性的检查、监督、考评、指导、建议和反馈信息等。

具体安排如下:

组长:李永福

副组长:杨建华

成员:乔运鸿、孟节省、宫宏祥

督导组工作秘书:冯亚强

二、任职条件及聘任

1.热爱教育事业,关心学院发展,工作责任心强;

2.熟悉本科教学规律,有丰富的相关学科教学经验;

3.身体健康,精力充沛的退休或在职教授或副教授;

4.年龄不超过65周岁。

三、工作要求

1.每位督导教师每学期听课至少5次;每次一个学时;以学院青年教师为主要听课对象;听课时要注意教师所授课程的覆盖面,且要注重考察教师的师德师风;课后与教师交换意见,填写并提交听课记录表;

2.对实验、实习、毕业论文、考试等各个教学环节进行督查;

3.完成学院临时安排的教学基本功竞赛评委、教学观摩等工作;

4.对学院的教风、学风和考风建设进行调研和监督;

5.开展教学质量学生信息反馈工作;

6.协助学院进行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相关工作;

7.每月召开一次督导例会,汇报听课、教学档案检查及其他工作情况,并对下一步的督导工作重点作出安排;(例会召集人由三位督导教师轮流担任)

8.每学期副组长撰写学期工作总结;

四、报酬待遇

学院按照每位督导老师每学期750元标准发放,以听课记录表、教学档案检查记录表、月例会记录表等材料的提交情况为依据,于学院年度绩效考核中发放。

五、本文件的解释和实施

本文件的解释权归政法学院党政联席会议,自党政联席会议通过之日起执行。

太原理工大学政法学院

2018.03.26

附件1.2-3 《太原理工大学文法学院绩效工资分配方案(试行)》(2020)

 

太原理工大学

文法学院绩效工资分配方案

(试行)

二〇二〇年三月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1

一、基本原则..............................................................................................................1

二、实施范围..............................................................................................................2

第二章绩效工资构成.......................................................................................................2

一、学校整体绩效工资构成......................................................................................2

二、纳入本次学院分配的二级绩效项目..................................................................3

三、经费来源..............................................................................................................3

第三章 绩效工资发放办法.............................................................................................3

一、职务绩效的发放..................................................................................................3

二、业绩绩效的发放..................................................................................................4

三、考核绩效的发放..................................................................................................9

第四章 学院绩效工资的管理.....................................................................................13

一、绩效工资管理的有关说明................................................................................13

二、教职工绩效的扣发、减发或停发....................................................................14

第五章 组织领导.........................................................................................................18

第六章 附 则.............................................................................................................19

附件:

1.《太原理工大学各类岗位职务绩效标准》

2.《文法学院教师岗位教科研业绩点计算标准》

3.《文法学院MPA绩效发放办法(试行)》

4. 《文法学院双学位绩效发放办法》

5.《文法学院社会公共事务工作目录(试行)》

6.《文法学院教师年度考核办法》

7.《文法学院管理岗位职责及考核办法(试行)》

8.《文法学院系主任岗位职责》

9.《太原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本科教学督导工作办法》

文法学院绩效工资分配方案

(于2020年 月 日第一届第一次学院教代会表决通过)

为了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以绩效和目标为导向,将过程和结果有机统一起来,营造人人可为、人人有为,讲业绩、比贡献,讲合作、比奉献,推动学院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队伍建设、学科建设、日常管理等各项工作快速发展,根据校发【2018】15号《太原理工大学绩效工资二级管理实施方案(试行)》要求,结合学院实际,特制订本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一、基本原则

教学是立院之本,科研是发展之路,人才是强院之基。学院绩效工资发放的基本原则是:

(一)任务主导,业绩激励:建立以“任务与绩效”为导向的分配机制,突出教学科研主体地位,坚持向学术水平高的教师和承担本科教学任务的一线教师倾斜,向爱岗敬业的管理骨干倾斜。

(二)强化岗位,优绩优酬:根据按岗定酬、按任务定酬、按业绩定酬基本思路,分配中遵循“优绩优酬、兼顾公平、总额包干、限高托低、自主分配”的原则,进一步完善与教职工岗位职责和工作业绩紧密联系的“岗位任务+绩效”分配模式,鼓励创新,体现优绩优酬。

(三)量入为出,分类指导:遵循学校人员经费拨款的基本原则,在学校核定的年度经费总量内,统筹兼顾,逐步建立一种全员参与、内

部调控的动态绩效管理运行机制,保证学院可持续发展。

二、实施范围

2020年1月1日以后学院所有在编在岗人员。

第三章绩效工资构成

一、学校整体绩效工资构成

本办法实施后,学院教职工的校内绩效工资收入由职务绩效、业绩绩效、考核绩效、重大成果一次性奖励绩效及计酬不计量绩效五部分组成:

(一)职务绩效:主要体现岗位职责履行情况,根据专业技术、党政管理、教学辅助、工勤等不同岗位的特点和任务,明确聘岗条件和标准,依据本人岗位职务及工作年限,全校统一标准。

(二)业绩绩效:主要体现岗位业绩、完成数量和工作质量等,确定标准。

(三)考核绩效:指学校对二级单位教学、科研任务指标完成情况的专项考核和全面工作的考核绩效。教职工依据岗位考核结果、工作业绩、岗位表现、师德师风等情况,参与考核绩效分配。

(四)重大成果一次性奖励绩效:指学校对重大的标志性教研、科技成果的绩效奖励,此部分绩效由学校组织认定发放,不纳入二级单位的核拨范围,奖励的标准按学校文件《本科教学一次性奖励办法(修订)》《研究生教育教学奖励办法》《重大科技成果奖励办法》(2018年1月26日)执行。

(五)计酬不计量绩效:指部分工作无法量化,或无法用常用的方法进行计量,但属于整体工作的一部分,这部分绩效按计酬不计量核算,纳入学校绩效工资统一管理,具体按《太原理工大学计酬不计量绩效发放管理办法(暂行)》(校[2017]28号)执行,由二级单位规定的程序进行审批后,据实审批发放,不纳入二级单位的核拨范围。

二、纳入本次学院分配的二级绩效项目

纳入本次学院分配的二级绩效项目为职务绩效、业绩绩效、考核绩效。

三、经费来源

所有学校按照二级学院分配体制下拨到学院的职务绩效、业绩绩效、考核绩效的总量。

第三章 绩效工资发放办法

学院绩效工资发放实行按月发放职务绩效和业绩绩效的基础部分,年终考核决算,并发放年终考核绩效的方式。

一、职务绩效的发放

1.在上年度考核合格的基础上,本年度按照学院岗位职责签订岗位工作协议,全校统一标准,学校按月发放。具体标准见附件1《太原理工大学各类岗位职务绩效标准》。

2.所聘岗位职务和工作年限的确定办法,按照学校第一轮岗位设置情况,达到职务绩效标准规定的工作年限(以年实算),执行相应的职

务绩效标准。

3.教师为本科生上课作为一项基本制度和工作要求,年均至少授课32学时。

二、业绩绩效的发放

(一)教师岗位

1.业绩绩效构成及发放

教师岗位业绩绩效部分由本科教学、现代教学、科研、MPA教学、双学位等业绩绩效和明向工作绩效组成,业绩绩效的发放见表1《教师岗位业绩绩效工资发放内容、比例、形式》。

1教师岗位业绩绩效发放内容、比例、形式

业绩绩效内容

比例

发放形式

说明

本科教学、科研业绩绩效

岗位工作量业绩绩效

60~65%

每月

岗位工作量业绩绩效按月平均发放,超工作量业绩绩效年终考核决算一次发放。


超工作量业绩绩效

35~40%

年终


现代教学业绩绩效

85%

每月

日常按照承担工作量的85%发放,其余15%部分纳入年终考核决算一次发放。

15%

年终

MPA教学业绩绩效

85%

每月

按照承担工作量的85%发放,其余15%部分纳入年终考核决算一次发放。具体按《文法学院MPA绩效发放办法(试行)》执行。

15%

年终

法学双学位业绩绩效

85%

每月

按照承担工作量的85%发放,其余15%部分纳入年终考核决算一次发放。具体按《文法学院双学位绩效发放办法》执行。

15%

年终

明向工作绩效

100%

每月

按照学校(校人[2016]26号)文件执行,不占用学院二级绩效总额,经费根据有关程序据实审批发放。

备注:鉴于学院的实际情况,目前无法将现代教学、MPA教学与本科教学、科研打通统一统筹发放业绩绩效,但它们都是学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岗位工作职责中都包含了上述内容。

2.本科教学、科研业绩绩效

本科教学、科研业绩绩效包括岗位工作量业绩绩效和超工作量业绩绩效。其中超工作量主要是指教学、教研、科研的超工作量。

1岗位工作量业绩绩效

教师岗位工作量主要指教师本人承担本科教学工作量(校本部)、基本教科研业绩点。教科研业绩点是指学校奖励的教研科研业绩点和学院目标导向性奖励业绩点,教科研业绩点根据附件2《文法学院教师岗位教科研业绩点计算标准》中业绩点对照表计算而得。其他岗位所获相应成果参照此标准执行。

教师岗位工作量主要体现教师的业务水平与所担负的岗位责任、与所聘任的专业技术岗位和履行的工作挂钩,综合考虑岗位特点、责任大小、工作强度等因素,确定教师岗位基本工作量业绩绩效标准。具体见表2《文法学院教师年度工作协议岗位的相关标准》。

2文法学院教师年度工作协议岗位的相关标准

职务

正高

副高

中级

工作岗位档次


工作量津贴系数

5.0

4.5

3.9

3.5

2.9

2.0


协议工作量绩效(万元) Jt

5.0k1

4.5k1

3.9 k1

3.5 k1

2.9k1

2.0k1


教学工作量Gt

200

200

200

200

200

150


基本教科研业绩点

75

64

50

41

27

16


说明:

1.表2中的k1的具体值,根据学校当年下达给我院的总量,以及我院各类各级教师的工作量业绩绩效系数之和为依据,由学院绩效考核领导小组会议确定。2020年k1=0.5万元。

2.工作协议岗位的申请和确定

(1)岗位档次确定时间。学院绩效考核领导小组每年的第一季度对学院教师申报的当年度岗位等级进行评定。

(2)工作岗位档次确定。一般情况下,具有正高、副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第一年可申请相应专业技术职务的一档(正高)、二档(副高)、二档(中级)的工作岗位。首聘第一年按2016年和2017年教研、科研业绩点高的副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可申请相应专业技术职务的一档工作岗位。每年各专业技术职务一档工作岗位数不超过50%。

(3)非首聘期工作岗位档次确定。当年按时按质全部完成所聘岗位工作协议任务并获得全部工作量绩效的教师,第二年可申请相应职称的高一档工作岗位。当年完成获得低于工作量绩效75%以下的教师,第二年只能申请低一档工作岗位。

(4)年度内对工作协议岗位不做调整。

2.工作协议岗位的申请及聘任程序

(1)根据工作协议岗位的申请条件,教师将其申请的工作岗位档次,上交学院绩效考核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党政办)。

(2)学院绩效考核领导小组评议确定后,由学院与教师签订年度工作协议。

3.岗位工作量业绩绩效的发放

(1)岗位工作量业绩绩效的发放。平时按表2发放,年终根据工作协议完成情况进行结算(剩余部分纳入年终决算)。

(2)超工作量计算:需本科教学工作量与教科研业绩点均达到或超过对应的基本岗位要求,再计算总超工作量。未完成年度本科教学工作量或教科研业绩点其中一项要求者,允许将另一项多余的工作量按85%折算比例互换,折算的部分不再按超工作量奖励,折抵比例不超过50%。

(3)若经互换,仍未达到岗位要求,则按比例发完成本科教学工作量和教科研业绩点部分的岗位工作量业绩绩效。

(4)经学院同意,跨学院承担教学任务,所涉及的教学工作量绩效,由课程任务所在学院分配后,报人事处发放;我院教师跨学院承担教学任务的,在本院本科教学工作量不满足岗位要求的情况下,承担跨学院的本科教学工作量可补足学院要求的本科教学工作量,但需在考核核算时扣除学校核拨给跨学院相应部分的核拨额,超出部分学院不作为超教学工作量奖励,同时也不能折抵教科研业绩点。

2)超工作量业绩绩效

超工作量业绩绩效(W)包括:本科教学超工作量绩效W1、超教科研业绩点绩效W2,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W= W1+ W2

①本科教学

W1=A1Fa

其中:A1为本科教学超工作量,即所完成的总本科教学工作量扣除当年工作协议规定的本科教学工作量和本科教学工作量冲抵基本工作业绩点后的剩余部分;Fa为单位本科教学超工作量绩效。

②超业绩点绩效

W2=A2Fb

其中:A2为超业绩点(扣除当年工作协议规定的基本业绩点和冲抵本科教学工作量后的剩余部分);Fb为单位业绩点超工作量绩效。

说明:2020年Fa按38元计,Fb按123.5元计;学院可根据超教科研业绩点完成情况在学院预算范围内Fa与Fb同比例调整。

3.现代教学业绩考核绩效(W3

W3=A3Fc

其中:A3为现代教学工作量;Fc为单位现代教学绩效,2020年Fc按55元计;根据学院年底决算情况,在允许的情况下,可适当上浮调整。日常按月平均发放工作量的85%,其余15%年终一次性决算。

4. MPA业绩绩效(W4

按照学院制定的办法,见附件3《文法学院MPA绩效发放办法(试行)》。日常按月平均发放工作量的85%,其余15%年终一次性决算。

5.按照学院制定的办法,见附件4《文法学院双学位绩效发放办法》。日常按月平均发放工作量的85%,其余15%年终一次性决算。

(二)管理、教辅、工勤岗位

学院根据学校核拨的业绩绩效额度,发放管理、教辅、工勤岗位等按规定实行坐班制人员的业绩绩效,年终进行决算。

学院管理、教辅、工勤岗位业绩绩效系数见表3、表4、表5,业绩绩效发放内容、比例、形式见表6。2020年k2为0.5万元。

3二级学院党政管理岗位业绩绩效

业绩系数

业绩绩效(万元)

正处级

6.0

6.0k2

正处待遇

4.8

4.8 k2

副处级

4.5

4.5 k2

副处待遇

4.2

4.2 k2

正科级、博士毕业

3.2

3.2 k2

正科待遇

2.9

2.9 k2

副科级

2.6

2.6 k2

副科待遇

2.5

2.5 k2

科员

2.0

2.0 k2

 

4二级学院教辅技术岗位业绩绩效

业绩系数

业绩绩效(万元)

正高四级

5.4

5.4k2

副高五级

4.8

4.8 k2

副高六级

4.0

4.0 k2

副高七级

3.2

3.2 k2

中级八级

2.8

2.8 k2

中级九级

2.7

2.7 k2

中级十级

2.4

2.4 k2

初级十一级

2.3

2.3 k2

初级十二级

2.0

2.0 k2

初级十三级

1.5

1.5 k2

 

 

5二级学院工勤岗位业绩绩效

业绩系数

业绩绩效(万元)

技 师

2.1

2.1k2

高级工

2.0

2.0k2

中级工

1.8

1.8k2

初级工

1.45

1.45k2

表6 管理、教辅、工勤岗位业绩绩效发放内容、比例、形式

工资内容

发放比例

发放形式

说明

业绩绩效

100%

每月

学校2020年核定全校k2=0.5万元,学院不做调整。

明向工作绩效

100%

每月

按照学校(校人[2016]26号)文件执行,不占用学院二级绩效总额,经费根据有关程序据实审批发放。

 

三、考核绩效的发放

考核绩效与我院教职工完成任务的数量、质量和取得的业绩紧密联系,考核绩效额度根据学院在学校年度绩效考核中的结果和教职工绩效考核扣发、减发或停发情况确定。学院考核绩效由业绩考核奖励绩效、公共事务激励绩效、年度综合考核绩效组成。其中业绩考核奖励绩效不低于45%、年度综合考核绩效不高于30%。

(一)业绩考核奖励绩效

1.教师业绩考核奖励绩效

教师业绩考核奖励绩效按表7确定。其中,系数c值根据学院年终考核绩效总额度确定。

表7教师业绩考核奖励绩效的相关标准

职务

正高

副高

中级

工作岗位档次


业绩考核奖励绩效系数

5.0

4.5

3.9

3.5

2.9

2.0


业绩考核奖励绩效(元)

5.0c

4.5c

3.9c

3.5c

2.9c

2.0c


说明:

(1)当年按时按质全部完成(含折抵部分)所聘岗位工作协议任务的教师,按100%发放;当年未全部完成工作协议任务,但折抵后完成全部工作量90%以上(含)的教师,按85%发放;折抵后完成工作量75%(含)-90%的教师,按70%发放;折抵后完成工作量50%(含)-75%的教师,按50%发放;折抵后完成工作量低于50%的教师,不发放此部分奖励。

(2)有扣发业绩绩效情况者,根据情况扣除部分奖励。

(3)对于教学、教研、科研有标志性成果的,院绩效考核领导小组评定后可按突出贡献奖单独奖励,奖励标准为正高业绩考核奖励绩效的0.5~1倍。

2.专职管理人员(含教辅、工勤)业绩考核奖励绩效

这部分绩效也可称为学院运行与管理激励,主要用于管理、教辅、工勤人员确保学院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党建及学生工作等各项任务顺利完成的激励。业绩考核奖励绩效按表8、表9、表10确定,系数c值根据学院年终考核绩效总额度确定。管理、教辅、工勤人员获得的相应教学、科研成果可参照《文法学院教师岗位教科研业绩点计算标准》执行奖励。

表8 学院党政管理岗位业绩考核奖励绩效

岗 位

业绩考核奖励绩效系数

业绩考核奖励绩效(元)

副处级

4.5

4.5 c

副处待遇

4.2

4.2 c

正科级、博士毕业

3.2

3.2 c

正科待遇

2.9

2.9 c

副科级

2.6

2.6 c

副科待遇

2.5

2.5 c

科员

2.0

2.0 c

 

 

表9 学院教辅技术岗位业绩考核奖励绩效

业绩系数

业绩考核奖励绩效(元)

正高

5.0

5.0 c

副高

3.9

3.9c

中级八级

2.8

2.8 c

中级九级

2.7

2.7 c

中级十级

2.4

2.4 c

初级十一级

2.3

2.3 c

初级十二级

2.0

2.0 c

初级十三级

1.5

1.5 c

 

10学院工勤岗位业绩考核奖励绩效

岗 位

业绩系数

业绩考核奖励绩效(元)

技 师

2.1

2.1 c

高级工

2.0

2.0 c

中级工

1.8

1.8 c

初级工

1.45

1.45 c

说明:

1.表8、表9、表10中所涉及人员能履行岗位职责,当年按时按质完成岗位工作基本任务的,按100%发放;出现学校、学院对于考核绩效扣发有关规定的情况,按有关规定扣发。

2.学院单项考核在学校年度考核中名列全校前30%,对学院对应管理部门的管理人员给予奖励,院绩效考核领导小组评定后可给予奖励,奖励标准为业绩考核绩效奖的1.2~1.5倍(含业绩考核绩效奖)。

(二)公共事务激励

公共事务激励用于鼓励全院教职工积极参与学院社会公共服务工作、学院年度重点工作推进及在涉及从事有利于学院发展活动中表现突出者。学院社会公共服务工作内容见附件5《文法学院社会公共事务工作目录(试行)》。

(三)年度综合考核绩效

年度综合考核绩效包括单项奖励绩效和年度考核奖。

1.单项奖励绩效(V)

V=∑SiFd

其中:Si为单项其它奖励绩点,按照表11直接计算;Fd为单位单项奖励绩效,根据学院年终考核绩效总额度确定。

11单项奖励绩点对照表(社会声誉指标)

类 别

绩 点

各类人员年度集体学习和活动出勤率

7

各类先进集体、先进个人

国家

30/15

省级

20/10

校级

10/5

院级(个人)

3

发表党建思政研究论文(核心、权威/一般)

30/5

获优秀党建品牌、五星级党建团队等(国家级/省级/校级)

50/20/10

辅导员所带班集体荣获先进集体或组织(国家级/省级/校级)

30/10/3

学院宣传报道(国家/省/校)

10/5/0.5(每篇)

说明:

1.各类人员年度集体学习和活动出勤率低于50%的,不发此部分奖励;出勤率高于90%的,全额发放;其余按相应比例发放。

2.上级已表彰奖励的,学院不重复奖励(不足部分学院补齐),重复获奖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项目,以最高奖项计。

3.各类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不包括在校各职能部门举行(办)各类比赛或者活动中获得的奖项。

4.团队奖励分配比例由负责人具体把握。

5.每年底,学院对全年工作表彰奖励,设立单项院级先进个人,按表中绩点给予绩效奖励。

 

2.年度考核奖

教职工年度考核实行绩效考核及人事考核相结合,年度绩效考核根据各类岗位工作职责及绩效考核办法执行,年度人事考核在绩效考核的基础上,综合个人年度德、能、勤、绩、廉的综合表现确定。具体办法见附件6《文法学院教师年度考核办法(试行)》、附件7《文法学院管理岗位职责及考核办法(试行)》。

对于年度考核优秀的,给予1000元一次性奖励,考核优秀指标根据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章学院绩效工资的管理

 

一、绩效工资管理的有关说明

1.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和本科教学在大学教育中的基础地位,教师为本科生上课必须作为一项基本制度和工作要求,年均至少授课32学时。学院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类型、不同职级教师的基本教学工作量和基本科研工作量标准,保证教学任务圆满完成和正常的科研秩序,作为职位绩效和业绩绩效发放的重要依据,对于不能够完成或不承担分配的教学任务,要核减其绩效。

2.跨学院承担教学任务,所涉及的教学工作绩效等,由课程任务所在学院负责分配,报人事处造册发放。

3.学院党政正职,应以完成管理岗位工作职责为主,参与人才培养教学和科研任务的,按照学院同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的基本工作量及评价细则,进行考核,完成50%(党政副职完成70%)以上的部分参与业绩绩效分配,最高不得超过学院同级人员人均水平的三倍。

4.学院党委书记、院长考核绩效由学校考核后发放,不占用学院考核绩效额度。

5.为保证预算执行力,学院绩效工资总量和分配方案一经确定,年度内不得调整。

6.学院自主分配的绩效工资,必须在本周期中分配,不得挪作绩效外使用,或截留至下周期,也不得以任何名义设立单位正、副领导津贴补贴。

7.在编在岗人员所聘岗位或职务等级发生变化时,自聘任的次月起,执行新的职务绩效标准。

8.学院编制内教职工职务晋升、新进人员、使用校内兼职人员等均在当年度核定的额度内调控发放。外聘人员薪酬从其他相关经费渠道中支付,不得占用编制内职工绩效。

9.新进人员绩效工作,按学校有关规定及所聘岗位标准执行。每年15日前到校工作的,按全月核发;15日后到校工作,减半核发。

10.新进第五层次人才和博士毕业生(教师岗),合约期内可选择按照《太原理工大学各类人才聘期合约管理与考核实施办法(试行)》(校发【2017】23号)中合同约定的绩效工资额度发放,也可选择按照学院业绩绩效、考核绩效进行分配;新进博士毕业生从事管理岗位的人员按照学院考核绩效办法进行分配,业绩绩效按合约补差的85%按月平均发放。

二、教职工绩效的扣发、减发或停发

1.学院教学、管理负面清单及处置措施

教职工在教学、科研、管理活动中出现负面影响,按照表12《文法学院教学、管理负面清单及处置措施(试行)》执行。

2.学校对教职工绩效减发或停发的有关规定

属于下列情况之一者,按照《太原理工大学教职工人事劳动纪律与考勤管理规定》(校人【2017】9号),绩效工资予以减发或停发。

(1)人事关系转入人才交流中心的待聘人员和病休人员、停薪人员以及长期不在岗人员,绩效工资待遇从人事关系转入的次月起停发。

12文法学院教学、管理负面清单及处置措施(试行)

序号

现象或事实

处置措施(针对个人)

1

教学中出现严重教学事故

扣除教学业绩绩效的50-100%

2

教学中出现一般教学事故

扣除教学业绩绩效的20-50%

3

教学中出现黄牌警告

扣除教学业绩绩效的10-20%

4

教务处或教学督导组提出教学有问题且改进不大的

学院教学委员会研究确定扣除

5

评教处于全校后10%者

学院教学委员会研究确定扣除

6

违反学术道德

产生不良影响的,扣除业绩绩效的50%;严重违反学术道德,年度考核不合格。

7

缺席集体性大会、重要活动者

教职工集体性大会、重要活动等,无故缺席,按考核绩点绩效2个/次扣发;因事请假,按考核绩点绩效1个/次扣发。(累计扣发)

8

有严重损害学院形象的

年度考核视严重程度认定为基本合格或不合格

9

管理上推诿扯皮,造成负面影响的

扣发额度由党政联席会讨论处置

备注:严重教学责任事故、一般教学责任事故、黄牌警告按照《太原理工大学本科教学责任事故认定与处理办法》和研究生教学等学校规定认定。

 

(2)当月事假累计超过12个工作日的,扣发50%当月职务绩效和业绩绩效(聘用教师岗位的,当月不扣发,按年度校内工作量完成情况考核)。

当月事假累计超过20个工作日的或全月请假的,扣发当月职务绩效和业绩绩效(聘为教师岗位的,当月不扣发,按年度校内工作量完成情况考核)。

全年事假累计超过23个工作日者,考核绩效扣发10%,特殊情况经批准超过60天的,考核绩效酌情按30%~100%扣发。(聘为教师岗位的,按年度校内工作量完成情况考核扣发)。

(3)事假连续超过2个月不满6个月者,从第3个月起,扣发50%当月职位绩效和业绩绩效(聘为教师岗位的,当月不扣发,按年度校内工作量完成情况考核),达到6个月者,或一年内病假累计超过6个月者,从第七个月起人事关系转入人才交流中心。

(4)婚嫁、丧假、节育假、护理假、公假、国内探亲假期间,绩效工资不扣发。工(公)伤假住院期,绩效工资不扣发,出院后在家养伤期间只发职务绩效,其他绩效停发。生育期间,聘为教师岗的,绩效工资不扣发,聘为非教师岗的,只发职务绩效。

在寒暑假期间出国探亲的,绩效工资不扣法;寒暑假结束仍在出国探亲的,从开学当月起,职务绩效予以停发。

(5)上下班迟到的,早退的,职务绩效工资根据发生频次、影响程度减发,减发额度由学院绩效考核领导小组确定。

(6)当月累计旷工2个工作日(含)以上、9个工作日(含)以下者,按旷工天数扣发当月职务绩效和业绩绩效;当月累计旷工9个工作日以上者,扣发当月职务绩效和业绩绩效。

旷工一个月以上者,从下个月起停发所有薪酬待遇,人事关系转入人才交流中心。

年度内连续旷工3个工作日或累计旷工5个工作日以上者,考核绩效全部扣发。

(7)公派出国(境)人员、国内进修学习、博士后研究人员经学校批准延期的,延长期间内停发各类绩效。未办理或未批准延期的,超过批准期限后仍未返校报到上班,视为逾期未归人员,自期满之下月起停发一切薪酬待遇。

(8)出国人员、请假人员、离校学习(研究)人员、借调人员、离岗挂职人员等各类不在岗(校)人员,批准期限到期后,未履行学校批准手续擅自不按期限回校报到上班,从到期之下月起,停发一切薪酬待遇。

(9)因公出国(境)人员学习培训期间,发生擅自改变批准的计划、行程路线、行程安排等行为,按违规天数计算扣发职务绩效和业绩绩效。

(10)未经批准在校外从事兼职活动,经批评教育无效的,按不少于20%比例,扣发其兼职期间的各类绩效。

擅自全职在校外单位工作,或在外单位担任领导职务,从发现之月起停发各类绩效。

(11)未能按照岗位要求完成工作任务者,按各单位有关规定,依据岗位职责任务完成情况,确定职务绩效和业绩绩效扣发比例,可用于奖励调节。

(12)发生教学事故者,根据二级单位(部门)制定的办法扣发,或减发职务绩效和业绩绩效、考核绩效,可用于奖励调节。教学事故等级认定按照《太原理工大学本科教学事故认定与办理办法》执行。

(13)因各种原因离开学校的人员,自离校的下月起停发所有的工资待遇。仍承担学校工作任务的,按双方工作协议发放相关酬金。

(14)经批准公派出国(境)1个月以上者,从出国(境)的下月起,在批准期限内,业绩绩效、考核绩效等发放按出国(境)协议书相关约定执行。

获准自费出国(境)留学的,从出境的下一个月起停发薪酬待遇(视同公派留学的除外),人事关系转入人才交流中心管理。

(15)经批准国内脱产学习1个月以上者,从学习之日的下月起,在批准期限内,业绩绩效、考核绩效等按相关协议书的约定执行。

(16)经批准借调到校外单位工作的人员,各类绩效按借调协议执行;未经批准借调的,从借调之下月起,停发各类绩效。

(17)经学校批准的离岗挂职人员,停发各类工资绩效。

(18)学校有关文件规定的,或经学校研究认定的,予以扣发或停发的其他情况。

第五章组织领导

1.学院严格按照民主管理的要求,加强绩效工资发放的组织领导,成立学院绩效考核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书记、院长担任,成员由学院领导、工会主席、系主任、党支部书记、MPA负责人、办公室主任、教师代表9-11人组成,办公室设在党政办。

2.教师完成年度教学工作量的核算由教学副院长负责,各系负责计算,院教科办教学秘书核算;教师完成科研业绩点的核算由科研副院长负责,会同教科办科研秘书计算;MPA教学工作量的核算由MPA中心执行主任负责,会同MPA中心教学秘书核算;教师完成有关科技竞赛等业绩点的核算由学生党委副书记负责,会同团委、学工办计算。

3.绩效考核与分配程序

(1)本人填写表格,并附相关证明材料。

(2)各对口办公室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

(3)学院绩效考核领导小组负责审核与认定。

(4)学院党政联席会议通过。

(5)学院公示。

(6)上报学校相关部门。

 

第六章

1.为确保学院人员经费二级管理分配方案顺利实施,学院根据学校的相关指导意见,制定、修订学院相关制度与文件。

2.本办法在广泛征求教职工意见的基础上,经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审议,并经学院教职工大会表决通过,报学校审批通过后实施,由学院绩效考核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解释。重大或原则性事项由学院教职工大会审议决定。

3.本办法自学院教职工大会通过之日起试行。

附件1

太原理工大学各类岗位职务绩效标准

一、职务绩效:学校按照专业技术、管理、工勤三类岗位分别制定统一标准。不同岗位不同职务对应不同的职务绩效标准。职工依据所聘岗位和工作年限,执行相应的职务绩效。职务绩效按月由学校直接发放,职务绩效标准详见附表1-1~附表1-3。

二、所聘岗位职务和工作年限的确定办法,按照学校第一轮岗位设置情况,达到职务绩效标准规定的工作年限(以年实算),执行相应的职务绩效标准。

三、双肩挑人员,按其国家岗位工资对应的岗位,执行相应的职务绩效标准。军队转业干部暂按其现聘岗位执行相应的职务绩效标准。

附表1-1专业技术岗位职务绩效标准(元/月)

标准

岗位

工作年限

10年及以下

11-20年

21-30年

31年及以上

正高一级

3745

3845

3945

4045

正高二级

3245

3345

3445

3545

正高三级

3155

3255

3355

3455

正高四级

3065

3165

3265

3365

副高五级

2765

2865

2965

3065

副高六级

2690

2790

2890

2990

副高七级

2615

2715

2815

2915

中级八级

2360

2460

2560

2660

中级九级

2300

2400

2500

2600

中级十级

2240

2340

2440

2540

初级十一级

1985

2085

2185

2285

初级十二级

1940

2040

2140

2240

初级十三级

1750

1850

1950

2050

 

附表1-2管理岗位职务绩效标准(元/月)

标准

岗位

工作年限

10年及以下

11-20年

21-30年

31年及以上

正厅级

3175

3275

3375

3475

副厅级

2935

3035

3135

3235

正处级

2710

2810

2910

3010

副处级

2500

2600

2700

2800

正科级

2305

2405

2505

2605

副科级

2120

2220

2320

2420

科员

1940

2040

2140

2240

 

 

附表1-3工人岗位职务绩效标准(元/月)

标准

岗位

工作年限

10年及以下

11-20年

21-30年

31年及以上

技师

2275

2375

2475

2575

高级工

2095

2195

2295

2395

中级工

1925

2025

2125

2225

初级工

1760

1860

1960

2060

 

 

 

附件2

文法学院教师岗位教科研业绩点计算标准

教师岗位教科研业绩点是指学校奖励的教研科研业绩点和学院目标导向性奖励业绩点,教科研业绩点量化计分值根据《本科教学教研绩效业绩点对照表》(见附表2-1)、《科研绩效业绩点对照表》(见附表2-2)、《研究生教育与学科建设绩效业绩点对照表》(见附表2-3)计算而得。集体性成果计分,由负责人统一分配计分。

附表2-1:

本科教学教研绩效业绩点对照表

一、本科教学奖励

项目类别

奖励标准(绩点)

备注

国家级

省级

校级

院级

教学成果奖

特等

7500

600

300

-

我校为第一完成单位标准。我校为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完成单位时,按以上标准的50%.30%、20%、10%计分。

一等

5000

400

200

-

二等

3000

200

100

-

教学名师

750

150

-

-


教学团队

1000

200

100

-


课程建设

1000

200

100

20★

含精品资源共享课、慕课等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750

200

-

-


优势(特色)专业建设

1000

200

100

-


精品教材

750

200

-

-

我校为第一主编单位标准,我校为第二主编单位,按以上标准的50%计分

精品视频公开课

500

-

-

-

教育部立项

教改项目

250

重点100

一般50

重点40

一般10

5★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指导

50

20

4+2

-

结题后

有效申报2

教学竞赛

一等


150

40(特)30

8★

所列一、二、三等奖分对应于赛事所设的最高的三个奖励级别,此外的奖项均不计分。

二等

300

80

20

6★

三等

200

50

10

4★

指导学生学生科技竞赛

(以主办单位公章为准)

一等

20★

10★

4★

-

指导项目的第一负责人是我院学生,赛事范围需经学院认定。

二等

15★

7★

3★

-

三等

10★

5★

2★

-

优秀奖

7★

3★

-

-

团体优秀组织奖

30★

20★

8★



承办学生竞赛

100★

20★

15★


由项目负责人分配

教学实习基地

10★

签约、组织学生开展(20人以上)

实践教学拓展★

青萃法律服务中心常任指导教师4/人★

暑期社会实践学院集中组队指导教师5/人★

教学竞赛、大学生科技竞赛评审2/项.人★

大学生学术论文发表指导教师4/项.人★

此部分需经学院团委、学工办确认

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1500

250

-

-

通过验收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1500

250

-

-

通过验收

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1500

250

-

-

通过验收

卓越计划试点专业

500

-

-

-

通过验收

优秀毕业设计(论文)指导

-

-

特优200

优秀30

优秀

5★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评估)

国家认证1000、行业评估500

通过认证(评估)

教研论文

SSCI收录400、CSSCI收录100、全国中文核心期刊50

与研究生院、科研院不重复奖励

本科教学优秀奖

校一等300、校二等200、校三等100,有效申报未获奖10★

学院本科教学工作考核

第一名500、第二名400、第三名300、第四名200、第五名100

国际合作办学项目

招生专业500/个/年

优秀本科生交流项目

国家留学基金委200/人、其他50/人

全英双语课程

双语50 /门、全英200 /人

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课程

10 /门













说明:★为学院鼓励绩点,同一成果就高奖励,不重复奖励

1.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

全国行业部委设立的行业协会的教学成果奖、专业类约全国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成果奖按省级教学成果奖相应等级奖励。

2.课程建设(含精品资源共享课、慕课等)

(1)由教育部公布、“爱课程”网向社会开放的精品资源共享课,慕课按国家级奖励。

(2)由国家部委有关高等教育司局、相关出版社(学校组织专家认定)、省教育厅公布,并有对应部门经费支持,向社会开放的精品资源共享课、慕课及翻转课堂等课程建设项目按省级奖励。

(3)其他行业学会(协会)公布,并有对应部门经费支持,向社会开放的精品资源共享课、慕课、微课等按校级奖励。

3.教改项目立项

(1)由教育部高教司立项的教改项目按国家级认定。

(2)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按国家级教改项目认定。

(3)由教育部高教司发布的校企合作教改项目,其他部委有关高等教育司局、省教育厅、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含代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的下属机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及行业学会等立项的教改项目按省级认定。

4.教师教学竞赛

(1)教师教学竞赛指教学基本功竞赛等现场教学竞赛项目。

(2)表中列出的一、二、三等奖分别对应于赛事所设的最高的三个奖励级别,此外的奖项均不予奖励。

(3)教育部关于教学方面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按国家级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奖励司级、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及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教学方面的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按省级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奖励。

(4)司级、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及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组织的教学竞赛按省级竞赛相应等级奖励;无奖励等级的按三等奖奖励。

5.教研论文

(1)教研论文指发表在教育类期刊上的高等教育研究论文。

(2)只奖励作为第一作者的教师。

(3)由作者自行选择申报此项奖励,且不得再申报科研和研究生笑由科技处、研究生院、教务处共同校核。

6.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课程

根据学校相关细则,由教务处认定。

二、本科教材奖励

级别

第一完成人

第二完成人

第三完成人

第四完成人以后

参编

普通高校国家级规划教材

600

200

100

60

50

普通高校部委级规划教材

300

100

50

30

20

普通高校校级规划教材

100

注:

1.部委级规划只认定下列两种情况:教育部之外各部委教材审定机构批准立项的规划教材;教育部各专业委员会及分委员会审定批准立项的规划教材。

2.完成人指教材封面上署名的编写人员。

3.只奖励教材编写人员中排名最靠前的完成人。

附表2:

科研绩效业绩点对照表

一、科研成果

1.文章、专著及引用

凡著名我校的学术文章绩点统计如下表:

发表或引用

绩点(分/篇)

备注

论文发表

《Nature》、《Science》Article、Review两类论文

500


《Nature》、《Science>子刊且影响因子>10

1000

SCI收录、人文社科A类刊物或其他CSSCI刊物

120

EI《工程索引》

50

CSSCI扩

50

核心期刊

40


省级

10★

仅限讲师职称,每年一次

特殊学科代表性论文

100

学院指定,学校认可

ESI高被引论文、入选汤森路透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500

以当年底查询为准

ESI热点论文

400


爱思维尔“中国高被引学者”

200


《新华文摘》全文转载论文、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论文

400


著作

国家级著作

300/每本

不含工具书、科普书、译著

省级著作

100/每本

艺术作品

获奖

全国获奖500


省级获奖200


参展、参演作品

参展、参演100/次


在国家级省级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

300/次


2.咨询报告绩点


类型

绩点

咨询报告

被中央党政部门采纳

1000

被省委省政府采纳

300

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成果要报》或教育部社科司《专家建议》上刊发的研究报告

200

被省级党政部门采纳或产生重要影响

100

3.专利及标准制定绩点

类型

奖励标准(分)

国外发明专利

20/每个国家

中国发明专利

50

中国专利优秀奖

500

中国外观设计金奖

1000

中国外观设计优秀奖

200

标准

主持国家/行业标准

300

参与国家/行业标准、主持地方标准

100

4.成果获奖绩点

类型

绩点

备注

国家科技三大奖一等奖

2000

(1)凡出现学术不端被举报且被证实的,每出现一次取消该成果所获绩点且另罚1000点;

(2)以上绩点为我校为牵头单位的绩点计算办法,如我校为参与单位,则每降一位次绩点乘0.8。

国家科技三大奖二等奖

1200

省部级一等奖

300

省部级二等奖、全国性行业奖项一等奖

120

省部级三等奖、全国性行业奖项二等奖

80

省部级成果优秀奖

30★

省部级成果奖有效申报

10★

社会力量获奖

60-600

国家级协会(学会)举办的全国性大赛

一等奖:1000

其他:500

二、科研项目立项及进帐经费绩点

类型

说明

绩点

进账经费

横向、纵向项目

进账经费(万元)×10

纵向

国家级

面上、青年基金等一般项目

400/项

重点、重大等项目

1000/项

经费小于20万元的应急管理项目

200/项

省部级

单项经费大于100万元

100/项

人文类

省部级立项

10/项

国家/省部级/校级有效申报

10/5/3/项★

横向

横向项目

单项进账经费大于100万元

100/项

单项进账经费大于300万元

1000/项

注:1.纵向项目凡提出延期的,结题时无结果,或经费支出违规,每个扣200;

2.人员调动,每转走一个项目,扣300;

3.横向项目预开发票当年未回款者,每张发票扣300;

4.“重点、重点等项目”指我校牵头的重点、重大项目或我校参与的进账经费大于300万元的纵向项目、课题。

三、人才团队基地绩点

项目

项目发布单位

项目类型

绩点

人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杰出青年基金项目、长江

600

优秀青年基金项目、青年千人、青年长江

400

科技部

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100

山西省

山西省科技突出贡献奖

600

山西省教育厅

中青年拔尖人才

200

山西省教育厅

青年学术带头人

50

团队

国家基金委

创新研究群体

1500

科技部

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600

山西省教育厅

创新团队

500

山西省科技厅

创新团队

500

平台

国家各部委

国家重点实验室

4000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3200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400

国家工程实验室

3200

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

4000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或工程中心

1500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

2000

山西省科技厅

重点实验室

500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500

山西省发改委

工程实验室

500

工程研究中心

500

山西省教育厅

重点实验室、人文社科基地

300

协同创新中心(A)

500

协同创新中心(B)

300

平台验收

在建平台年度检查评估或验收等级

优秀

600

良好

200

合格

0

不合格

-1000






说明:★为学院鼓励绩点

 

 

 

附表3

研究生教育与学科建设绩效业绩点对照表

项目内容

绩点

备注

学科建设项目申报

50★

由负责人对参与人员进行分配

学科实验室(基地)建设项目

50★


硕士学位点申报

100★


学院急需人才引进

30★

高层次人才

10★

推荐引进博士

学科(学位点)评估报告

30★


参加国际会议

10★

最多2次

参加全国学术会议

5★

一年只算一次,提交论文

组织全国学术会议/组织全省学术会议

100/40★


注:对于在学科建设中有突出贡献人员或团队,采取一事一议,由学院党政联席会议讨论决定。

附件3

《文法学院MPA绩效发放办法(试行)》

根据《文法学院绩效工资分配方案》的基本原则,结合MPA目前的规模和实际运行的需要,为促进MPA各项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激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加各项活动,提高MPA的办学质量,特制订MPA绩效发放办法。

MPA经费绩效分配由五部分构成:教师代课课酬;学生培养环节工作酬金(开题、预答辩、内部论文评阅);硕导指导学生工作酬金;教师指导学生参与教指委组织的各项活动劳务费用及奖励(包括案例大赛、获奖论文等);MPA教育中心管理人员费用。

具体项目如下(单位:元):

1.教师代课酬金标准:100/学时(34人以下自然班);100*1.1/学时(35-44人合班);100*1.2/学时(45-54人合班):100*1.3/学时(55-64人合班),在此基础上按每增加10人,系数增0.1计算。

2.教师参与学生培养环节酬金:

(1)开题、预答辩:400/天/人;200/0.5天/人

(2)内部论文评阅:100/篇

3.硕士生导师指导工作酬金:3000/每生/3

4.教师指导学生参加MPA全国教指委组织的活动及其它活动劳务费用及奖励(同一项目不重复奖励,就高不就低):

(1)参与指导学生案例大赛及其他竞赛:500/次;参与撰写案例:500/次;案例入库奖励:2000/件

(2)指导案例大赛获奖奖励:全国百强1000/次;进入决赛2000/次(获三等奖以上)

(3)指导其他竞赛获奖奖励:国赛三等奖1000/次;国赛二等奖2000/次;国赛一等奖3000/次(省赛减半)

(4)优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奖励:2000/篇(全国教指委评选表彰或省级优秀硕士论文视同)

5.其它工作酬金:拓展训练、校外实践活动:300/次

6.MPA管理人员费用(MPA执行主任、兼职教学秘书):参照绩点执行

说明:1.上述费用不包括教师参加各种会议、培训和公差费用;不包括MPA中心所组织学术活动和其他活动费用;不包括实践导师酬金;不包括学生参与各种活动奖励。

2.未列入上述项目的任课教师和指导老师所参与的MPA其它工作酬金及学生参与的其它各种赛事奖励参照上述办法执行。

3.由MPA中心对各种奖项进行核实和认定。

4.本办法由文法学院考核领导组解释。

 

 

 

 

 

 

 

附件4

文法学院法学双学位经费管理办法

一、根据学校规定法学双学位的学费,学校收取35%的管理费,其余65%为学院培养经费。

二、经学院第二届第三次教代会议通过:学院双学位课酬参照我院给现代科技学院本科生课酬发放标准,标准为每个工作量60元。

三、参照我校本科生选修课教学工作量系数计算办法,工作量系数为:单班(35人以下)系数为1,;双班(55-65人)系数为1.3;三班(85-95人)系数为1.6;四班(115-125)系数为2;选课人数不在以上范围,超出人数以十人为单位,按比例增加系数。

四、辅导双学位学生毕业论文每人500元。

五、参照我校本科生课程考核管理办法,太原校区监考每门每人50元,明向校区监考每门每人70元。

六、按照我校计酬不计量绩效工资发放管理办法,教学培训类专业性学位答辩按天数计算奖励绩效,双学位答辩学生毕业论文答辩,每人每天300元。

七、参照我校本科生课程考核管理办法,补考、重修、结业生返校考试等校内考试,命题每门50元,阅卷每份2元。

八、如招生规模较小时,收入达不到发放标准时,应降低发放标准,学校划拨的经费全部用于教师的支出,学院不留费用。

九、双学位班设班主任兼教学秘书一名,每年管理费20个绩点。

十、本办法自通过之日起实施

附件5

文法学院社会公共事务工作目录(试行)

序号

职务

奖励教科研绩点

备注

1

系主任

40

1.具体工作量认定年底由党政联席会议研究决定;

2.一人兼多个岗位最多可累计计算2个职务。

3.表中工作岗位可根据学院实际情况适时调整;

4.未列入学院公共事务内容的其他工作,可在各类岗位绩效考核分配方案中增补。

2

系副主任

20

3

院工会主席

20

4

院工会副主席

15

5

院工会委员

10

6

党支部书记

20

7

党支部委员

10

8

MPA执行主任

40

9

MPA教学秘书

20

10

MPA整改负责人

30

11

MPA整改助理

15

12

双学位班主任兼教学秘书

20

13

学院教学督导

5000元/年

附件6

文法学院教师年度考核办法

(试 行)

第一章 总

第一条为进一步深化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依据《太原理工大学绩效工资二级管理实施方案》等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学院实际,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年度考核遵循“客观公正、民主公开、注重实绩”的原则,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结合教学科研人员岗位特点,着重对“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考核评价是教职工入职、聘任、晋升、奖惩的基础和依据,是教职工队伍建设的关键环节。

第二章 考核范围和对象

第三条考核对象为全院事业编制在岗教师。

第四条以下人员的年度考核,按下列规定办理:

1.正在接受司法机关立案侦查或组织批准立案审查的人员,暂不写评语、不定等次,其等级待问题查清后再行确定。

2.当年调入人员和新安置的转业干部,参加考核并结合原单位鉴定意见确定考核等次。

3.挂职锻炼的人员,由党委组织部确定考核等次;支农支教的人员,由被帮扶单位考核;参加实践锻炼的青年教师,由人事处会同相关单位考核,其考核结果作为年度考核确定考核等次的重要依据。

4.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按协议进行考核。

5.“双肩挑”人员,在职进修、访学、实践锻炼人员,以及近两年入职的博士人员,其教学和教科研工作量按相应政策减免。

6.当年办理产假的教职工年度考核结果直接认定为“合格”等次。产假跨年度的,只享受一次政策,由产假人员根据自身情况自行选定。

第三章 教师岗位职责

第五条正高岗位职责

认真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职责,遵守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1.教学方面。讲授本科生、研究生课程,完成辅导答疑、命题监考等任务,指导实验、设计、实习等实践教学;指导硕士研究生和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积极参与教学建设,开展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师生作学术报告。

2.科研方面。主持纵向、横向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主持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编、审著作、教材。

3.学科建设方面。掌握本学科学术动态,立足学科前沿;负责或参加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学术梯队和团队建设;指导培养青年教师。

4.学校和学院安排的其它工作。组织开展本学科领域的学术活动,主动承担学校和学院安排的其它工作。

第六条副高岗位职责

认真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职责,遵守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1.教学方面。讲授本科生、研究生课程,完成辅导答疑、命题监考等任务,指导实验、设计、实习等实践教学;指导硕士研究生和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积极参与教学建设,开展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师生作学术报告。

2.科研方面。主持或参加纵向、横向科研项目和教学改革项目的研究工作;发表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编写教材、教学参考书等。

3.学科建设方面。了解本学科学术动态及研究成果;参加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和团队建设;承担青年教师培养工作。

4.学校和学院安排的其它工作。积极参加本学科领域的学术活动,主动承担学校和学院安排的其它工作。

第七条中级岗位职责

认真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职责,遵守职业道德,为人师表,认真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1.每年承担全日制本科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的讲授工作,组织课堂讨论,指导学习、社会调查,指导毕业论文、社会实践、学科竞赛、科技作品竞赛等。

2.参加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实验室建设、课程建设等工作。

3.掌握本学科范围内的学术发展动态,参加学术活动并提交学术报告,参加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社会服务及其他科学技术工作。

4.参加编写、审议新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参加教学法研究。

5.担任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工作。

6.根据工作需要,担任辅导、答疑、批改作业、辅导课、实验课、实习课程和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技术工作等的教学工作。

7.积极参加学院及系开展的各项活动,完成学院及系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四章 考核内容与标准

第八条教职工年度考核主要内容包括德、能、勤、绩、廉等五个部分,重点考核实际工作业绩。考核实行100分制(见表1)

“德”主要指政治立场、思想作风、道德品质、政策水平、全局观念、法纪观念、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表现;“能”主要指专业知识、业务技术水平和业务知识更新等方面的情况;“勤”主要指年度内学习和工作态度、事业心和责任感以及遵守劳动纪律等方面的情况;“绩”主要指年度内完成工作的数量、质量、效率和贡献等方面的情况,实行量化考核(主要根据承担教学工作量和教师岗位工作业绩点)。“廉”主要指年度内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的情况。

第九条年度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确定各等次的基本标准是:

1.优秀等次:满负荷或高质量地完成岗位职责所规定的工作任务,成绩显著,做出突出贡献。学生评教位于全院教师前50%。

2.合格等次:在考虑减分后,完成岗位额定的教学课时和教学科研业绩计分值任务,年度考核综合测评不低于60分,学生评教结果为合格以上等次。

(三)基本合格等次:未完岗位额定的教学课时和教学科研业绩计分值任务,年度考核综合测评介于50-60分之间。

表1: 考核指标与量化标准

考核内容

分值

考核标准

10分

政治态度思想素质

4分

坚决拥护和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模范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参加政治理论学习,理论和政策水平高,思想素质高。

3分

拥护和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参加政治理论学习,理论和政策水平较高,思想素质较高。

2分

能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守各项规章制度,能参加政治理论学习,理论和政策水平、思想素质一般。

0~1分

较少参加政治理论的学习,不能认真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思想素质低。

职业

道德

3分

师德高尚,言传身教、品行端正,为人师表。

2分

能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对自己要求欠严格。

0~1分

有违背教师职业道德的现象,并造成不良影响。

团结

协作

3分

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团结同志、同事关系融洽,协作意识很强,能很好地处理各种工作关系。

2分

有集体观念,能团结同志,同事关系一般,有一定的协作意识。

0~1分

无集体观念,不够团结,造成不良影响,互相沟通协作不够。

5

业务

能力

5分

精通受聘岗位的教学、科研业务,工作能力强。

4分

能胜任受聘岗位的教学、科研业务,工作能力较强。

3分

熟悉受聘岗位的教学、科研业务,工作能力一般。

0~2分

工作中没有开拓精神,无创新活动,无进取心,教学效果差,学生评教等次不合格。

5

勤奋

程度

3分

热爱教育事业,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积极主动,肯动脑筋,刻苦钻研,专业理论和教学、科研水平提高很快。

2分

热爱教育事业,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能吃苦、肯钻研,专业理论和教学、科研水平提高较快。

1分

工作积极性一般,按部就班,主动性不够。

出勤

情况

0~2分

按照有关教学规定做好教学研究、按照《教职工考勤暂行规定》(校人字〔2017〕7号)等执行考勤制度,做好考勤统计工作。

70分

工作量完成情况

0~30分

1.教学工作量完成额定即为30分,超工作量不加分,按绩效办法享受超工作量奖励性绩效工资;缺工作量的按缺额比例扣除(每缺额定1%,扣减0.25分),其中评教优秀的按实际分数1.2倍数计算,上限不超过25分。

0~30分

2.教科研、校园文化、社会服务和公益等工作量完成额定即为30分。超工作量不加分,按奖励办法享受超工作量奖励性绩效工资;缺工作量的按缺额比例扣除(每缺额定1%,扣减0.25分);

10分

廉洁

从教

8~10分

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学校的管理制度;教学、科研工作严谨;遵守课堂讲授、教育教学纪律,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影响和引领学生;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公平公正对待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形成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

5~7分

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学校的管理制度;教学、科研工较好;遵守课堂讲授、教育教学纪律,以较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影响和引领学生;能做到爱学生,尊重学生,公平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要求较为严格,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形成较好的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

0分

触犯国家法律受到法律制裁;或违反纪律受到党纪政纪处分;或教学、科研、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工作中有弄虚作假、抄袭剽窃行为;或索要接受学生、家长财物等以教谋私行为;或有其他败坏教师声誉造成不良影响的师德行为。

(四)不合格等次:政治、业务素质较差,不能完成岗位职责所规定的工作任务,经教育帮助无明显改进;工作责任心不强,出现严重失误;有违法违纪行为,造成不良后果。或具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年度考核直接认定为不合格等次:

1.有学术不端行为或出现责任事故影响学校声誉的人员;不落实教学工作任务或工作责任心差,出现重大教学或其他事故的人员;

2.私自脱岗长期不上班的人员;

3.未经学校批准,出国逾期不归的人员;

4.未经学校批准办理相关手续擅自在外从事其他工作等不在岗人员;累计旷工超过7个工作日的,或工作纪律涣散,消极怠工,造成较坏影响,经教育不改的人员;

5.受党内严重警告、行政记过以上处分的人员;

6.其他经学院考核领导小组认定为不合格的。

第四章 考核权限、方法和程序

第十条处级领导干部年度考核由校党委组织部负责实施。

第十一条教学科研人员考核主体为本系领导、同事,权重一般分别为

40%和60%。

第十二条考核按下列程序进行:

(一)动员部署、学习有关文件精神。根据学院下达“优秀”比例总额,划片分配“优秀”名额职数。

(二)个人对本年度履行岗位职责、完成工作任务、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勤政廉政方面等情况认真小结,并填写《太原理工大学教职工年度考核登记表》。

(三)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述职,接受评议。各单位在民主评议的基础上,确定考核结果,并将“基本合格”和“不合格”等次人员通知到被考核人。公示无异议后,报学校核准。对结果有异议的,可在公示期内学院考核领导小组提出复议申请。

第五章 考核结果的使用

第十三条年度考核中被确定为合格以上等次的,按照有关规定增加薪级工资,发放相应的奖励性绩效工资。年度考核优秀的,可享受年度考核优秀奖励。

第十四条年度考核中被确定为基本合格以下等次的,不增加薪级工资,本年度不计算为竞聘更高等级岗位的任职年限。年度考核为基本合格,根据完成工作量情况享受相应的考核绩效工资;年度考核为不合格,不发放考核绩效工资。

第十五条年度考核工作要与评选先进、开展奖励表彰工作紧密结合,并作为评优表彰的重要依据。

章 附

十六本考核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十七本考核办法由学院绩效考核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附件7:

文法学院管理岗位职责及考核办法(试行)

为进一步深化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依据《太原理工大学绩效工资二级管理实施方案》等有关文件精神,并结合文法学院学院管理岗位的特点,制定本办法。

年度考核遵循“客观公正、民主公开、注重实绩”的原则,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结合管理岗位特点,着重对“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一、岗位职责

根据学院办公室工作的分工特点,将岗位职责分为部门岗位职责和具体岗位职责两部分,完成部门岗位任务和各自负责的各类岗位任务,即为完成各岗位职责的基本任务。

(一)部门岗位职责

1.党务行政办公室

(1)综合协调。负责院领导公务活动的协调安排,及学院党务、行政重要工作、重大活动、重要事务的筹备安排、组织协调;协助院领导协调有关部门,应急处理学院的重要突发事件。

(2)公文处理。负责学院内外公文的接收、流转、印发、归档和OA系统的整个运行工作;负责组织起草学院党委和行政综合性工作报告、方案、总结、计划和学院大事记、年鉴等文稿;拟办全院请示、报告和上级来文;以学院名义发布公告、通知;组织拟订全院性规章制度;负责全院综合档案管理。

(3)会务组织。负责筹备、组织、安排、协调、通知全院党务和行政会议,确定议程,列席会议作好记录,并形成会议纪要。

(4)联络接待。负责学院日常对外联络和来访接待工作,以学院名义发出的贺信、贺电和学院情况介绍;围绕学院中心工作,做好上情下达、下情上传工作。

(5)宣传报道。负责学院重大活动、重要会务的对外宣传;及时更新维护学院网站;做好学院保密工作。

(6)人事考勤。负责学院人员考勤信息的收集整理、报送反馈工作,协助院领导抓好全部各类人员的考核工作。

(7)党务工作。负责学院党员发展指标下达、分配、材料审核、汇总上报等工作。负责学院全体党员党费核算及上交工作。

(8)督查督办。负责上级机关的方针政策的督察督办工作;督促检查会议决议、领导批示的贯彻执行情况。

(9)管理服务。负责学院办公用章的保管和使用;负责会议室等公用场所的使用审批及管理;负责学院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

(10)承办学校、学院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2.教学科研办公室

(1)教学运行。协调解决本科、MPA、双学位的教学计划、教学任务的落实;协调解决培养计划的落实;教学档案的整理、归档;学院教学制度的建立;专业评估工作;做好各类教学工作量的统计工作。

(2)考试安排。负责结课课程考核的安排和管理;重修考试的组织与安排;缓考的组织和管理;发放考试的试题印制单和命题单;第二学位结课考试的组织和管理;CET考试选派监考的组织与协调;补考的组织和管理;违纪学生处理;毕业生返校考试的组织和管理;其他考试的考务与管理;学期考试的试卷整理、归档。

(3)课程调度。负责日常教学调度及教室调配;学期教学计划的下达;学期教学任务的落实;录制学期教学任务;预置课程名单;专业选修课选课工作的组织与管理。

(4)负责学生电子注册数据的维护与上报;新生名单的发放工作;学生学籍处理工作;学生学籍异动受理及数据维护;审核毕业资格和学士学位资格,发放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办理毕业生学历、学位证明;学籍档案的整理、归档。

(5)负责检查督促各位老师将学生各类考试成绩及时录入教务系统;协助教务处及时维护休学、复学、转学、延读、转专业等学籍异动学生的修读课程数据;学生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并为学籍处理、毕业审核提供数据及名单;选修课程安排、选课数据处理。

(6)负责综合教务信息管理系统(网)的数据维护与管理;教学信息管理软件的开发与建设;办理在校生学籍证明;毕业生信息核对及图片信息采集工作;

(7)负责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教改项目;制定学院青年教师培养计划,积极组织参加校院两级青年教师培养活动。

(8)负责与科研院等相关部门的协调沟通工作;配合学院邀请有关专家开展有关学术活动;负责学院各类人才计划项目、创新团队、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基地、人文智库的信息发布、组织、申报;负责各类课题发布、组织、申报;负责各级各类科研成果奖申报工作。负责科研成果统计、归档等工作。

(9)完成学院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3.学生工作办公室

(1)德育建设。负责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工作,制定德育教育规划。

(2)资助育人。负责全院学生困难补助的发放以及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国家及社会类助学金的资助和管理。负责学院学生勤工助学工作,包括制定管理办法、年度计划申报、用工的招聘、面试、录用和管理,以及勤工助学报酬的发放等。

(3)心理健康教育。负责全院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和教育工作,包括制定有关制度以及工作人员的管理、培训和工作实施,以及学生心理状况测查和研究。

(4)辅导员工作。负责学院学生辅导员的配备、培训、教育、考核和奖惩等管理工作。

(5)学生奖惩。负责全院学生的奖惩工作,包括有关制度的制定和修改,三好学生、先进班集体等的评定和奖励,违纪学生的处理。

(6)科技创新活动。负责全院学生参加课外科技学术活动及竞赛等工作。

(7)学生日常管理。负责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行政管理工作,包括保险收取、档案收集和移交、操行测评、请销假制度,学生证和校徽的发放,伤亡事故的处理等。

(8)档案管理。负责全院学生的档案管理和毕业生档案的转递工作。

(9)完成学院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4.团委

(1)共青团基础团务工作。负责团组织关系转入、转出。团员档案整理对接,团员信息统计、共青团采集系统上传、团籍注册、团费收缴登记与上交。

(2)团学组织建设工作。负责从低年级中吸纳优秀学生,充实学院团委学生组织各个部门队伍中,以完成团委学生组织的换届。

(3)基层团支部的组建和成立工作。完成班级团支部的组建,确定团支书、组织委员和宣传委员,并加强对团学干部的培养与提升。

(4)基层团干部的培养与提升工作。从思想引领、组织建设、学风建设、团课、团日活动和第二课堂自主实践等方面着手,加强基层团支部的建设与团干部的培养。

(5)新团员发展工作。严格按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发展团员工作细则》,根据既定的发展程序对入团申请人严格把关、考核,完成新团员的发展。

(6)团校培训工作。团校是共青团系统培养优秀青年的有力平台,也是发挥共青团凝聚力的有效渠道,对于提升我院团员青年与学生干部的整体素质,锻造一支富有战斗力的高素质共青团队伍有着重要作用。

(7)团组织推优工作。入党推优历来是共青团组织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也是做好新形势下青年党员发展工作,严格“推优”标准,在教育、培养、考察、推荐等环节做好衔接,不断提升“推优”质量,不断把优秀的共青团员推荐给党组织。

(8)团员年度民主评议工作。严格对照《团章》,进行上一学年个人总结,实事求是地进行自我评议与支部评议,并填写评议表,交由团支书填写支部意见,上交学院团委保留存档。

(9)第二课堂自主实践立项与认定工作。整合深化课外实践活动,利用好自主实践平台,不断增强团组织对青年学生的全面覆盖,在思想引领、校园文化、志愿服务、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等方面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均衡发展,加强学生第二课堂以及课外实践环节。

(10)指导开展主题团日团课工作。按照校团委每月下发的主题,各年级团支部围绕主题进行教育活动,院团委通过督导、审查,汇总并将优秀团日活动与团课上报校团委、同时报送我院微信公众号推送等方式进行团日团课的指导和宣传作用。

(11)五四评优工作。按照校团下发文件内容与《学生手册》对应评选要求,选拔我院“优秀团员”、“优秀团干部”“优秀团支部”“红旗团支部”等,通过审查综合条件择优推荐给校团委。

(12)团学各组织学生干部年度考评工作。每学年根据我院团委、学生会、科协干部的思想状况、日常考勤、完成工作情况等方面进行干事评议、干部互评和指导老师评价三项进行综合考评。

(二)具体岗位职责

1党政办主任

(1)负责上级公文的处理工作,督办各项工作的落实情况;

(2)负责会议组织安排、准备及会议记录工作,做好院级工作大事记;

(3)任二级绩效考核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做好汇总报账工作;

(4)负责职工考勤、工作量汇总统计工作;

(5)负责公章的保管与使用;

(6)负责院级一般性公文的起草与收发工作;制定办公、办文工作细则和程序及相关工作纪律;

(7)负责对外宣传工作,校内、院内有关工作的联系协调工作,负责假期教工值班安排工作;

(8)负责教学办公场所日常管理和资产管理与使用;

(9)负责外来客人的接待、安排工作;

(10)协助领导处理好紧急事务,了解掌握行政工作情况,经常向领导提供各种信息,并提出具体工作意见,起到参谋、助手作用;

(11)完成学院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2党务行政秘书

(1)协助党政办主任做好日常党务行政工作;

(2)负责文秘和会务工作,协助做好会议的通知、会务和会议记录工作;

(3)负责行政办公用品及易耗品的添置、发放及保管和报修工作;

(4)协助党政办主任做好财务报销工作和学院教职工绩效工资汇总发放工作;

(5)负责学院及上级部门有关文件的接收、登记、分发、传阅、整

理、归档和通知工作;

(6)负责公务活动场所(会议室、报告厅)的日常管理、调度、维护工作;

(7)负责档案资料的收集、登记、整理、借阅和保管工作;

(8)负责做好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

(9)协助做好外联、接待、会议安排与会场布置工作;

(10)负责学院党员发展指标下达、分配、材料审核、汇总上报等工作。负责学院全体党员党费核算及上交工作。

(11)完成学院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3教科办主任(兼教学秘书)

(1)负责本科教学的总体运行工作;协调解决教学计划、教学任务的落实;协调解决培养计划的落实;教学档案的整理、归档;学院教学制度的建立;专业评估工作;

(2)负责各类考试的安排和管理;学期考试试卷的整理、归档;

(3)负责日常教学调度及教室调配;学期教学计划的下达;学期教学任务的落实;录制学期教学任务;预置课程名单;专业选修课选课工作的组织与管理;

(4)负责学生电子注册数据的维护与上报;新生名单的发放工作;学生学籍处理工作;学生学籍异动受理及数据维护;审核毕业资格和学士学位资格,发放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办理毕业生学历、学位证明;学籍档案的整理、归档;

(5)负责学生电子注册数据的维护与上报;学生学籍处理工作;学

生学籍异动受理及数据维护;审核毕业资格和学士学位资格,发放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办理毕业生学历、学位证明;

(6)负责检查督促各位老师将学生各类考试成绩及时录入教务系统;协助教务处及时维护休学、复学、转学、延读、转专业等学籍异动学生的修读课程数据;

(7)负责选修课程安排、选课数据处理;教材征订工作;

(8)负责督导、干部听课相关工作;

(9)协助法学系做好双学位的教学运行管理工作;

(10)完成学院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4科研(兼学科建设)秘书:

(1)熟悉各项科研规章制度,按照学校统一部署,在分管院长的指导下负责本院教师的科研管理工作;

(2)协助分管领导做好学院的科研规划和学科建设基础工作;

(3)负责与科研院等单位联系工作,及时发布各种科研项目的申报通知及相关材料,组织学院教师积极申报各种科研项目;

(4)负责组织各级各类科研奖励的申报工作,包括奖励申报信息提供、奖励申报的组织、材料报送和奖励信息登记;

(5)负责做好各类科研成果(专著、论文、获奖、专利)的统计工作和科研资料整理、归档工作;

(6)负责组织学院各类学术讲座与论坛工作,及时公布科研、学术

交流动态并做好宣传报道工作;

(7)协助MPA中心做好教学运行管理工作;

(8)完成学院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5其他岗位

辅导员、各类教辅、工勤岗位执行相应职责(略)

二、考核

1.考核指标

一级

指标

二级指标

指标内涵

15分

政治立场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遵纪守法

思想品德

办事公正,作风正派,维护团结

工作作风

作风严谨,勇于承担责任

理论素养

认真学习党的理论,学以致用

15分

组织能力

制定工作规划并有效组织实施

协调能力

正确处理上下、左右、内外等各种关系

创新能力

创造性开展工作

指导能力

对服务对象的指导和培养

表达能力

主题明确,语言精练,表达流畅

服务意识

办事程序公开,严格履行事务公开制度,服务热情

15

工作态度

工作积极,认真负责,遇事不推诿,服从上级安排

敬业精神

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勇于奉献

劳动纪律

按时上下班,不迟到早退

组织纪律

遵守学校规章制度

40分

目标任务

主要工作目标任务全部完成

工作数量

规定目标任务,其他任务总量达到要求

工作质量

完成工作的正确度,出色度,满意度高

工作效率

办事不拖拉,简化工作手续

社会评价

本人工作为学校或部门创造的声誉及社会影响好

15分

勤政廉洁

遵守党纪国法和有关廉洁自律的规定

2.考核程序及办法

管理岗位(含教辅、工勤)的考核由学院依照岗位职责和考核指标进行。考核由学院领导、管理岗位全体人员和教师代表组成打分确定,权重分别为40%、40%、20%。

辅导员的考核按校院关于辅导员的考核办法执行。

3.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考核为不合格:

(1)未完成工作任务或工作中有重大失误的人员;

(2)私自脱岗长期不上班的人员;

(3)未经学校批准,出国逾期不归的人员;

(4)未经学校批准办理相关手续擅自在外从事其他工作等不在岗人员;年度内累计旷工超过9个工作日的,或工作纪律涣散,消极怠工,造成较坏影响,经教育不改的人员;

(5)受党内严重警告、行政记过以上处分的人员;

(6)其他经学院考核领导小组认定为不合格的。

太原理工大学文法学院

 

 

 

 

 

 

 

附件8:

文法学院系主任岗位职责

1.全面负责系教学行政工作,贯彻执行学校、学院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学院布置的各项任务,负责系年度工作计划、总结等工作,做好本系资产保全、分配、使用工作。

2.负责本系师资队伍建设考核,组织教师学习有关教育、教学文件并实施教学计划。

3.负责根据学校教育教学各项管理规定,规范教师教育教学行为,及时合理分配教师教学任务、监督教学任务的落实,掌握教学进度、组织听课和评课活动,组织教学考评工作,对本系教学过程进行监督、检查和管理等。

4.负责建立本系承担课程教学质量评估标准和教研活动的组织,安排考试,做好定期和不定期的教学检查。

5.组织本系各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和教学改革,统筹教材建设,协调和安排各教学环节,积极联系建立实习实践基地。

6.负责系学科建设、科研活动组织与申报、培养计划的修定等工作。

7.配合系党支部做好师生思想政治工作、宣传工作、精神文明建设、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等工作。

8.配合工会小组丰富本系教师日常业余文化工作。

9.完成学院安排的其他工作。

附件9:

太原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本科教学督导工作办法

为了在我院建立健全本科教学督导、检查和评价机制,充分发挥教学督导的作用,进一步促进教学及教学管理规范化,更好地引导全院教师强化教学质量第一的意识,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结合学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工作办法。

一、组织机构及职责

学院本科教学督导工作受学院院长直接领导,院长和分管教学的副院长分任组长、副组长。督导组的工作任务主要是对学院的教学管理、教学秩序、教学档案和其他与教学质量密切相关的事务进行经常性的检查、监督、考评、指导、建议和反馈信息等。

具体安排如下:

组长:李永福

副组长:杨建华

成员:乔运鸿、孟节省、宫宏祥

督导组工作秘书:冯亚强

二、任职条件及聘任

1.热爱教育事业,关心学院发展,工作责任心强;

2.熟悉本科教学规律,有丰富的相关学科教学经验;

3.身体健康,精力充沛的退休或在职教授或副教授;

4.年龄不超过65周岁。

三、工作要求

1.每位督导教师每学期听课至少5次;每次一个学时;以学院青年教师为主要听课对象;听课时要注意教师所授课程的覆盖面,且要注重考察教师的师德师风;课后与教师交换意见,填写并提交听课记录表;

2.对实验、实习、毕业论文、考试等各个教学环节进行督查;

3.完成学院临时安排的教学基本功竞赛评委、教学观摩等工作;

4.对学院的教风、学风和考风建设进行调研和监督;

5.开展教学质量学生信息反馈工作;

6.协助学院进行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相关工作;

7.每月召开一次督导例会,汇报听课、教学档案检查及其他工作情况,并对下一步的督导工作重点作出安排;(例会召集人由三位督导教师轮流担任)

8.每学期副组长撰写学期工作总结;

四、报酬待遇

学院按照每位督导老师每学期2500元标准发放,以听课记录表、教学档案检查记录表、月例会记录表等材料的提交情况为依据,于学院年度绩效考核中发放。

五、本文件的解释和实施

本文件的解释权归文法学院党政联席会议,自党政联席会议通过之日起执行。

太原理工大学文法学院

附件1.2-4《太原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督导工作条例(试行)》(校发〔2018〕34号)

 

太原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督导工作条例(试行)

(校发〔201834号)

第一章

第一条为加强研究生教学及培养环节的管理与质量监控,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研究生教学管理水平,助力“双一流”建设,进一步完善研究生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现研究生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学校决定建立研究生教育督导制度,成立研究生教育督导组(以下简称督导组),并制定本工作条例。

第二条 督导制度是对研究生教学培养质量起监督、评价、保证、提高作用的一种机制。督导组是学校研究生教学督导和决策咨询机构,接受研究生院的领导。督导组主要任务是代表研究生院对研究生教学活动与培养环节的全过程(包括课程授课、开题报告、中期检查、专业学位硕士社会实践、毕业预答辩与答辩等)进行督促、检查、评估和指导,并为学校研究生教学改革与创新提供咨询与决策服务,以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第二章

第三条 督导组主要由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教育管理者组成。督导组成员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熟悉国家有关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热爱教育事业,自愿为学校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作贡献。

2、长期从事研究生教学或管理工作,具有丰富的教学和管理经验,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和较高的学术水平,在相关学科领域有一定威望和权威性。

3、师德高尚,坚持原则,实事求是,不徇私情,善于从实际出发,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和改革建议。

4、身体状况良好,工作时间有保证。

第四条督导组原则上由8-10人组成,设组长一名,副组长一名,每届聘期两年,可以连续聘任,最长聘期原则上不超过三届。

第三章

第五条监督与检查。督导组成员深入研究生教学运行和培养过程各个环节进行监督检查,包括:

1、监督检查各学院教学工作安排(课程表)的实际执行情况、结课考核以及教学资料情况。

2、对教师教学态度等的监督检查。主要指课堂教学责任心、精神状态、行为举止、以及为人师表等方面的情况。

3、对课堂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监督检查。主要检查教师按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组织的情况,以及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使用情况。

4、监督检查研究生上课情况,主要指到课率、课堂纪律等。

5、监督检查专业学位研究生社会实践管理与实施情况。

6、监督检查各培养单位研究生学位论文环节(开题、中期、预答辩、答辩)管理与执行情况。

第六条 评议与评价。对各培养单位研究生教学、培养工作的运行和管理进行评议评价,具体包括:

1、对各培养单位研究生教学运行管理工作进行评价。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是否合理,教学工作安排是否正常有序,结课考核是否规范,教学资料是否齐全。

2、对课程质量进行评价。如:教材和课程内容的科学性(是否满足研究生知识和能力的需要)、教师的学术水平、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教师的教育思想、工作态度和创新意识、教师的教学效果等。

3、对各培养单位研究生学位论文环节管理与执行进行评价。包括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毕业预答辩与答辩是否规范、各环节是否能够实时监控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进程并能反应出其中存在的问题,不拘泥于形式等。

4、对各培养单位专业学位研究生社会实践管理与实施情况进行评价。包括专业学位研究生社会实践比例、实践过程、实践效果等。

第七条 指导与建议。

1、对在各培养单位检查和评价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2、对教师在教学活动和培养环节的工作给予指导和建议,帮助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提高培养质量。

3、对优秀研究生课程、优秀研究生培养管理单位和管理工作者等的评选提出意见和建议。

4、参与制定学校研究生教育管理制度和发展规划等。

第四章权利与义务

第八条 督导组的权利。

1、要求被督导单位提供与督导事宜有关的文件、材料和报告等。

2、根据督导工作中发现的情况,向学院、研究生院等有关单位提出对教师、研究生及教育培养管理人员奖惩的建议,以及对现有研究生教育培养有关规章制度的建议。

3、学校为督导组提供相关调研、培训和学习等机会。

4、学校按照一定发放标准和发放方式为督导组成员发放工作酬金。

第九条 督导组的义务。

1、学习党和国家及上级有关部门关于研究生教育的政策和文件精神。

2、根据学校、研究生院等相关职能部门的年度工作计划拟定督导组的年度工作计划,每学期进行工作小结,每年进行工作总结。

3、认真履行督导组的职责。

4、协助学校做好督导组章程的修订和督导组换届工作。

第五章工作要求

第十条工作要求

1、督导组工作分为日常工作和机动工作。

2、督导组日常工作主要有:

(1)课堂教学检查:督导组成员每人每年听课与上课情况检查不少于40次,并填写相应的听课检查情况表。

(2)论文环节检查:督导组成员每人每年检查开题报告、中期检查与毕业答辩,各不少于30人次;检查博士生预答辩与毕业答辩,分别覆盖当年拟毕业博士生的50%和100%;具体检查方式按当年研究生院安排进行,并填写相应检查情况表。

(3)学位论文抽查:抽查研究生学位论文(按5%-10%比例抽查,至少抽查5本),填写学位论文抽查情况表。

(4)教学资料检查:督导组每年检查所有研究生培养单位的教学资料,并填写相应教学资料检查情况表。

(5)督导组例会:每学期初、期中、期末组织召开例会,对督导情况进行汇总,研究生院将督导情况向各学院反馈。

(6)提交工作报告:督导组应按照研究生院的要求,在每学期初制订工作计划,学期末提交督导组工作报告。

3、督导组机动工作指督导组按照研究生院的要求,不定期地开展一些研究生教育教学督导检查工作。

第六章

第十一条研究生院每年对督导组各个成员的日常工作和机动工作进行考核,考核通过者准许发放督导绩效。

第十二条 督导组的酬金按督导绩效发放。每年申请专项经费,按月发放。

第十三条 本工作条例自2018年1月1日起执行,由研究生院负责解释。

附件1.2-5《太原理工大学研究生创新实践竞赛组织管理办法(试行)》(校研〔2018〕14号)

窗体顶端

 

太原理工大学研究生创新实践竞赛组织管理办法(试行)

校研〔2018〕14号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精神,鼓励和支持研究生参加高水平学科竞赛,增强研究生创新实践和社会服务能力,推动我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与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联合举办的“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和我校大学生竞赛项目级别认定领导小组定级为S级和A级竞赛项目(下文简称“A级及以上级别竞赛”)。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的参赛对象为具有我校正式学籍的在读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以及已经通过免试推荐被我校录取的本科生(以各项赛事具体要求为准)。

第四条 研究生个人单独成队参加“A级及以上级别竞赛”,均适用本办法;以团队形式参加“A级及以上级别竞赛”的情况下,团队成员需全部为研究生,适用本办法。

第二章 组织机构

第五条学校成立研究生创新实践竞赛工作领导组。由主管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校领导及研究生院、研究生工作部、学生工作部和校团委等部门负责人组成。领导组负责研究制定竞赛活动年度计划,组织协调竞赛相关事宜和重要工作。

第六条 领导组下设竞赛管理办公室,设在研究生院、研究生工作部。竞赛管理办公室负责竞赛日常组织管理工作,监督竞赛活动质量,根据单位申报情况确定参赛项目,落实各项竞赛活动负责人和工作规程。

第七条 根据各项竞赛的具体情况,可成立校级专项竞赛工作组织委员会(简称专项竞赛组委会)。每个专项竞赛组委会(以下简称“组委会”)挂靠一个研究生培养单位,该培养单位确定一名负责人担任组委会主任。组委会负责组建包括工作人员和校内外专家组成的组委会和专家组,制定竞赛计划,筹措竞赛经费,设计工作方案,负责研究生参赛培训、竞赛宣传和组织工作。

第三章 竞赛运行管理

第八条竞赛立项。竞赛的组织工作以项目制形式运行。各组委会每年年初向竞赛管理办公室上报本年度竞赛活动计划(包括培训、参赛组织、校内选拔、经费预算等等)。临时举办或参加的竞赛活动须报竞赛管理办公室备案。竞赛相关通知由组委会起草,竞赛管理办公室统一发文。

第九条 竞赛经费。各项竞赛活动开支采取经费计划单列、专项承包管理办法。竞赛活动经费可由企业赞助、学校划拨、单位自筹等多种渠道筹措。竞赛经费专款专用,主要用于支付开展竞赛所需的材料消耗、竞赛报名、集中培训、校内选拔、竞赛运行管理、差旅等费用。竞赛活动经费实行申报预算核准制,由各组委会提出具体预算,并向竞赛管理办公室进行申报,支出项目及标准如下:

序号

可支出项目

标准及说明

1

参赛报名费

学校各专项竞赛组委会统一为推荐参赛的队伍缴纳

2

材料消耗

具体赛事资助额度由相关校专项竞赛组委会提出具体标准,对推荐参赛队伍给予资助。印刷费、邮寄费或实验材料费在资助额度内实报实销。原则上每个参赛队的材料消耗费用范围在100-2000元。

3

到本市外参赛差旅费

按学校相关规定报销

4

培训费、评审组织

按照学校相关规定执行

各参赛队向学校各专项竞赛组委会提交经费资助申请,在预算范围内,由各组委会负责参赛团队的经费审批、管理和集中报销手续办理。

第十条 竞赛总结。竞赛活动结束后由各组委会撰写总结报告并提交竞赛管理办公室,竞赛管理办公室负责检查竞赛活动的开展和经费的使用情况。

第四章 激励措施

第十一条 教师激励

1.教师组织、指导学生参赛做出的贡献,可作为教师工作考核评价的依据,根据学校和各培养单位相关规定执行。

2.对竞赛获奖的项目指导教师进行奖励。奖励标准如下:

序号

获奖等级

奖励标准(元)

1

S级全国决赛一等奖及以上

5000

2

S级全国决赛二等奖

4000

3

A级全国决赛一等奖及以上

3000

2

A级全国决赛二等奖

2500

3

S、A级全国决赛三等奖、省级(地区级)一等奖及以上

2000

4

S、A级全国决赛优秀奖、省级(地区级)二等奖

1500

奖励说明:①以获奖项目为单位进行奖励;②同一竞赛同一届次同一参赛项目只奖励最高奖项;③同一参赛项目在不同竞赛中获奖只奖励最高奖项。

办理流程:在规定期限内各组委会向竞赛管理办公室提交符合条件的各项竞赛的《指导教师奖励申请表》,并提供相关支撑材料。

第十二条 学生激励

对参加竞赛取得省级二等奖(含)及以上名次者给予奖励。奖励标准如下:

序号

获奖等级

奖励标准(元)

1

全国决赛特等奖

5000

2

全国决赛一等奖

3000

3

全国决赛二等奖、省级(地区级)特等奖

2000

4

全国决赛三等奖、省级(地区级)一等奖

1500

5

全国决赛优秀奖、省级(地区级)二等奖

1000

奖励说明:①以获奖项目为单位进行奖励;②同一竞赛同一届次同一参赛项目只奖励最高奖项;③同一参赛项目在不同竞赛中获奖只奖励最高奖项。

办理流程:学校各专项竞赛组委会向竞赛管理办公室提交符合条件的《研究生奖励申请表》,并提供相关支撑材料,统一为获奖研究生办理奖励发放手续。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三条 学校经费支持的竞赛,其作品所有权归属学校。所有竞赛获奖证书须交竞赛管理办公室扫描存档。

第十四条 本办法从下发之日起生效,由研究生院、研究生工作部负责解释。

窗体底端

 

 

 

附件1.2-6《太原理工大学研究生先进集体和个人评选办法(试行)》(2021)

窗体顶端

太原理工大学研究生先进集体和个人评选办法(试 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促进研究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激发研究生不断奋发向上、团结进取、求实创新,同时为表彰优秀,形成良好班风、学风,营造朝气蓬勃、友爱互助、学术气氛浓厚的集体环境,结合我校研究生教育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参评范围:太原理工大学在校正式注册且在基本修业年限内的研究生(一年级除外)可以参评先进个人。成立一年(含)以上的研究生班集体可以参评先进班集体。由太原理工大学研究生导师(或导师组)及其所指导的研究生共同构成的团队可以参评优秀导学团队。

第三条 学校对先进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

第二章 组织机构

第四条 成立太原理工大学研究生先进集体和个人评审领导组,全面领导全校评选工作。评审领导组组长由分管研究生教育管理的校领导担任,成员由相关职能部门以及研究生导师代表,研究生代表等组成。

第五条 评审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执行评选过程中的日常事务性工作。办公室设在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第六条 学院成立评审工作组,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组织评审、考察和推荐工作。

第三章 奖项设置和比例

第七条 研究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奖励类别如下:

1.优秀研究生导学团队,表彰名额每年不超过10个。

2.研究生先进班集体,表彰名额每年不超过20个。

3.优秀研究生,表彰名额不超过参评范围研究生总数的3%。

4.优秀研究生干部,表彰名额不超过优秀研究生指标数的50%。

5.优秀研究生毕业生,表彰名额不超过当年毕业研究生总数的3%。

第八条 表彰方式包括授予荣誉称号、通报表扬、颁发奖牌或证书等。

第九条 评选工作按照学校有关实施办法、细则以及当年下发通知实施。

第十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行,由党委研究生工作部负责解释。

窗体底端

附件1.2-7《太原理工大学研究生毕业与申请学位的基本要求(2021年修订)》(研教〔2021〕6号)

太原理工大学研究生毕业与申请学位的基本要求(2021年修订)

研教〔2021〕6号

为了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学位授予质量,促进研究生产出更高质量的成果,满足新形式下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需要,我校研究生实行毕业与学位授予分离制度。具体实施要求如下:

一、毕业条件

1.正常毕业

根据《太原理工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第六章第二十七条规定:研究生在学校规定的年限内按培养方案的规定,完成所有课程和必修环节,成绩合格,完成毕业(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准予毕业,由学校发放毕业证书。

2.提前毕业

提前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内容,科研成果符合申请学位要求的优秀硕士、博士(只限硕博连读,博士阶段不得少于3年)研究生可申请提前进行论文送审,申请者须填写《太原理工大学研究生提前毕业学位论文送审申请表》。其中学位论文须进行匿名评审,评阅书成绩每份均达到90分及以上者,可申请答辩毕业。

二、学位授予条件

研究生申请学位时,须符合《太原理工大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中的相关规定,还须满足下列条件:

1.外语条件:

(1)2017、2018级的学术硕士研究生英语6级成绩须至少达到350分或托福80分或雅思5.5分。

(2)博士、2017及2018级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外语不作具体要求。

(3)2019级及之后的学术硕士及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6级成绩须至少达到350分或托福80分或雅思5.5分。

2.科研条件:

须满足《太原理工大学研究生申请学位科研成果基本要求》。

三、其他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施,解释权归研究生院。原太原理工大学研究生毕业与申请学位的基本要求》(研教[2018] 11号)同时废止。

太原理工大学研究生院

2021年3月3日

 

 

2.5近三学年的复试工作办法和复试题目汇总(含笔试和面试)

附件2.5-1 2017年MPA复试工作办法和复试题目

 

2017年太原理工大学政法学院

公共管理硕士(MPA)复试工作办法

目录

1.政法学院2017年硕士研究生复试领导小组

2.政法学院2017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小组组成人员

3.政法学院2017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实施方案

4.政法学院2017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工作秘书组工作分工

5.政法学院2017年硕士研究生复试评分标准

6.政法学院2017年硕士研究生复试评分表

附件1

政法学院2017年硕士研究生复试领导小组

根据太原理工大学2017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录取工作安排,经学院党政联席会议2017年3月22日研究决定,成立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复试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组长:李永福

副组长:赵国俊

成员:贺婧杨建华渠桂萍乔运鸿雷兰

秘书组:张华荣(组长)、梅华、冯亚强、安苗。

职责:

1、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学校有关精神和复试工作的安排及方案,确保复试工作的正常顺利进行。

2、指定面试试题出题人,并签订安全保密责任书。

3、研究制定学院2017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工作方案,讨论通过复试小组组成人员并进行培训。

4、严格复试过程监管,净化复试环境,维护复试工作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5、及时研究处理复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向学校领导组汇报、请示。

政法学院

2017年3月23日

附件2

政法学院2017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小组组成人员安排

一、注册和资格审查小组:

负责人:张华荣禹丽李海霞

职责:1、审验复试同学持复试情况登记表到学校研究生院注册报到并缴费情况;2、审验复试同学提交的相关材料: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准考证原件;2张1寸照片;学历证书原件及复印件;学历认证报告;成绩单打印件;个人简历一份。3、向领导组提交能否进行面试的建议报告。

二、综合面试组(思想政治素质、英语)

(一)第一组:

组长:赵国俊

成员:禹丽任守云

(二)第二组:

组长:李永福

成员:付少波安苗

职责:1、按照学校要求对面试考生进行政治素质考察和英语能力测试,并给出相应成绩。2、严格执行面试纪律要求,发现有违反纪律的情况及时向学院领导组汇报。3、汇总提交所负责科目的面试成绩。

二、专业面试组

(一)组长:乔运鸿

成员:于东山段锦

秘书:冯亚强

(二)组长:渠桂萍

成员:孟节省宫宏祥

秘书:李海霞

职责:(1)按照学校要求对面试考生进行专业综合素质能力的考察和测试,并给出相应成绩。(2)严格执行面试纪律要求,发现有违反纪律的情况及时向学院领导组汇报。(3)汇总提交所负责科目的面试成绩。

四、复试工作秘书组:

张华荣梅华冯亚强禹丽李海霞李菲菲

太原理工大学政法学院

2017年3月22日

附件3

政法学院2017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实施方案

根据2017年太原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复试工作实施方案,政法学院2017年MPA复试工作安排如下:

一、复试内容与流程、时间安排

(一)复试内容

复试内容包括资格审查、面试、笔试、体检等;

1、资格审查:提交资格审查资料;

2、面试内容:含外语口语、思想政治素质考查和专业综合素质考查;

3、笔试及同等学力加试;

4、体检及复试费用详见研究生院通知。

(二)学院复试流程及时间、地点

1、注册和资格审查:MPA复试同学于2017年3月24日下午14:00—16:30持复试情况登记表到研究生院指定地点注册报到并缴费,之后到学院资格审查。务必于16:30前完成学校和学院注册和资格审查。

研究生学院注册报到地点:太原理工大学明向校区后勤服务中线一层大厅。

政法学院注册报到地点:太原理工大学明向校区政法学院二层223室;

2、MPA面试时间地点:

时间:2017年3月25日上午9:00—11:30(含综合面试、专业面试和英语口语);

地点:太原理工大学明向校区政法学院

(1)考生候考区:政法学院二层模拟法庭。

(2)综合面试一组:政法学院四层434。

(3)综合面试二组:政法学院四层437。

(4)专业面试一组:政法学院四层429。

(5)专业面试二组:政法学院四层430。

3、笔试见研究生院网站通知

4、同等学力加试科目、时间、地点:

同等学力加试:政治学基础和公共管理学。

同等学历考试时间:2017年3月26日上午8:00-10:00,政治学基础;10:00-12:00,公共管理学。

同等学历考试地点:太原理工大学明向校区政法学院一层125教室。

二、复试资料准备

需携带和提供的材料如下:

(一)《硕士研究生复试情况登记表》(请于3月24日前登陆“太原理工大学研究生招生网-复试调剂专栏-研究生院招生系统下载并填写);

(二)资格审查资料和携带材料:

公共管理硕士(MPA)

(1)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准考证原件及复印件;

(2)学历证书原件及复印件、学历认证报告及复印件;

(3)签署并提交资料属实承诺书;

(4)初试成绩单一份(网上打印件);

(三)复试费用:复试费用每人100元,注册报到时研究生院收取。同等学力加试费每门30元,由学院收取。

注意:未进行资格审核或经审查相关资格不符合教育部规定的考生,一律不予复试、录取。

MPA联系人:张华荣13835186135

政法学院

2017年3月23日

附件4

政法学院2017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工作秘书组工作分工

秘书组工作成员:张华荣(综合协调)

梅华冯亚强禹丽李海霞李菲菲

一、梅华、禹丽(行政后勤)

3月24日12点前需准备如下内容。

1.面试地点引导指示牌。台签(考官席,考生席各4个)

2.准备录像设备(5套。各面试考场一套,共4套;备用1套)。

3.四个面试场地门标。(专业面试一组、专业面试二组、综合面试一组、综合面试二组)

4.准备20套文具(铅笔中性笔各1支、橡皮1个、A4纸5张)。

5.专业面试场地布置(429/430:学生座位环形摆放6把椅子,考官座位横排4把椅子,学生2名录像设备)。

6.综合面试场地布置(434/437:学生座位摆放1把椅子,考官座位横排2把椅子,学生2名录像设备)。

二、冯亚强、李海霞(准备资料、记录、成绩统计)

1.打印面试评分标准与打分表。

2. 3月25日8点半之前将考官所需文具、评分标准与打分表摆放完毕。

3.保管试卷。

4.面试过程中的记录工作。

5.面试结束后的成绩统计工作。

三、李菲菲(安排学生与考生引导)

1.四个面试场地各2名学生。(熟练操作计算机,负责录像设备)【李菲菲】

2. 3月24日安排2名学生下午2点在223办公室参与考生资格审查。【李菲菲】

3. 3月25日李菲菲和高帆负责复试考生的前往考场与退出考场的引导工作。【李菲菲高帆】

附件5

2017年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复试专业测试评分标准

1.语言方面

包括发言主动性、组织协调性、口头表达能力、辩论说服能力、论点的正确性等。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测评的要素和各要素的权重。

发言的主动性

组织协调能力

口头表达能力

辩论说服能力

论点的正确性

总分

5

5

8

12

10

40







2.非语言方面

包括面部表情、身体姿势、语调、语速和手势等。

面部表情

身体姿势

语调

语速

手势

总分

2

2

2

2

2

10







3.个性特点

包括自信程度、进取心、责任心、情绪稳定性、反应灵活性等测评要素。

自信程度

进取心

责任心

情绪稳定性

反应灵活性

总分

5

5

5

5

10

30







2017年太原理工大学MPA无领导小组讨论面试试题

(考生用题)

背景材料:某大城市外来务工人员较多,为了解决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就学问题,开办了一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鹏程小学”就是其中之一。但是由于外来务工人员收入不高,所以学校的教育设施比较简陋,师资力量薄弱,卫生状况很差。而且鹏程小学未在该城

市教育部门登记备案,属于擅自开办。根据教育部门已有的文件,凡是未登记备案的教学机构一律要予以取缔。但是一旦取缔鹏程小学这样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将面临失学的危险。现在该城市教育部门对此事作了认真地研究,在研究中出现了

如下两种意见:

1.撤销鹏程小学的办学资格。

2.破例保留鹏程小学的办学资格。

作答要求:

1.请考生认真读题并准备发言提纲。(时间5分钟)

2.考生依次发表个人观点,从上述两种意见中选择一种并将选择的结果做简要陈述。(每人时间3分钟)

3.进入自由讨论阶段,经过讨论,小组最后必须形成一个一致性的明确意见,即你们认为是撤销、还是保留鹏程小学的教学资格,要求只能选择一个。(时间15分钟)

4.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在讨论结束后向考官报告讨论的情况和结果。(时间5分钟)

2017年太原理工大学MPA无领导小组讨论面试试题

(考生用题)

关于公务员考试“暗战”之反思

《××报》消息,为了减少竞争,借用他人的身份证进行注册报名,造成自己想要报考的岗位看上去报名人数很多,以此吓退部分竞争对手。今年国家公务员招录考试开始报名以来,刷人数成为了不少考生当中的热门话题。专家透露,刷人数的行为至少在去年就已经存在,不过今年用这个技巧的人要明显多于去年。其实,这个报名技巧起源于一些公务员考试培训机构对考生的提醒:“网上报名确认以及缴费是在报名结束后进行,比方说今年的报考时间是10月15~24日,但是,报名确认和缴费时间要从11月2日开始,用来凑人数的那些注册号到时可以不缴费,在报名阶段,它起到了吓唬对手的作用。”

作答要求:

1.请考生认真读题并准备发言提纲。(时间5分钟)

2.考生依次发表个人观点。(每人时间3分钟)

3.进入自由讨论阶段,经过讨论,小组最后必须形成一个一致性的明确意见,即你们如何看待公务员考试“暗战”。(时间15分钟)

4.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在讨论结束后向考官报告讨论的情况和结果。(时间5分钟)

2017年太原理工大学MPA无领导小组讨论面试试题

(考生用题)

近年来,消极腐败现象,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成为社会舆论的热点问题。导致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原因很多,有的群众归纳了十个方面问题:

1.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西方不健康思潮涌入我国,给人们以消极的影响。

2.中国传统封建意识中的“做大官发大财”、“当官做老爷”意识复苏,一些干部“为人民服务”思想淡化。

3.市场经济的负效应诱发了“一切向钱看”,导致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泛滥。

4.谁都恨腐败,但对反腐败问题无能为力,有时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了腐败行为,从而助长了腐败问题的蔓延。

5.所谓“衣食足则知廉耻,仓禀实则知礼节”,由于现在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商品经济发展还不充分,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高,贫富差距拉大,造成“笑贫不笑娼”等畸形心态。

6.政治思想教育跟不上,从而形成“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对我党我军的光荣传统,不敢理直气壮地宣传。

7.国家在惩治腐败问题上,政策太宽,打击不力,人们反腐败信心不足。

8.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腐败是任何社会都具有的共同特质,是人类社会无法消除和扼制的。

9.与市场经济发展配套的相适应的民主制度与法律法规不健全。

10.十年动乱时期国家穷、人民穷,腐败现象少;现在国富民康,所谓“富贵思淫欲”,这助长了腐败问题的蔓延。

请问:你认为上述十个问题中,哪三项是导致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主要原因(只准列举三项)?并陈述你的理由。

作答要求:

1.请考生认真读题并准备发言提纲。(时间5分钟)

2.考生依次发表个人观点。(每人时间3分钟)

3.进入自由讨论阶段,经过讨论,小组最后必须形成一个一致性的明确意见,即你们认为导致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三项主要原因。(时间15分钟)

4.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在讨论结束后向考官报告讨论的情况和结果。(时间5分钟)

2017年太原理工大学MPA无领导小组讨论面试试题

(考生用题)

一架私人飞机坠落在荒岛上,只有6个人存活:

1.孕妇:怀胎八月

2.发明家:正在研究新能源(可再生、无污染)汽车

3.医学家:今年研究艾滋病的治疗方案,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

4.宇航员:即将远征太空,寻找适合人类居住的新星球

5.生态学家:负责热带雨林抢救工作组

6.流浪汉

这时,逃生工具只有一个能够容纳一人的橡皮气球吊篮,没有水和食物。那么,应该由谁乘坐气球离岛呢?

作答要求:

1.请考生认真读题并准备发言提纲。(时间5分钟)

2.考生依次发表个人观点。(每人时间3分钟)

3.进入自由讨论阶段,经过讨论,小组最后必须形成一个一致性的明确意见,即你们认为应该由谁乘坐气球离岛,并称述理由。(时间15分钟)

4.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在讨论结束后向考官报告讨论的情况和结果。(时间5分钟)

太原理工大学2017年MPA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试题

考试科目:英语听力 口语 试题代码: 分值:

1. Please make a brief self-introduction.

2. Where is you hometown? Please introduce your hometown.

3. What is your favorite book/film/city and why?

4. Do you have any bobbies? Introduce one.

5. What are your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6. When and where did you get your Bachelor’s degree? Introduce your university.

7. What impressed you most when you were at university?

8. What is your major? Do you like your major and why?

9. Do you have a job? If yes, introduce your job.

10. Do you like your job and why?

11. What is your career planning?

12. Why do you apply for Master’s Degree?

13. Why do you choose 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or your master degree?

14. Do you have any plan for your future life after graduation?

15. If we accept you, do you have any plan for the following study?

16. What is your understanding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17. What is your understanding of globalization?

18. What is your understanding of leadership? What kind of qualities a leader should have?

19. What is your understanding of electronic government?

20. What is your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relation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附件2.5-2 2018年MPA复试工作办法和复试题目

2018年太原理工大学政法学院

公共管理硕士(MPA)复试工作办法

目录

1.政法学院2018年硕士研究生复试领导小组

2.政法学院2018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小组组成人员

3.政法学院2018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实施方案

4.政法学院2018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工作秘书组工作分工

5.政法学院2018年硕士研究生复试评分标准

6.政法学院2018年硕士研究生复试评分表

附件1

太原理工大学2018年硕士研究生招生

政法学院复试工作办法

一、复试安全工作措施

严格执行国家和学校政策规定,坚持“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宁缺毋滥”原

则,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执行相同的政策和标准,公开、公正、公平,确保复试工作安全平稳地顺利进行。复试工作原则如下:

(一)坚持“按需招生、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宁缺毋滥”的原则,进一步提高招生选拔质量。

(二)加强组织领导,细化工作职责,明确工作任务,确保复试工作的完成质量。

(三)强化复试考核,规范招录程序,深入推进信息公开,加强监督管理。切实严明招生纪律,确保研究生招生录取工作做到规范公正,政策透明、程序公正、结果公开、监督机制健全,提高对考生的服务意识,确保招生录取规范有序。

(四)在对考生德智体能等各方面全面考察的基础上,突出对外语水平、专业知识、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考核;突出对思想政治素质和身心健康状况的考核。

(五)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服务意识,提高管理水平。

二、复试对象

一志愿报考和调剂报考政法学院的全部考生。

三、政法学院2018年硕士研究生复试领导小组

根据太原理工大学2018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录取工作安排,经学院党政联席会议2018年3月26日研究决定,成立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复试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组长:李永福

副组长:赵国俊

成员:杨建华乔运鸿孟节省张华荣付少博

四、复试方案

根据2018年太原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复试工作实施方案,政法学院2018年MPA复试工作安排如下:

(一)复试内容

复试内容包括资格审查、面试、笔试等;

1.资格审查:提交资格审查资料;

2.面试内容:含外语口语、专业综合素质和科研实践素质考查;

3.笔试及同等学力加试;

(二)复试流程

1.注册和资格审查:MPA复试同学于2018年3月27日下午14:00—16:30持复试情况登记表首先到研究生院指定地点注册报到并缴费,之后到学院资格审查。务必于16:30前完成学校和学院注册和资格审查。

政法学院注册报到地点:太原理工大学明向校区政法学院二层233室。

2.MPA专业面试时间、地点

时间:2018年3月28日上午8:00—12:00(含综合面试、专业面试和英语口语);

请所有复试考生8:00在政法学院二层模拟法庭抽签分组准备面试。

专业面试地点:太原理工大学明向校区政法学院

(1)考生候考区:政法学院二层模拟法庭。

(2)综合面试一组:政法学院四层434。

(3)综合面试二组:政法学院四层437。

(4)专业面试一组:政法学院四层442。

(5)专业面试二组:政法学院四层430。

3.同等学力加试科目、时间、地点:

同等学力加试:政治学基础和公共管理学。

同等学历考试时间:2018年3月28日下午2:00-4:00,政治学基础;4:20-6:20,公共管理学。

同等学历考试地点:太原理工大学明向校区政法学院一层125教室。

(三)政法学院资格审查资料

考生需携带和提供的材料如下:

1.《硕士研究生复试情况登记表》(请于3月27日前登陆“太原理工大学研究生

招生网-复试调剂专栏-研究生院招生系统下载并填写);

2.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准考证原件及复印件;

3.学历证书原件及复印件、学历认证报告及复印件;

4.初试成绩单一份(网上打印件);

5.个人简历一份;

6.政审表。

注意:未进行资格审核或经审查相关资格不符合教育部规定的考生,一律不予复

试、录取。

政法学院

2018年3月

附件2

政法学院2018年硕士研究生复试领导小组

根据太原理工大学2018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录取工作安排,经学院党政联席会议2018年3月26日研究决定,成立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复试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组长:李永福

副组长:赵国俊

成员:杨建华乔运鸿孟节省张华荣付少博

秘书组:张华荣(组长)李海霞谢丽英

职责:

1.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学校有关精神和复试工作的安排及方案,确保复试工作的正常顺利进行。

2.指定面试试题出题人,并签订安全保密责任书。

3.研究制定学院2018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工作方案,讨论通过复试小组组成人员并进行培训。

4.严格复试过程监管,净化复试环境,维护复试工作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5.及时研究处理复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向学校领导组汇报、请示。

附件3

政法学院2018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小组组成人员安排

一、注册和资格审查小组:

负责人:张华荣

成员:付少博李海霞

职责:1.审验复试同学持复试情况登记表到学校研究生院注册报到并缴费情况;2.审验复试同学提交的相关材料: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准考证原件;2张1寸照片;学历证书原件及复印件;学历认证报告;成绩单打印件;个人简历一份。3.向领导组提交能否进行面试的建议报告。

二、综合面试组(思想政治素质、英语)

(一)第一组:李华秘书:李菲菲(434)

(二)第二组:任守云秘书:禹丽(437)

职责:1.按照学校要求对面试考生进行政治素质考察和英语能力测试,并给出相应成绩。2.严格执行面试纪律要求,发现有违反纪律的情况及时向学院领导组汇报。3.汇总提交所负责科目的面试成绩。

三、专业面试组

(一)组长:乔运鸿(442)成员:杨建华付少博秘书:刘赟

(二)组长:桑颖(430)成员:赵国俊温蕾秘书:李海霞

职责:(1)按照学校要求对面试考生进行专业综合素质能力的考察和测试,并给出相应成绩。(2)严格执行面试纪律要求,发现有违反纪律的情况及时向学院领导组汇报。(3)汇总提交所负责科目的面试成绩。

附件4

政法学院2018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工作秘书组工作分工

秘书组负责人:张华荣(综合协调)

工作成员:冯亚强李海霞禹丽谢丽英李菲菲

一、行政后勤:禹丽、谢丽英

3月27日16点前需准备如下内容。

1.面试地点引导指示牌。台签(考官席,考生席各4个,候考区1个)

2.准备录像设备(5套。各面试考场一套,共4套;备用1套)。

3.四个面试场地门标。(专业面试一组、专业面试二组、综合面试一组、综合面试二组)

4.准备20套文具(铅笔中性笔各1支、橡皮1个、A4纸5张)。

5.专业面试场地布置(442/430:学生座位环形摆放6把椅子,考官座位横排4把椅子,学生2名录像设备)。

6.综合面试场地布置(434/437:学生座位摆放1把椅子,考官座位横排2把椅子,学生2名录像设备)。

二、准备资料、记录、成绩统计:李海霞、谢丽英

1.打印面试评分标准与打分表。

2. 3月28日8:30之前将考官文件袋(文具、评分标准与打分表)摆放完毕。

3.保管试卷。

4.面试过程中的记录工作。

5.面试结束后的成绩统计工作。

三、安排学生与考生引导:

1.四个面试场地各2名学生。(熟练操作计算机,负责录像设备)【禹丽、李菲菲】

. 2. 3月27日安排2名学生下午2点在233办公室参与考生资格审查。【李海霞、李菲菲】

3. 3月28日安排2名学生协助谢丽英责复试考生候考、前往考场与退出考场的引导工作。【冯亚强、李菲菲】

附件5

政法学院2018年硕士研究生复试专业测试评分标准

一、专业综合素质

1.积极主动:主动承担任务(记录、计时、汇报等)、主动发言、主动沟通,记住团队成员。

2.逻辑思维:思考问题全面细致,条理清晰,结构完整,报告逻辑性强。

3.团队合作:积极与团队成员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讨论不一致的观点,最终达成共识。

4.责任心:踊跃发言,充分参与讨论,主动记录别人的观点和讨论,促进任务的最终完成。

5.执行力:依照计划办事,按质、按量及时完成任务,注意时间的控制和安排。

6.组织协调:参与讨论的主动性,控制和引导讨论的能力,协调不同意见的能力,容纳不同意见,综合提炼同类观点的能力等。

7.沟通能力: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意见表达连贯且获得别人理解和支持,同时用心倾听他人意见,并及时调整和回应。

沟通能力

积极主动

逻辑思维

组织协调

语言表达

形象气质

总分

5

5

5

5

5

5

30








二、科研实践素质

1、科研意识:积极从事科学研究的心向,潜心捕捉和发现科研课题的探求欲。

2、科研方法:选题、搜集资料、社会调查、实验研究。统计处理、总结研究成果、撰

写研究报告等具体方法和经验。

3、科研精神:勇于探索、刻苦钻研、团结合作、不断创新等精神动力。

课题探索能力

收集资料能力

统计处理

能力

撰写研究

报告能力

创新能力

总分

10

10

10

10

10

50







2017年太原理工大学MPA无领导小组讨论面试试题

(考生用题)

一架私人飞机坠落在荒岛上,只有6个人存活:

1.孕妇:怀胎八月

2.发明家:正在研究新能源(可再生、无污染)汽车

3.医学家:今年研究艾滋病的治疗方案,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

4.宇航员:即将远征太空,寻找适合人类居住的新星球

5.生态学家:负责热带雨林抢救工作组

6.流浪汉

这时,逃生工具只有一个能够容纳一人的橡皮气球吊篮,没有水和食物。那么,应该由谁乘坐气球离岛呢?

作答要求:

1.请考生认真读题并准备发言提纲(2分钟)。

2.请考生轮流回答问题,时间每人2分钟。

3.进入自由讨论阶段。经过讨论,小组必须形成一个一致性的明确意见,即你们认为应该由谁乘坐气球离岛。最后选举一位代表进行陈述。讨论时间15分钟,陈述时间3分钟。

2017年太原理工大学MPA无领导小组讨论面试试题

(考生用题)

近年来,消极腐败现象,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成为社会舆论的热点问题。导致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原因很多,有的群众归纳了十个方面问题:

1.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西方不健康思潮涌入我国,给人们以消极的影响。

2.中国传统封建意识中的“做大官发大财”、“当官做老爷”意识复苏,一些干部“为人民服务”思想淡化。

3.市场经济的负效应诱发了“一切向钱看”,导致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泛滥。

4.谁都恨腐败,但对反腐败问题无能为力,有时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了腐败行为,从而助长了腐败问题的蔓延。

5.所谓“衣食足则知廉耻,仓禀实则知礼节”,由于现在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商品经济发展还不充分,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高,贫富差距拉大,造成“笑贫不笑娼”等畸形心态。

6.政治思想教育跟不上,从而形成“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对我党我军的光荣传统,不敢理直气壮地宣传。

7.国家在惩治腐败问题上,政策太宽,打击不力,人们反腐败信心不足。

8.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腐败是任何社会都具有的共同特质,是人类社会无法消除和扼制的。

9.与市场经济发展配套的相适应的民主制度与法律法规不健全。

10.十年动乱时期国家穷、人民穷,腐败现象少;现在国富民康,所谓“富贵思淫欲”,

这助长了腐败问题的蔓延。

请问:你认为上述十个问题中,哪三项是导致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主要原因(只准列举三项)?并陈述你的理由。

作答要求:

1.请考生认真读题并准备发言提纲(2分钟)。

2.请考生轮流回答,时间每人2分钟。

3.进入自由讨论阶段。经过讨论,小组必须形成一个一致性的明确意见,即你们认为导

致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三项主要原因,最后选举一位代表进行陈述。讨论时间15分钟,陈述时间3分钟。

2018年太原理工大学MPA无领导小组讨论面试试题

(考生用题)

背景材料:某大城市外来务工人员较多,为了解决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就学问题,开办了一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鹏程小学”就是其中之一。但是由于外来务工人员收入不高,所以学校的教育设施比较简陋,师资力量薄弱,卫生状况很差。而且鹏程小学未在该城

市教育部门登记备案,属于擅自开办。根据教育部门已有的文件,凡是未登记备案的教学机构一律要予以取缔。但是一旦取缔鹏程小学这样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将面临失学的危险。现在该城市教育部门对此事作了认真地研究,在研究中出现了

如下两种意见:

1.撤销鹏程小学的办学资格。

2.破例保留鹏程小学的办学资格。

作答要求:

1.请考生认真读题并准备发言提纲(2分钟)。

2.请考生从上述两种意见中选择一种并将选择的结果做简要陈述,轮流回答,时间每人2分钟。

3.进入自由讨论阶段,即你们认为是撤销、还是保留鹏程小学的教学资格。经过讨论,小组最后必须达成一致意见(即上述两种意见中只能选择一种),并选举一位代表进行陈述。

讨论时间15分钟,陈述时间3分钟。

2018年太原理工大学MPA无领导小组讨论面试试题

(考生用题)

某市今年有3.9万大学生毕业,仅有1.7万工作岗位面向应届大学生,为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现在人大代表提出以下解决方案:

(1)创业补贴,对大学生创业给予补贴(具体措施若干)。

(2)税费减免,对于录用应届大学毕业生的企业给予税费减免优惠(具体措施若干)。

(3)实习基地,选择1000个企业创办实习基地,为10000名学生提供实习指导(具体措施若干)。

(4)鼓励大学生去西部建设西部,有考试加分等措施。

(5)鼓励大学生去中小企业工作,给中小企业贷款方面的补贴。

(6)鼓励大学生去城乡基层工作。

任务要求:

1.请考生认真读题并准备发言提纲(2分钟)。

2.请考生轮流回答:从上述方案中选择最重要的二个措施,并阐明原因,时间每人2分钟。

3.自由讨论:如果你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工作人员,你将如何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小组最后必须达成一致意见,选举一位代表进行陈述,讨论时间15分钟,陈述时间3分钟。

2018年太原理工大学MPA无领导小组讨论面试试题

(考生用题)

【材料一】两名80后大学生村干部,站在北京街头,脖子上挂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招商引资。他们想通过这一办法,吸引媒体,通过媒体帮助,进行招商引资。

某地政府进行招商引资,新颁布一个政策,只要是加入的商家,都会有相关的优惠政策,重点是如果商家赔了,政府负责赔偿,并且提供政策上的补贴。

【材料二】某镇少数民族居多,大部分在外地务工,还有将近1万左右的人口在镇内留守没有工作。镇政府出台政策,对留守镇内人口进行培训,经过培训后,这些人都对本镇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材料三】重庆某村,山清水秀,资源丰富,该村民利用这些资源,将本地打造成为一个旅游胜地,吸引了大量外地人来观光,推动了本地的第三产业的发展。

任务:

1.针对材料一,谈谈你对招商引资的看法。

2.针对材料二,假设你是镇政府的工作人员,如果让你进行招商引资,你会怎么做?

3.针对材料三,你作为招商引资办的一个工作人员,如果要在此地设一个旅游景点,这个任务交给你,你会如何计划?

要求:

1.请考生认真读题并准备发言提纲。

2.请考生轮流回答问题1,时间每人2分钟。

3.就问题2、3进行自由讨论,小组最后必须达成一致意见,选举一位代表进行陈述,讨论时间20分钟,陈述时间3分钟。

太原理工大学2018年MPA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试题

考试科目:英语听力口语 试题代码: 分值:

1. Please make a brief self-introduction.

2. Where is you hometown? Please introduce your hometown.

3. What is your favorite book/film/city and why?

4. Do you have any bobbies? Introduce one.

5. What are your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6. When and where did you get your Bachelor’s degree? Introduce your university.

7. What impressed you most when you were at university?

8. What is your major? Do you like your major and why?

9. Do you have a job? If yes, introduce your job.

10. Do you like your job and why?

11. What is your career planning?

12. Why do you apply for Master’s Degree?

13. Why do you choose 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or your master degree?

14. Do you have any plan for your future life after graduation?

15. If we accept you, do you have any plan for the following study?

16. What is your understanding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17. What is your understanding of globalization?

18. What is your understanding of leadership? What kind of qualities a leader should have?

19. What is your understanding of electronic government?

20. What is your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relation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附件2.5-3 2019年MPA复试工作办法和复试题目

2019年太原理工大学政法学院

公共管理硕士(MPA)复试工作办法与试题

目录

附件1.政法学院2019年硕士研究生复试领导小组

附件2.政法学院2019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小组组成人员

附件3.政法学院2019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实施方案

附件4.政法学院2019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工作秘书组工作分工

附件5.政法学院2019年硕士研究生复试笔试命题工作保密责任书

附件6.政法学院2019年硕士研究生复试评分标准

附件7.政法学院2019年MPA无领导小组讨论面试试题(1-5号)

附件1

太原理工大学201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

政法学院复试工作办法

一、复试安全工作措施

严格执行国家和学校政策规定,坚持“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宁缺毋滥”原则,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执行相同的政策和标准,公开、公正、公平,确保复试工作安全平稳地顺利进行。复试工作原则如下:

(一)坚持“按需招生、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宁缺毋滥”的原则,进一步提高招生选拔质量。

(二)加强组织领导,细化工作职责,明确工作任务,确保复试工作的完成质量。

(三)强化复试考核,规范招录程序,深入推进信息公开,加强监督管理。切实严明招生纪律,确保研究生招生录取工作做到规范公正,政策透明、程序公正、结果公开、监督机制健全,提高对考生的服务意识,确保招生录取规范有序。

(四)在对考生德智体能等各方面全面考察的基础上,突出对外语水平、专业知识、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考核;突出对思想政治素质和身心健康状况的考核。

(五)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服务意识,提高管理水平。

二、复试对象

一志愿报考和调剂报考政法学院的全部考生。

三、政法学院2019年硕士研究生复试领导小组

根据太原理工大学2019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录取工作安排,经学院党政联席会议2019年3月26日研究决定,成立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复试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组长:李永福

副组长:申晓东

成员:杨建华邢振江孟节省张华荣付少博

四、复试方案

根据2019年太原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复试工作实施方案,政法学院2019年MPA复试工作安排如下:

(一)复试内容

复试内容包括资格审查、面试、笔试等;

1.资格审查:提交资格审查资料;

2.面试内容:含外语口语、专业综合素质和科研实践素质考查;

3.笔试及同等学力加试;

(二)复试流程

1.注册和资格审查:MPA复试同学于2019年3月27日下午14:00—16:30持复试情况登记表首先到研究生院指定地点注册报到并缴费,之后到学院资格审查。务必于16:30前完成学校和学院注册和资格审查。

政法学院注册报到地点:太原理工大学明向校区政法学院二层233室。

2.MPA专业面试时间、地点

时间:2019年3月28日上午8:00—12:00(含综合面试、专业面试和英语口语);

请所有复试考生8:00在政法学院二层模拟法庭抽签分组准备面试。

专业面试地点:太原理工大学明向校区政法学院

(1)考生候考区:政法学院二层模拟法庭。

(2)综合面试一组:政法学院四层434。

(3)综合面试二组:政法学院四层437。

(4)专业面试一组:政法学院四层442。

(5)专业面试二组:政法学院四层430。

3.同等学力加试科目、时间、地点:

同等学力加试:政治学基础和公共管理学。

同等学历考试时间:2019年3月28日下午2:00-4:00,政治学基础;4:20-6:20,公共管理学。

同等学历考试地点:太原理工大学明向校区政法学院一层125教室。

(三)政法学院资格审查资料

考生需携带和提供的材料如下:

1.《硕士研究生复试情况登记表》(请于3月27日前登陆“太原理工大学研究生招生网-复试调剂专栏-研究生院招生系统下载并填写);

2.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准考证原件及复印件;

3.学历证书原件及复印件、学历认证报告及复印件;

4.初试成绩单一份(网上打印件);

5.个人简历一份;

6.政审表。

注意:未进行资格审核或经审查相关资格不符合教育部规定的考生,一律不予复试、录取。

政法学院

2019年3月

附件2

政法学院2019年硕士研究生复试领导小组

根据太原理工大学2019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录取工作安排,经学院党政联席会议2019年3月26日研究决定,成立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复试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组长:李永福

副组长:申晓东

成员:杨建华邢振江孟节省张华荣付少博

秘书组:张华荣(组长)赵治军谢英丽

职责:

1.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学校有关精神和复试工作的安排及方案,确保复试工作的正常顺利进行。

2.指定面试试题出题人,并签订安全保密责任书。

3.研究制定学院2019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工作方案,讨论通过复试小组组成人员并进行培训。

4.严格复试过程监管,净化复试环境,维护复试工作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5.及时研究处理复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向学校领导组汇报、请示。

附件3

政法学院2019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小组组成人员安排

一、注册和资格审查小组:

负责人:张华荣

成员:付少博赵治军

职责:

1.审验复试同学持复试情况登记表到学校研究生院注册报到并缴费情况;

2.审验复试同学提交的相关材料: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准考证原件;2张1寸照片;学历证书原件及复印件;学历认证报告;成绩单打印件;个人简历一份。3.向领导组提交能否进行面试的建议报告。

二、综合面试组(思想政治素质、英语)

(一)第一组:李华秘书:周影影(434)

(二)第二组:任守云秘书:禹丽(437)

职责:

1.按照学校要求对面试考生进行政治素质考察和英语能力测试,并给出相应成绩。

2.严格执行面试纪律要求,发现有违反纪律的情况及时向学院领导组汇报。

3.汇总提交所负责科目的面试成绩。

三、专业面试组

(一)组长:乔运鸿(442)成员:杨建华付少博秘书:刘赟

(二)组长:桑颖(430)成员:申晓东温蕾秘书:赵治军

职责:

1.按照学校要求对面试考生进行专业综合素质能力的考察和测试,并给出相应成绩。

2.严格执行面试纪律要求,发现有违反纪律的情况及时向学院领导组汇报。

3.汇总提交所负责科目的面试成绩。

附件4

政法学院2019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工作秘书组工作分工

秘书组负责人:张华荣(综合协调)

工作成员:冯亚强赵治军禹丽谢英丽周影影

一、行政后勤:禹丽、谢英丽

3月27日16点前需准备如下内容。

1.面试地点引导指示牌。台签(考官席,考生席各4个,候考区1个)

2.准备录像设备(5套。各面试考场一套,共4套;备用1套)。

3.四个面试场地门标(专业面试一组、专业面试二组、综合面试一组、综合面试二组)

4.准备20套文具(铅笔中性笔各1支、橡皮1个、A4纸5张)。

5.专业面试场地布置(442/430:学生座位环形摆放6把椅子,考官座位横排4把椅子,学生2名,录像设备)。

6.综合面试场地布置(434/437:学生座位摆放1把椅子,考官座位横排2把椅子,学生2名,录像设备)。

二、准备资料、记录、成绩统计:赵治军、谢英丽

1.打印面试评分标准与打分表。

2. 3月28日8:30之前将考官文件袋(文具、评分标准与打分表)摆放完毕。

3.保管试卷。

4.面试过程中的记录工作。

5.面试结束后的成绩统计工作。

三、安排学生与考生引导:

1.四个面试场地各2名学生。(熟练操作计算机,负责录像设备)【禹丽、周影影】

2. 3月27日安排2名学生下午2点在233办公室参与考生资格审查。【赵治军、周影影】

3. 3月28日安排2名学生协助谢英丽责复试考生候考、前往考场与退出考场的引导工作。【冯亚强、周影影】

附件5

政法学院2019年硕士研究生复试

笔试命题工作保密责任书

甲方:李永福

乙方(命题人员):______________

甲方与乙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国家教育考试考务安全保密工作规定》及我校相关文件,就复试笔试命题期间的相关事宜签订如下责任条款。

1. 乙方受甲方委托,负责_____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___科目2021年7月研究生招生复试命题工作。

2. 甲方对乙方的姓名绝对保密。

3. 甲方应提前通知乙方命题时间并明确相关要求,乙方应严格按照相关要求负责本学院(系所)命题工作。

4. 乙方对试题的内容、文字认真校对,审定无误后密封。

5. 乙方不得保留试题和标准答案副本,命好的试题和标准答案,及试题和标准答案有关的草稿纸(含电子文本)等材料应立即销毁,防止泄题。

6. 乙方不得参加任何与命题科目有关的补习、辅导活动,不得向任何人透漏试题的内容和命题工作情况。

7. 乙方如违反本规定,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18号)和《太原理工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管理办法》的有关条款追究责任,并严肃处理。

8.本协议由命题单位负责保管,自签字之日起生效。

甲方签字: 乙方签字: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附件6

政法学院2019年硕士研究生复试专业测试评分标准

一、专业综合素质

1.积极主动:主动承担任务(记录、计时、汇报等)、主动发言、主动沟通,记住团队成员。

2.逻辑思维:思考问题全面细致,条理清晰,结构完整,报告逻辑性强。

3.团队合作:积极与团队成员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讨论不一致的观点,最终达成共识。

4.责任心:踊跃发言,充分参与讨论,主动记录别人的观点和讨论,促进任务的最终完成。

5.执行力:依照计划办事,按质、按量及时完成任务,注意时间的控制和安排。

6.组织协调:参与讨论的主动性,控制和引导讨论的能力,协调不同意见的能力,容纳不同意见,综合提炼同类观点的能力等。

7.沟通能力: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意见表达连贯且获得别人理解和支持,同时用心倾听他人意见,并及时调整和回应。

沟通能力

积极主动

逻辑思维

组织协调

语言表达

形象气质

总分

5

5

5

5

5

5

30








二、科研实践素质

1、科研意识:积极从事科学研究的心向,潜心捕捉和发现科研课题的探求欲。

2、科研方法:选题、搜集资料、社会调查、实验研究。统计处理、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等具体方法和经验。

3、科研精神:勇于探索、刻苦钻研、团结合作、不断创新等精神动力。

课题探索能力

收集资料能力

统计处理

能力

撰写研究

报告能力

创新能力

总分

10

10

10

10

10

50







附件7

1号试题

2019年太原理工大学MPA无领导小组讨论面试试题

(考生用题)

什么决定成败?

有人说细节决定成败。

也有说战略决定成败。

请问:

1.你同意上述哪个观点?并陈述你的理由。

2.各小组成员发表自己的意见,对于不同的观点进行辩论后得出一个统一的意见。

3.然后选举一位代表,汇报你们小组的意见,并阐述你们做出这种选择的原因。

作答要求:

1.请考生认真读题并准备发言提纲(2分钟)。

2.请考生轮流回答问题,时间每人2分钟。

3.进入自由讨论阶段。经过讨论,小组必须形成一个一致性的明确意见,最后选举一位代表进行陈述(讨论时间15分钟,陈述时间3分钟)。

2号试题

2019年太原理工大学MPA无领导小组讨论面试试题

(考生用题)

用什么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有人说只有经济利益才能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也有人说只有靠搞好人际关系才能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请问:

1.你同意上述哪个观点?并陈述你的理由。

2.各小组成员发表自己的意见,对于不同的观点进行辩论后得出一个统一的意见。

3.然后选举一位代表,汇报你们小组的意见,并阐述你们做出这种选择的原因。

作答要求:

1.请考生认真读题并准备发言提纲(2分钟)。

2.请考生从上述两种意见中选择一种并将选择的结果做简要陈述,轮流回答,时间每人2分钟。

3.进入自由讨论阶段,经过讨论,小组最后必须达成一致意见(即上述两种意见中只能选择一种),并选举一位代表进行陈述(讨论时间15分钟,陈述时间3分钟)。

3号试题

2019年太原理工大学MPA无领导小组讨论面试试题

(考生用题)

哪项职能最重要?
有人说管理中的计划职能最重要。
也有人说管理中的控制职能最重要。

请问:

1.你同意上述哪个观点?并陈述你的理由。

2.各小组成员发表自己的意见,对于不同的观点进行辩论后得出一个统一的意见。

3.然后选举一位代表,汇报你们小组的意见,并阐述你们做出这种选择的原因。

作答要求:

1.请考生认真读题并准备发言提纲(2分钟)。

2.请考生轮流回答问题,时间每人2分钟。

3.进入自由讨论阶段。经过讨论,小组必须形成一个一致性的明确意见,最后选举一位代表进行陈述(讨论时间15分钟,陈述时间3分钟)。

4号试题

2019年太原理工大学MPA无领导小组讨论面试试题

(考生用题)

哪项活动最重要?
有人说行政决策最重要。
也有人说行政执行最重要。

请问:

1.你同意上述哪个观点?并陈述你的理由。

2.各小组成员发表自己的意见,对于不同的观点进行辩论后得出一个统一的意见。

3.然后选举一位代表,汇报你们小组的意见,并阐述你们做出这种选择的原因。

作答要求:

1.请考生认真读题并准备发言提纲(2分钟)。

2.请考生轮流回答问题,时间每人2分钟。

3.进入自由讨论阶段。经过讨论,小组必须形成一个一致性的明确意见,最后选举一位代表进行陈述(讨论时间15分钟,陈述时间3分钟)。

5号试题

2019年太原理工大学MPA无领导小组讨论面试试题

(考生用题)

哪项活动最重要?
有人说加强事后追责对确保安全生产最重要。也有人说加强事前审批和监管对确保安全生产最重要。

请问:

1.你同意上述哪个观点?并陈述你的理由。

2.各小组成员发表自己的意见,对于不同的观点进行辩论后得出一个统一的意见。

3.然后选举一位代表,汇报你们小组的意见,并阐述你们做出这种选择的原因。

作答要求:

1.请考生认真读题并准备发言提纲(2分钟)。

2.请考生轮流回答问题,时间每人2分钟。

3.进入自由讨论阶段。经过讨论,小组必须形成一个一致性的明确意见,最后选举一位代表进行陈述(讨论时间15分钟,陈述时间3分钟)。

4.11近三学年培养计划及变更说明

附件4.11-1 《关于印发<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教指委〔2018〕)

 

关于印发《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

的通知(2018年)

各MPA培养单位:

为适应发展需要,切实保证MPA培养质量,我委组织专家修订了《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现将指导性培养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研究,并结合本单位实际,尽快更新MPA培养方案,并在培养工作中予以落实。

附件:《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

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

教育指导委员会

2018年9月6日

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

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为适应不断发展的公共管理现代化、科学化、专业化的迫切需求,完善公共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公共管理人才培养质量而设立的。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掌握系统的公共管理理论、知识和方法,具备从事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分析的能力,能够综合运用管理、政治、经济、法律、现代科技等方面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解决公共管理实际问题的德才兼备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公共管理专门人才。

二、招生类型及报考资格

招生类型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学生通过“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招收。

报考资格以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当年有关文件为准。一般要求具有大学本科学历和三年(含三年)以上实际工作经历。

三、学习方式与年限

入学的学生可以选择“脱产”或“非脱产”方式进行学习。具体学习方式,可以由各培养院校根据实际情况安排。

学习年限为2至4年。

四、学分要求与课程设置

学生培养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少于36学分。

课程设置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分为核心课、专业方向必修课、选修课和社会实践四方面基本模块。其中,核心课不少于18学分,专业方向必修课不少于8学分,选修课不少于8学分,社会实践为2学分。课程学习中,每个学分学习时间不少于16课时。

1.核心课是学生必修课程。“核心课程目录”共列12门课,其中,“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和“外国语”为学位教育必设课程; “公共管理”、“公共政策分析”和“社会研究方法”是本专业必设核心课程;其他核心课程,由各培养院校从“核心课程目录”中选择开设。

核心课程目录

序号

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

建议最低学分

1

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

学位教育必设

2

2

外国语

学位教育必设

2

3

公共管理

专业必设

3

4

公共政策分析

专业必设

3

5

社会研究方法

专业必设

3

6

政治学

选设

2

7

公共经济学

选设

2

8

宪法与行政法

选设

2

9

非营利组织管理

选设

2

10

公共伦理

选设

2

11

电子政务

选设

2

12

公文写作

选设

2

2.专业方向必修课和选修课由各培养院校根据公共管理学科范畴、院校自身办学特色和社会公共管理事业对于人才的培养需求,自行设计和设置。

3.社会实践时间为三个月。社会实践应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社会实践结束后,学生须提交社会实践报告。对于社会实践报告的具体要求,由各培养院校自行制定,总体上应致力于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素养和能力。各培养院校应安排缺乏公共管理实际工作经验的学生到政府部门或非政府公共机构进行社会实践。

五、师资队伍

各培养院校应逐步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即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队伍。

专职教师队伍是指本校编制内的全职教师。担任核心课的教师应为专职教师,并具有相关学科博士学位或副教授以上职称。每门核心课程原则上配备至少2名教师,同一名教师原则上不应作为不同核心课程的核心成员。兼职教师队伍要在专业方向课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参与专业方向学生培养的兼职教师原则上应不少于专业方向师资队伍的三分之一。各培养院校应选聘具有扎实理论功底、丰富实践经验的政府部门和其他公共机构的中高层领导干部担任兼职教师,并且确保他们积极参与学生的培养工作。

各个专业方向必须有明确的师资团队承担教学任务。

六、教学形式

采用多元、互动的教学方式。综合运用讲授、研究、案例分析、体验、模拟等多种教学方法,把多种形式有机结合起来,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应体现专业学位的特点,选题紧密结合公共管理实践中的具体问题,特别鼓励学生选择与自己的工作领域和工作岗位相关的问题展开论文研究。学生应该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方法,展开调查研究与分析论述,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或改进管理的措施。

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经过开题、写作、答辩等环节完成。其中,论文开题时间应至少在答辩前半年进行,论文正文字数应在2万字以上。

八、学位授予

完成课程学习及社会实践环节,取得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

九、办学环境

各培养院校应为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与其他在校学术型研究生同等标准的办学环境和学习条件,包括硬件设施、教学投入、学习保障、后勤服务等。同时,根据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特点,应特别注意加强案例分析和研讨所需相关设施的建设。

 

 

 

 

附件4.11-2 《太原理工大学MPA培养方案》(〔2018〕)

 

 

timg

 

 

 

太原理工大学

MPA硕士研究生

 

 

太原理工大学政法学院

O一八年十二月

1204公共管理(专业学位)

一、培养目标

培养目光远大,知识广博,富有创新思维,勇于开拓,善于沟通与合作,适应于社会和公共管理事业发展,能够胜任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高层次管理工作,掌握公共管理专业理论、知识、方法和技能的高素质、复合型和应用型管理人才。

二、研究方向

(1)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方向

(2)农村发展与管理方向

(3)土地资源管理方向

(4)社会治理与基层自治方向

三、学制、学习年限及学分要求

太原理工大学公共管理(MPA)非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学制为三年,最长不超过四年。公共管理(MPA)总学分不少于38学分。课程分为核心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其中核心课程不少于14学分,专业方向必修课不少于8学分,选修课程不少于6学分。

四、课程设置

课程类别

课程

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

开课单位

考核

方式

备注

专业课

核心课程


专业外语

32

2

01


考试

必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2

2

01

考试


公共管理学

48

3

01

考试


政治学

32

2

01

考试


公共政策分析

32

2

01

考试


公共经济学

48

3

01

考试

必修课程


社会研究方法

32

2

02

考试


非营利组织管理

32

2

02

考试


宪法与行政法学

32

2

02

考试


领导科学与艺术

32

2

02

考试


组织行为学

32

2

02

考试/考察

必须选修3门


绩效管理

32

2

02

考试/考察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

32

2

03

考试/考察


公共管理热点前言

32

2

03

考试/考察

专业

方向

至少

选择

一个

方向

农村发展与管理方向


农村土地资源管理

32

2

03

相关学院

考试

选修


乡村政治与治理

32

2

03

考试


社区管理

32

2

03

考试


社会政策理论与实践

32

2

03

考试

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方向


公共危机管理基础

32

2

03

考试


信息安全管理

32

2

03

考试


能源安全

32

2

03

考试


国际环境与国家安全

32

2

03

考试

土地资源管理方向


土地规划与利用

32

2

03

考试


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题

32

2

03

考试


地籍管理专题

32

2

03

考试


不动产评估专题

32

2

03

考试

社会治理与基层自治


社会再就业专题

32

2

03

考试


社区管理专题

32

2

03

考试


社会组织专题

32

2

03

考试


社会治安管理专题

32

2

03

考试

注:上表中案例教学课程在课程名称前以“▽”标注,与职业资格对接课程在课程名称前以“●”标注,企业导师参与讲授的课程在课程名称前以“□”标注;专业课课程编号不填,由研究生院统一安排;学位课考核方式一般采用考试,选修课考核方式可以采用考试、考察两种形式。

五、必修环节

太原理工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实习实践内容(必修:10学分)

实习实践名称

学时

学分

学期

指导

方式

考试方法

1

2

3

4

5

6

7

8


考试

考查

社会调查

32

2








讲授/现场


电子政务与办公自动化

32

2








讲授/模拟


专业实习

32

2








现场教学


素质扩展训练

16

1








现场/情境


政务演讲与口才

16

1








现场教学


专题研究与研讨

16

1








案例/研讨


学术讲座

16

1





讲授/研讨


备 注

★:非全日制实践学期

六、科研与论文

太原理工大学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鼓励其在专业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论文或取得工程应用成果,不做统一要求。

太原理工大学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论文选题应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要求与管理实践密切联系,并体现学生运用公共管理及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方法分析与解决公共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论文形式不限,可以是专题研究成果,也可以是调研报告或案例分析报告等形式的高水平应用型研究论文。

七、培养方式

太原理工大学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在提高专业理论水平的同时,更加注重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导师集体培养

八、其他

(1)教指委《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2018](见附件)

(2)太原理工大学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学习和实践工作规定(见附件)

(3)本次制订培养方案从2019级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开始执行。

 

 

 

附件4.11-3 《关于印发<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教指委〔2019〕14号)

 

关于印发《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

各MPA培养单位:

根据教育部关于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的新要求,为切实保证MPA培养质量,我委研究修订了《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

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同意,现将指导性培养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研究,结合本单位实际,尽快更新MPA培养方案,并在培养工作中予以落实。

附件:《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

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

2019年5月27日

附件:

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

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为适应不断发展的公共管理现代化、科学化、专业化的迫切需求,完善公共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公共管理人才培养质量而设立的。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掌握系统的公共管理理论、知识和方法,具备从事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分析的能力,能够综合运用管理、政治、经济、法律、现代科技等方面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解决公共管理实际问题的德才兼备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公共管理专门人才。

二、招生类型及报考资格

招生类型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学生通过“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招收。

报考资格以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当年有关文件为准。一般要求具有大学本科学历和三年(含三年)以上实际工作经历。

三、学习方式与年限

入学的学生可以选择“脱产”或“非脱产”方式进行学习。具体学习方式由各培养院校根据实际情况安排。

学习年限为2至4年。

四、学分要求与课程设置

学生培养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少于36学分。

课程设置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分为核心课、专业方向必修课、选修课和社会实践四方面基本模块。其中,核心课不少于19学分,专业方向必修课不少于8学分,选修课不少于7学分,社会实践为2学分。课程学习中,每个学分学习时间不少于16课时。

1.核心课是学生必修课程。“核心课程目录”共列13门课,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外国语”和“学术规范和论文写作”为学位教育必设课程; “公共管理”、“公共政策分析”和“社会研究方法”是本专业必设核心课程;其他核心课程,由各培养院校从“核心课程目录”中选择开设。

IMG_256

2.专业方向必修课和选修课由各培养院校根据公共管理学科范畴、院校自身办学特色和社会公共管理事业对于人才的培养需求,自行设计和设置。

3.社会实践时间为三个月。社会实践应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社会实践结束后,学生须提交社会实践报告。对于社会实践报告的具体要求,由各培养院校自行制定,总体上应致力于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素养和能力。各培养院校应安排缺乏公共管理实际工作经验的学生到政府部门或非政府公共机构进行社会实践。

五、师资队伍

各培养院校应逐步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即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队伍。

专职教师队伍是指本校编制内的全职教师。担任核心课的教师应为专职教师,并具有相关学科博士学位或副教授以上职称。每门核心课程原则上配备至少2名教师,同一名教师原则上不应作为不同核心课程的核心成员。兼职教师队伍要在专业方向课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参与专业方向学生培养的兼职教师原则上应不少于专业方向师资队伍的三分之一。各培养院校应选聘具有扎实理论功底、丰富实践经验的政府部门和其他公共机构的中高层领导干部担任兼职教师,并且确保他们积极参与学生的培养工作。

各个专业方向必须有明确的师资团队承担教学任务。

六、教学形式

采用多元、互动的教学方式。综合运用讲授、研究、案例分析、体验、模拟等多种教学方法,把多种形式有机结合起来,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应体现专业学位的特点,选题紧密结合公共管理实践中的具体问题,特别鼓励学生选择与自己的工作领域和工作岗位相关的问题展开论文研究。学生应该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方法,展开调查研究与分析论述,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或改进管理的措施。

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经过开题、写作、答辩等环节完成。其中,论文开题时间应至少在答辩前半年进行,论文正文字数应在2万字以上。

八、学位授予

完成课程学习及社会实践环节,取得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

九、办学环境

各培养院校应为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与其他在校学术型研究生同等标准的办学环境和学习条件,包括硬件设施、教学投入、学习保障、后勤服务等。同时,根据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特点,应特别注意加强案例分析和研讨所需相关设施的建设。

 

 

 

附件4.11-4 《太原理工大学MPA培养方案》(〔2020〕)

 

timg

 

 

 

太原理工大学

MPA硕士研究生

 

太原理工大学文法学院

OO年十二月

1204公共管理(专业学位)

一、培养目标

在培养一般公共管理人才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工科院校的优势,发挥依托学科的基础优势,体现太原理工大学学校特色,以培养行政管理、公共政策、应急管理人才为特色,服务山西地方政治与经济发展,进行具有地方特色的教育,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

二、招生类型及报考资格

招生类型为“非全日制”,学生通过“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招收。

报考资格以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当年有关文件为准。一般要求具有大学本科学历和三年(含三年)以上实际工作经历。

为规范招生管理,学院严格按照《太原理工大学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招生简章》进行招生。为开拓招生渠道,学院采取了与社会机构合作扩大生源等措施。学校和学院分别制定了《太原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录取工作方案》、《太原理工大学文法学院公共管理硕士复试工作办法》,在复试笔试和面试命题、复试组织管理、面试环节等方面都有具体规定,保证了招生过程的规范、科学、合理和有序进行。

三、学习方式与年限

入学的学生采用“非脱产”方式进行学习。具体学习方式采用周末集中授课的方式。太原理工大学公共管理(MPA)非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学制为三年,最长不超过四年。公共管理(MPA)总学分42学分。课程分为核心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其中核心课程20学分,专业方向必修课12学分,选修课程8学分,社会实践2学分。

四、课程设置

课程类别

课程

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开课学期

 

考核

方式

备注

专业课

核心课程


外国语

2

32

1

考试

必修


学术规范和论文写作

1

16

2

考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2

32

1

考试


□▽公共管理

3

48

1

考试


▽公共政策分析

3

48

1

考试


社会研究方法

3

48

1

考试


政治学

2

32

1

考试


□▽社会组织管理

2

32

2

考试


公共伦理

2

32

2

考试

总计

9

20

320




必修课程


□电子政务

2

32

2

考试

必修


公文写作

2

32

2

考试


□公共经济学

2

32

2

考试


宪法与行政法

2

32

2

考试


□▽领导理论与实践

2

32

2

考试


□▽政府绩效管理

2

32

2

考试

总计

6

12

192



业方向课(至少选择1方向)

行政管理


▽公共管理热点与前沿

2

32

3

考试/考查

选修


▽地方政府治理

2

32

3

考试/考查


▽智慧城市治理

2

32

3

考试/考查


□▽行政管理案例分析

2

32

3

考试/考查

总计

4

8

128



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评估

2

32

3

考试/考查


□▽科技政策理论与实践

2

32

3

考试/考查


▽社会政策理论与实践

2

32

3

考试/考查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

2

32

3

考试/考查

总计

4

8

128



应急管理


□▽应急管理理论基础

2

32

3

考试/考查


▽公共卫生危机与应急管理

2

32

3

考试/考查


□▽能源应急管理

2

32

3

考试/考查


▽应急管理案例分析

2

32

3

考试/考查


总计

4

8

128




注:上表中案例教学课程在课程名称前以“▽”标注,与职业资格对接课程在课程名称前以“●”标注,企业导师参与讲授的课程在课程名称前以“□”标注;专业课课程编号不填,由研究生院统一安排;学位课考核方式一般采用考试,选修课考核方式可以采用考试、考察两种形式。

太原理工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实习实践内容(必修:6学分)

实习实践名称

学时

学分

学期

指导

方式

考试方法

1

2

3

4

5

6

7

8


考试

考查

专业实习

16

1








现场教学


素质扩展训练

8

0.5








现场/情境


政务演讲与口才

8

0.5








现场教学


备 注

★:非全日制实践学期

五、师资队伍

(一)教师结构及数量

MPA教育中心现有教师71人,其中专职教师49人,校外导师22人。其中,专职教师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38人,占专职教师总数的78%;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3人,占专职教师总数的67%。

(二)校外导师

MPA教育中心现有校外导师22人,来自省、市政府机关及其他非政府公共机构,占教师总数的31%。主要参与MPA研讨、讲座、社会实践、论文指导。

MPA教育中心加大了与校外公共管理部门的合作与新的培养模式的建构,培养数量、质量、合作频次、合作内容等方面均有巨大变化,为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社会资源基础与环境。与MPA教育中心合作培养的单位有:山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山西省民政厅、晋中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太原市发改委、山西省财政厅、太原市民政局,培养内容包括政策调研、数字化政府、智慧政务、应急管理等方面。

六、教学形式

太原理工大学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在提高专业理论水平的同时,更加注重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七、学位论文

目前MPA中心进行了严格的内控质量管理,所有论文都经过开题答辩、内审和外审、预答辩和毕业答辩四个环节。能够保证学生以较高质量完成学位论文。毕业论文环节的严格要求。

近五年,太原理工大学MPA所依托的本科毕业生学位论文选题均与公共事务密切相关。

2020届行政管理本科专业毕业生论文选题例举

姓名

题目

窦琳杰

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社区封闭式应急管理研究--以太原市H社区为例

朱浩宇

山西省宁武县旅游发展中的政府行为研究

周 颖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社会组织研究--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

张若兰

农村“煤改气”推行中基层互动治理的现实困厄及对策研究——以襄汾县C村为例

张佩杰

自媒体时代下政府应对网络舆论的策略选择

杨周玉

智慧出行带动城市发展评价研究-以湖南省常德市为例

许佑江

非契约性社会资本影响下的科研团队管理探究

夏宇煊

城乡融合背景下的空心村公共服务供给

王一凡

我国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危机预警问题研究

王丹丹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政府应对网络舆情存在的不足与对策研究——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

近五年,太原理工大学MPA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均与公共事务密切相关。

2020届MPA硕士毕业生论文选题例举

姓名

题目

王 茜

政府监管视角下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发展的困境及其对策研究

王 尉

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问题研究 ——以霍州煤电集团为例

魏瑞琼

吕梁煤改气政策实施效果评价研究

索超媛

山西省工商联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作用研究

王晓红

精准扶贫背景下小额信贷扶持农村妇女脱贫研究

白飞宇

经济转型背景下晋中市招商引资问题及对策研究

辛 瑛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省农村人才队伍建设 ---以稷山县某乡镇为例

张晓雨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基层疾控中心的应急管理 研究——以 A 市 B 区水痘事件处置为例

侯子聪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 CZ 公路局绩效管理研究

陈 强

农村土地“三权分置”背景下共享农庄模式的风险

八、学位授予

完成课程学习及社会实践环节,取得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太原理工大学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鼓励其在专业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论文或取得工程应用成果,不做统一要求。

太原理工大学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论文选题应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要求与管理实践密切联系,并体现学生运用公共管理及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方法分析与解决公共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论文形式不限,可以是专题研究成果,也可以是调研报告或案例分析报告等形式的高水平应用型研究论文。(详见《太原理工大学研究生毕业与申请学位的基本要求(2021年修订)》)

九、办学环境

太原理工大学MPA教育中心设置在文法学院,MPA教育中心依据学校和学院的实际情况、山西省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及对公共管理人才的需求,充分发挥工科院校优势,融合学校优势学科,围绕山西地方经济转型发展对数字治理、应急安全管理的需求,在数字化基层治理、公共安全危机和公共政策等方向开展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现阶段,MPA教育中心融合的学院与专业主要包括:文法学院的行政管理及法学专业,大数据学院的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专业,信息与计算机学院的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信息安全专业,安全与应急管理工程学院的安全工程、应急技术与管理专业。

MPA教育中心以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以及行政管理本科专业为学科基础。其中,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为: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数据科学与技术、安全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能源技术经济及管理交叉学科;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为:计算机应用技术;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为: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技术、安全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马克思主义理论;行政管理本科专业,自2002年开始招收本科学生,至今已有近二十年招生历史,生源充足,共计培养本科毕业生1500余人。

管理机构:

文法学院院长、MPA中心主任:李永福

MPA中心执行主任:邢振江

教科秘书:杨战斌

行政秘书:付少博

辅导员:禹丽

在硬件设备、教学投入、学习保障、后勤服务等方面专业学位研究生享受与学术性研究生同等标准的政策支持和学习条件。

MPA硬件设施

编 号

场 所

面 积(平方米)

1

多媒体教室(案例教室)10个

教室平均面积73

2

智慧教室6个

400

3

公共政策仿真实验室1个

77

4

电子政务模拟实验室1个

73

5

应急指挥模拟实验室1个

77

6

大中小会议室各2个

500

7

MPA办公室

51.84

8

资料室(文法学院1个)

200.01

合计

8

2108.85

另有学校共享资料室四个,分别位于合作学院大数据学院、信息与计算机学院、安全与应急管理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教学投入:根据学校文件《太原理工大学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经费管理办法(试行)》(校发〔2018〕28号),“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经费收入的45%划归有关学院使用”,在经费落实过程中,研究生院不仅在划归学院使用经费之外给予MPA教育中心辅导员补助、师生参加案例大赛与其他大赛奖励补助,还另外给予毕业论文外审费用、答辩费用等,合计培养经费达60%以上,保障了MPA教育中心的稳健发展。

自2018年始,学校统一实施学院二级绩效管理考核制度,文法学院将MPA教学计入教师工作量,并提供合理报酬。文法学院《2018年文法学院绩效办法》对教师代课、学生培养、毕业论文指导、参加MPA全国教指委活动及案例大赛等方面制定了具体的费用发放标准。MPA经费绩效分配由五部分构成:教师代课课酬;学生培养环节工作酬金(开题、预答辩、内部论文评阅);硕导指导学生工作酬金;教师指导学生参与教指委组织的各项活动劳务费用及奖励(包括案例大赛、获奖论文等);MPA教育中心管理人员费用。

具体项目如下(单位:元):

1.教师代课酬金标准:100/学时(34人以下自然班);100*1.1/学时(35-44人合班);100*1.2/学时(45-54人合班):100*1.3/学时(55-64人合班),在此基础上按每增加10人,系数增0.1计算。

2.教师参与学生培养环节酬金:

(1)开题、预答辩:400/天/人;200/0.5天/人。

(2)内部论文评阅:100/篇。

3.硕士生导师指导工作酬金:3000/每生/3年。

4.教师指导学生参加MPA全国教指委组织的活动及其它活动劳务费用及奖励(同一项目不重复奖励,就高不就低):

(1)参与指导学生案例大赛及其他竞赛:500/次;参与撰写案例:500/次;案例入库奖励:2000/件。

(2)指导案例大赛获奖奖励:全国百强1000/次;进入决赛2000/次(获三等奖以上)。

(3)指导其他竞赛获奖奖励:国赛三等奖1000/次;国赛二等奖2000/次;国赛一等奖3000/次(省赛减半)。

(4)优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奖励:2000/篇(全国教指委评选表彰或省级优秀硕士论文视同)。

5.其它工作酬金:拓展训练、校外实践活动:300/次。

 

4.12.2近三学年的教学大纲汇总表

 

 

 

4.12.2近三学年的教学大纲汇总表

请提供近三学年MPA教师使用的教学大纲。规范的教学大纲一般包括:课程名称、课程简介(课程描述和目标)、授课计划(内容、案例、习题、时间)、评价标准等。

序号

课程名称

课程性质

学分

课时

撰写人

1

外国语

核心课

2

32

李华

2

学术规范和论文写作

核心课

1

16

段锦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核心课

2

32

邵沁妍

4

公共管理

核心课

3

48

张华荣

5

公共政策分析

核心课

3

48

于东山

6

社会研究方法

核心课

3

48

安苗

7

政治学

核心课

2

32

杨战斌

8

社会组织管理

核心课

2

32

桑颖

9

公共伦理

核心课

2

32

杨战斌

10

电子政务

专业方向必修课

2

32

李华

11

公文写作

专业方向必修课

2

32

吕立群

12

公共经济学

专业方向必修课

2

32

于东山

13

宪法与行政法

专业方向必修课

2

32

杨建华

14

领导理论与实践

专业方向必修课

2

32

杨国佐

15

政府绩效管理

专业方向必修课

2

32

段锦

16

公共管理热点与前沿

专业方向选修课

2

32

于东山

17

地方政府治理

专业方向选修课

2

32

安苗

18

智慧城市治理

专业方向选修课

2

32

任守云

19

行政管理案例分析

专业方向选修课

2

32

吕妍妍

20

社会政策理论与实践

专业方向选修课

2

32

刘姝莉

21

科技政策理论与实践

专业方向选修课

2

32

段锦

22

公共政策评估

专业方向选修课

2

32

刘振霞

23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

专业方向选修课

2

32

任守云

24

应急管理理论基础

专业方向选修课

2

32

邢振江

25

公共危机与应急管理

专业方向选修课

2

32

段锦

26

能源应急管理

专业方向选修课

2

32

付少博

27

应急管理案例分析

专业方向选修课

2

32

任守云

28

专业实习

实践课

1

16

张华荣

29

素质扩展训练

实践课

0.5

8

邢振江

30

政务演讲与口才

实践课

0.5

8

王馨蔓

 

timg

Course Syllabus

开课学院 文法学院

School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law

课程名称 外国语

Course Title foreign language study

课程负责人 李华

Course Principal Lihua

填写日期 2021年3月1日

Date March 1, 2021

教学大纲

Course Syllabus

课程代码

Course Code

S125202

课程名称

Course Title

外国语

总学时

Total Hours

32

学分

Credit(s)

2

课程类别

Course Type(s)

□公共课 Public Course

Ö专业核心课Specialized Core Course

□专业选修课Specialized Elective Course

 

一、教学目的Objectives(中文200字以上/ above 150 words in English)

本课程属于公共管理专业硕士(MPA)的专业核心课程,旨在培养MPA学员在对外交

交往中用英语进行会话的能力和技巧。在充分考虑MPA学员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及英语实际水平和学习特点的基础上,本课程突出语言实用性,强调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注重语言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巩固。在课程内容方面,本课程以专题形式引入,一方面旨在帮助学员提高英语听说写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讲授公共管理相关的专业知识并介绍外文文献的检索方法,帮助学员更好地了解公共管理领域的国际前沿议题。

This course is one of the core courses of MPA, aiming to develop the ability and skills of MPA students to communicate in English in diplomatic communication. On the basis of fully considering the knowledge structure and ability structure of MPA students as well as their actual English level and learning characteristics, this course emphasizes the practicability of language, emphasizes the cultivation of language application ability, and pays attention to the training and consolidation of basic language skills. On the one hand, this course aims to help students improve their English listening, speaking and writing skills; on the other hand, it aims to help students better understand the international cutting-edge topics in the field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by teaching professional knowledge related to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introducing the retrieval methods of foreign literature.

二、课程主要内容Course Introduction(中文500字以上/ above 300 words in English)

本课程同时侧重MPA学员对英语语言能力和公共管理专业知识的学习。课程内容安排主要采取的是专题形式。每个专题都有固定的主题,各专题内容涉及对学员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听力部分,主要参考的是英语专业四级听写的网络资源,每个课堂都要求学员进行听写练习。在专题内容讲解时,要求学员围绕课程阅读材料进行翻译、讨论和展示,锻炼学员的阅读能力、口语能力和翻译能力。每个专题讲授结束后,要求学员写短篇作文,锻炼学员用英语进行写作的能力。

本课程主要有32个学时。授课内容主要包括6个专题,内容包括全球化、领导力、跨文化交际、政府经济决策、电子政务和公共管理策略。每个专题的教学内容以阅读材料为主,主要包括词汇讲解和短文讲解两部分。词汇部分侧重专业术语的介绍,帮助学员在积累词汇的同时,了解词汇的使用方式。短文讲解部分,要求学生参与阅读材料的翻译和分析。第1讲以全球化为主题,介绍全球化的趋势和特点。第2讲是领导力,侧重组织中有关领导能力认知的不同理论观点。第3讲关注的是跨文化交际,介绍了相关的文化理论以及跨文化交际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第4讲是政府经济决策,介绍政府经济决策的方式和影响;第5讲是电子政务,介绍电子政务的特点、模式和作用。第6讲是金融危机,介绍金融危机的形成与影响。

This course also focuses on MPA students' learning of English language ability and professional knowledg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The course content is arranged in the form of special topics. Each project has a fixed theme, which involves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skills. In the listening part, the main reference is the network resources of CET-4 dictation. Each class requires students to do dictation exercises. Students are required to translate, discuss and demonstrate the reading materials in the course to improve their reading ability, speaking ability and translation ability. At the end of each topic, students are required to write short compositions to improve their writing ability in English.

This course consists of 32 credit hours. The course content includes six topics, including globalization, leadership,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government economic decision-making, e-government and public management strategy. The teaching content of each topic is mainly based on reading materials, including two parts: vocabulary explanation and short passage explanation. The vocabulary part focuses on the introduction of professional terms to help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use of vocabulary while accumulating vocabulary. Students are required to participate in the transl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reading materials in the explanatory part of the passage. The first lecture will take globalization as the theme and introduce the trend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globalization. Lecture 2 is about leadership, focusing on different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on the perception of 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s. Lecture 3 focuses 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introduces relevant cultural theories and issues that need to be paid attention to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Lecture 4 is about the government's economic decision-making, introducing the way and influence of the government's economic decision-making. The fifth lecture is about e-government, introducing the characteristics, modes and functions of e-government. Lecture 6 is about the financial crisis, introducing the formation and impact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三、基本要求Requirements(中文200字以上/ above 150 words in English)

本课程要求学员掌握专业领域内的专业词汇、具备听说读写能力并能够在对外交流中用英语进行熟练会话。具体而言,听力方面,要求学生在完成课程部分的听写练习之外,加强课外英语听力练习,提高听力水平。口语方面,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参与阅读材料的翻译和讨论,并加强日常对话联系,提高口语表达能力。阅读方面,要求学生掌握快速阅读和精读的技巧。写作部分,要求学生通过练习写短篇作文,将听说读部分的积累运用于写作,提高英语写作能力。

This course requires students to master professional vocabulary in their field, have the ability of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and be able to speak English fluently in foreign communication. Specifically, in terms of listening, students are required to strengthen extracurricular English listening exercises and improve their listening level in addition to completing the dictation exercises in the course part. In terms of oral English, students are required to participate in the translation and discussion of reading materials in class, and strengthen daily dialogue and communication to improve their oral expression skills. In reading, students are required to master the skills of fast reading and intensive reading. In the writing part, students are required to practice writing short compositions and apply the accumulation of listening, speaking and reading parts to writing to improve their English writing ability.

四、教材&参考文献Textbook(s)& Reference(s)

1.《公共管理英语》,顾建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MPA英语教程》,王慧莉等主编,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

3.《新编MPA英语听说教程》,任林静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4.《新编MPA英语阅读教程》,陈世丹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五、教学资源Course Resource(s)

1.《MPA & MBA研究生英语教程》,陶伟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5

2.网络资源:英语专业四级听写50篇

审核人:

 

 

课程代码

S125202

课程名称

外国语

课程学时

2

课程学分

32

课程类别

□公共课

Ö专业核心课

□专业选修课

课程简介

本课程同时侧重MPA学员对英语语言能力和公共管理专业知识的学习。课程内容以专题形式进行,共有6个专题,包括全球化、领导力、跨文化交际、政府经济决策、电子政务和公共管理策略。每个专题的教学内容都涉及听说读写四个部分。听力部分,主要参考的是英语专业四级听写的网络资源,每个课堂都要求学员进行听写练习,帮助学员提高听力水平。在专题内容讲解时,要求学员围绕课程阅读材料进行翻译、讨论和展示,锻炼学员的阅读能力、口语能力和翻译能力。每个专题讲授结束后,要求学员写短篇作文,锻炼学员用英语进行写作的能力。此外,本课程还会讲授外文文献的查阅和阅读方法,帮助学员更好地利用英语了解公共管理领域的国际发展前沿。

课程负责人

李华

审核人









课 程 简 介

Course Introduction

Course Code

S125202

Course Title

Foreign Language

Total Hours

32

Credit(s)

2

Course Type(s)

□Public Course

ÖSpecialized Core Course

□Specialized Elective Course

Course Introduction

This course aims to help student to improve both English skills and knowledge about public administration. The whole course includes six sessions including globalization, leadership, cross-culture communication, eGovernance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 in public sector. Each session has different topics and includes four practice sections of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For the listening part, online dictation materials are adopted for practice at the beginning of each session with the aim to improve students’ listening skill. During each session, students are required to read, translate and paraphrase reading materials to improve their abilities of reading, speaking and translation. After each lecture, each student is required to submit one short essay to improve their writing skills. Besides, how to collect and read English literature in the field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is introduced to help students to know better about the frontier research about public administration.

 

timg

Course Syllabus

开课学院 文法学院

School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law

课程名称 学术规范和论文写作

Course Title Academic norms and paper writing

课程负责人 段锦

Course Principal DUAN Jin

填写日期 2021年3月1日

Date March 1, 2021

教学大纲

Course Syllabus

课程代码

Course Code


课程名称

Course Title

学术规范和论文写作

Academic norms and thesis writing

总学时

Total Hours

16

学分

Credit(s)

1

课程类别

Course Type(s)

□公共课 Public Course

□√专业核心课Specialized Core Course

□专业选修课Specialized Elective Course

 

一、教学目的Objectives(中文200字以上/ above 150 words in English)

本课程教学的目的与任务是为了增强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较为系统地了解文献信息检索的基本知识,掌握常用信息检索系统的内容、特点与使用方法,做到能用科学的方法和先进的手段独立获取学习研究所需要的信息,并加以有效地利用,以提高自学能力和独立研究能力。需掌握的内容包括:文献信息源;信息检索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术;数字图书馆;参考工具书;中文图书数据库检索;电子期刊;文献检索策略与步骤;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科学研究与论文写作;文献综述撰写;资料积累与管理。

The purpose and task of this course teaching is to enhance students' information literacy, enable students to systematically understand the basic knowledge of literature information retrieval, master the content, characteristics and use methods of common information retrieval systems, so that they can use scientific methods and advanced means to independently obtain the information needed for study and research, and make effective use of it, so as to improve their self-study ability and independence Establish research ability. The contents to be mastered include: literature information sources; basic methods and techniques of information retrieval; digital library; reference books; Chinese book database retrieval; electronic journals; literature retrieval strategies and steps; academic norms and paper writ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paper writing; literature review writing; data accumulation and management.

 

二、课程主要内容Course Introduction(中文500字以上/ above 300 words in English)

本课程是是一门以文献信息为研究对象,以文献检索与利用为研究内容,以使学生实际掌握从文献信息中发现知识、利用知识与创造知识为目的的应用型课程。本课程系统地介绍了文献检索与利用的全过程,从选择研究课题直到最终的论文写作与发表,内容涉及制定研究策略、使用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和Internet收集资料、评估资料、发现重要文献,以及追踪最新的学术进展、撰写论文、参考文献、版权及学术规范等。

课程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 文献信息源(讲课1学时)

教学内容:文献、图书馆、Internet资源的特点和功能。

要求:了解文献、图书馆、Internet的特点和功能。

第二章 信息检索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术(讲课1学时)

教学内容:信息检索原理;信息检索语言与工具;信息检索的方法和途径。

要求:掌握信息检索的原理、类型和方式;信息检索语言与工具;信息检索的方法和途径。

第三章 数字图书馆(讲课1学时)

教学内容:数字资源的种类。

要求:掌握数字图书馆的概念和数字资源的种类。

第四章 参考工具书(讲课1学时)

教学内容:常用的参考工具书。

要求:了解常用的参考工具书。

第五章 中文图书数据库检索(讲课1学时)

教学内容:中文图书数据库、中文电子书数据库。

要求:了解和掌握中文图书数据库、中文电子书数据库。

第六章 电子期刊(讲课7学时)

教学内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CASHL、CALIS数据库、Science Online、Elsevier ScienceDirect、Web of Knowledge全文数据库、SpringerLink全文数据库、Nature数据库的检索功能,电子期刊的访问方法。

要求:了解和掌握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学时)、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1学时)、CSSCI数据库(1学时)、CASHL、CALIS数据库(1学时)、Elsevier ScienceDirect(1学时)、Web of Knowledge全文数据库(1学时),电子期刊的访问方法;了解常见的英文期刊全文数据库。

第七章 文献检索策略与步骤(讲课1学时)

教学内容:计算机文献检索原理及方法、检索步骤、获取原文的方法。

要求:了解和掌握计算机文献检索原理及方法、检索步骤;了解衡量检索效果的两个常用指标;了解和掌握获取原文的方法。

第八章 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讲课1课时)

教学内容: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

要求:了解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

第九章 科学研究与论文写作(讲课1课时)

教学内容:选择研究课题、资料收集、资料鉴别、资料阅读、资料分析与综合的原则、方法、步骤;论文写作的步骤、标注参考文献的规范和格式、论文投稿与发表的注意事项和步骤。

要求:了解和掌握选择研究课题、资料收集、资料鉴别、资料阅读、资料分析与综合的原则、方法、步骤;了解和掌握论文写作的步骤、标注参考文献的规范和格式、论文投稿与发表的注意事项和步骤。

第十章 文献综述撰写(讲课1学时)

教学内容:文献综述的写作步骤。

要求:了解和掌握文献综述的写作步骤。

第十一章 资料积累与管理——endnote_X4中文教程-文献编辑(讲课1学时)

教学内容:个人资料管理软件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建立与利用个人资料库的步骤。

要求:了解和掌握个人资料管理软件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建立与利用个人资料库的步骤。

This course is an applied course which takes literature informatio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akes literature retrieval and utilization as the research content, so as to make students grasp the knowledge found from the literature information, use knowledge and create knowledge as the purpose. This course systematically introduces the whole process of document retrieval and utilization, from selecting research topics to final paper writing and publishing, which involves the formulation of research strategies, the use of electronic resources of the library and Internet collection of data, evaluation data, discovery of important documents, and tracking the latest academic progress, writing papers, references, copyright and academic norms.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course are as follows:

Chapter 1: literature information sources (Lecture 1 class hour)

Teaching content: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functions of literature, library and Internet resources.

Requirements: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functions of literature, library and Internet.

Chapter 2: basic methods and basic technologies of information retrieval (Lecture 1 class hour)

Teaching content: information retrieval principle; Information retrieval language and tools; The methods and ways of information retrieval.

Requirements: master the principle, type and method of information retrieval; Information retrieval language and tools; The methods and ways of information retrieval.

Chapter 3: Digital Library (Lecture 1 class hour)

Teaching content: the type of digital resources.

Requirements: to master the concept of Digital Library and the types of digital resources.

Chapter 4: reference tool book (Lecture 1 class hour)

Teaching content: reference books commonly used.

Requirements: learn about the commonly used reference tool books.

Chapter 5: retrieval of Chinese book database (Lecture 1 class hour)

Teaching content: Chinese book database, Chinese e-book database.

Requirements: to understand and master the Chinese book database and Chinese e-book database.

Chapter 6: electronic journals (Lecture 7 class hours)

Teaching content: the retrieval ability of Chinese Journal Full-text Database, Wanfang Digital Journal Full-text Database, CASHL, CALIS database, science online, Elsevier ScienceDirect, web of knowledge full-text database, SpringerLink full-text database, nature database, and access method of electronic journals.

Requirements: to understand and master the full-text database of Chinese Journals (2 class hours), Wanfang Digital Journal Full-text Database (1 class hour), CSSCI database (1 class hour), CASHL, CALIS database (1 class hour), Elsevier Science Direct (1 class hour), web of knowledge full-text data base (1 class hour), and access methods of electronic journals; Understand the common full-text database of English journals.

Chapter 7: literature retrieval strategy and steps (Lecture 1 class hour)

Teaching content: the principle and method of computer document retrieval, the steps of retrieval and the method of obtaining the original.

Requirements: to understand and master the principle and method of computer document retrieval and the steps of retrieval; To understand two common indexes to measure the retrieval effect; Understand and master the method of obtaining the original.

Chapter 8: academic norms and paper writing (Lecture 1 class)

Teaching content: academic norms and paper writing.

Requirements: understand academic norms and paper writing.

Chapter 9: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paper writing (Lecture 1 class)

Teaching content: select the principles, methods and steps of research subjects, data collection, data identification, data reading, data analysis and synthesis; The steps of writing, the specification and format of the reference documents, the notes and steps of the paper submission and publication.

Requirements: to understand and master the principles, methods and steps of selecting research topics, data collection, data identification, data reading, data analysis and synthesis; Understand and master the writing steps, mark the standard and format of references, notes and steps for paper submission and publication.

Chapter 10: literature review and writing (Lecture 1 class hour)

Teaching content: the writing steps of literature review.

Requirements: to understand and master the writing steps of literature review.

Chapter 11: data accumulation and management endnote_ X4 Chinese course - document editing (Lecture 1 class hour)

Teaching content: the function and use method of personal data management software, the steps of establishing and utilizing personal database.

Requirements: understand and master the functions and methods of personal data management software, and establish and use the steps of personal database.

三、基本要求Requirements(中文200字以上/ above 150 words in English)

(1)掌握信息检索的原理、类型和方式,信息检索语言与工具,信息检索的方法和途径,掌握计算机文献检索原理及方法、检索步骤;

(2)掌握中文图书数据库、中文电子书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CSSCI数据库、CASHL、CALIS数据库、Elsevier ScienceDirect、Web of Knowledge全文数据库,能用科学的方法和先进的手段独立获取学习研究所需要的信息;

(3)掌握学术规范,选择研究课题、资料收集、资料鉴别、资料阅读、资料分析与综合的原则、方法、步骤,论文写作的步骤、标注参考文献的规范和格式、论文投稿与发表的注意事项和步骤,文献综述的写作步骤,个人资料管理软件的功能和使用方法,能够写出格式规范的学术论文。

(1) Master the principles, types and methods of information retrieval, information retrieval language and tools, information retrieval methods and ways, and master the principles, methods and steps of computer literature retrieval;

(2) Master Chinese book database, Chinese e-book database, Chinese Journal Full-text Database, Wanfang Digital Journal Full-text Database, CSSCI database, CASHL, CALIS database, Elsevier ScienceDirect, web of knowledge full-text database, and be able to independently obtain the information needed for learning and research with scientific methods and advanced means;

(3) Master the academic norms, the principles, methods and steps of selecting research topics, data collection, data identification, data reading, data analysis and synthesis, the steps of thesis writing, the specification and format of annotated references, the notes and steps of thesis submission and publication, the writing steps of literature review, the functions and usage of personal data management software, and be able to write the Academic papers with standardized format.

四、教材&参考文献Textbook(s)& Reference(s)

1.黄军左.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中国石化出版社, 2018.

五、教学资源Course Resource(s)

1.花芳.文献检索与利用.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审核人: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学术规范和论文写作

课程学时

16

课程学分

1

课程类别

□公共课

□√专业核心课

□专业选修课

课程简介

本课程教学的目的与任务是为了增强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较为系统地了解文献信息检索的基本知识,掌握常用信息检索系统的内容、特点与使用方法,做到能用科学的方法和先进的手段独立获取学习研究所需要的信息,并加以有效地利用,以提高自学能力和独立研究能力。

主要内容包括:文献信息源;信息检索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术;数字图书馆;参考工具书;中文图书数据库检索;电子期刊;文献检索策略与步骤;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科学研究与论文写作;文献综述撰写;资料积累与管理。

课程负责人

段锦

审核人









课 程 简 介

Course Introduction

Course Code


Course Title

Academic norms and thesis writing

Total Hours

16

Credit(s)

1

Course Type(s)

□Public Course

□√Specialized Core Course

□Specialized Elective Course

Course Introduction

The goal and task of this course is to enhance the information literacy of the students, make students systematically understand the basic knowledge of information retrieval, to grasp the common information retrieval system of the content,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use of methods, be able to use scientific methods and advanced means of learning independent access to the required information, and effectively us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self-study and independent research ability.

The main contents include: document information source; basic information retrieval method and basic technology; digital library; reference books; Chinese book database retrieval; electronic journals; literature retrieval strategies and procedures; academic norms and thesis writ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paper writing; literature review writing; the accumulation of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timg

Course Syllabus

开课学院 文法学院

School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law

课程名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Course Title Research 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课程负责人 邵沁妍

Course Principal Shao qinyan

填写日期 2021年3月1日

Date March 1, 2021

教学大纲

Course Syllabus

课程代码

Course Code


课程名称

Course Title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总学时

Total Hours

32

学分

Credit(s)

2

课程类别

Course Type(s)

□公共课 Public Course

R专业核心课Specialized Core Course

□专业选修课Specialized Elective Course

 

一、教学目的Objectives(中文200字以上/ above 150 words in English)

本课程是高校硕士研究生的公共必修课,是一门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及主要内容的课程。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实践的教育,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特别是进入新时代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掌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一马克思主义精髓;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

This course is a compulsory public course for graduate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is a course that introduces the emergence, development and main content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rough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education, to help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especially after entering the new era,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chievements, grasp the Marxist essence of emancipating the mind,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advancing with The Times; New era around what kind of upholding and develop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ow to adhere to and develop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basic problem, insist on the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combined closely with the new era conditions and practical requirements, in a whole new field of vision to deepen to the communist rule, socialist construction law, law of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Improve the theoretical accomplishment of Marxism and build the belief i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n the basis of scientific theories.

二、课程主要内容Course Introduction(中文500字以上/ above 300 words in English)

本课程分为十讲。

第一讲 导 论

教学内容: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教学内容:新时代的主要内涵和重大意义;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三讲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教学内容: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努力完成新时代的历史使命;新时代的战略安排。

第四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教学内容:本讲主要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制度;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通过本讲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与实践。

第五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教学内容:本讲主要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与制度;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全面依法治国。通过本讲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理论与实践,掌握人民民主的真正内涵。

第六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教学内容:本讲主要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与制度;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通过本讲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与实践。

第七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教学内容:本讲主要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与制度;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坚持总体国家安全。通过本讲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理论与实践。

第八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教学内容:本讲主要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制度;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通过本讲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第九讲 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教学内容:本讲主要介绍当代中国同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本讲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与世界关系的现状及处理原则。

第十讲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与全面从严治党

教学内容:本讲主要介绍坚持党对一切工作领导的依据和制度安排;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总要求;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通过本讲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新时代如何加强和改进中国共产党的建设。

This course is divided into ten lectures.

The first lecture is the introduction. Teaching content: Understand the cre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Learn the purpose, meaning and method of this course.

The second lectur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entered a new era. Teaching content: the main connotation and great significance of the new era;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principal contradiction in our society; China is still in the primary stage of socialism and will remain so for a long time to come.

The Third lecture: The CPC's Historical Mission in the New Era. Teaching content: the CPC's original intention and mission; Endeavor to fulfill our historic mission in the new era; Strategic arrangements for the new era.

The 4th lecture: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econom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eaching content: This lecture mainly introduces the economic theory and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uilding a modernized economy; Deepen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Improve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We will promote a new pattern of opening up on all fronts. Through the study of this lecture, students will understand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building a socialist econom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5th Lecture: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eaching content: This lecture mainly introduces the political theory and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o unswervingly follow the socialist path of political developmen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mprove the system of institutions whereby the people are masters of the country; We will promote law-based governance. Through the study of this lecture, students can understand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building socialist politic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master the real connotation of people's democracy.

The 6th Lectur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eaching Content: This lecture mainly introduces the cultural theory and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onsolidate and develop socialist ideology; Cultivating and practicing core socialist values; we will promote a thriving socialist culture. Through the study of this lecture, students will understand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building socialist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7th Lecture: Building a Socialistic Societ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eaching content: This lecture mainly introduces the theory and system of building a socialist societ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Ensuring and improving people's wellbeing through development; Strengthen and make innovations in social management; Uphold overall national security. Through the study of this lecture, students will understand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building a socialist societ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8thLecture: Building a socialis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eaching Content: This lecture mainly introduces the theories and systems of socialis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dhere to the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Building a Beautiful China. Through the study of this lecture, the students will understand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9thLecture: Adhering to the Path of Peaceful Development and Building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Teaching Content: This lecture mainly introduces the historical changes in the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orld. Adhere to the path of peaceful development; Promote the building of a new typ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We will work to build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Through the study of this lecture, students will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inciple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the world.

The 10th Lecture: Uphold the Party's leadership over all work and comprehensively govern the Party with strict discipline. Teaching content: This lecture mainly introduces the basis and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of adhering to the Party's leadership in all work; The general requirements of party building in the new era; We will deepen our efforts to comprehensively govern the Party with strict discipline. Through the study of this lecture, students will understand how to strengthen and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the new era.

三、基本要求Requirements(中文200字以上/ above 150 words in English)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要了解为什么要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脉络;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与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理论与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与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了解新时代如何加强党的建设等。

Through the study of this course, students should understand why to study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Understand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grasp 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o understand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ocialist economic construc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ocialist political construc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ocialist cultural construc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ocialist social construc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socialis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o understand how to strengthen the party building in the new era.

四、教材&参考文献Textbook(s)& Reference(s)

1.本书编写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

五、教学资源Course Resource(s)

1.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

2.邓小平:《社会主义必须摆脱贫困》、《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23-225、370-383页。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2卷,外文出版社。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审核人: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课程学时

32

课程学分

2

课程类别

□公共课

R专业核心课

□专业选修课

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高校硕士研究生的公共必修课,是一门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及主要内容的的课程。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实践的教育,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特别是进入新时代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掌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一马克思主义精髓;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要了解为什么要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脉络;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与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理论与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与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了解新时代如何加强党的建设等。

课程负责人

邵沁妍

审核人









课 程 简 介

Course Introduction

Course Code


Course Title

Research 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otal Hours

32

Credit(s)

2

Course Type(s)

□Public Course

RSpecialized Core Course

□Specialized Elective Course

Course Introduction

This course is a public compulsory course for graduate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is a course about the emergence, development and main content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rough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education, to help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especially after entering the new era,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chievements, grasp the Marxist essence of emancipating the mind,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advancing with The Times; New era around what kind of upholding and develop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ow to adhere to and develop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basic problem, insist on the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combined closely with the new era conditions and practical requirements, in a whole new field of vision to deepen to the communist rule, socialist construction law, law of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Improve the theoretical accomplishment of Marxism and build the belief i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n the basis of scientific theories. Through the study of this course, students should understand why to study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Understand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grasp 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o understand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ocialist economic construc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ocialist political construc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ocialist cultural construc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ocialist social construc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socialis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o understand how to strengthen the party building in the new era.

timg

Course Syllabus

开课学院 文法学院

School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Law

课程名称 公共管理学

Course Title Public Management

开课学期 一年级第一学期

Semester First Semester of Grade One

填写日期 2021年3月1日

Date March 1, 2021

教学大纲

Course Syllabus

课程代码

Course Code

S125303

课程名称

Course Title

公共管理学

Public Management

总学时

Total Hours

48

学分

Credit(s)

3

课程类别

Course Type(s)

核心课Core Course

□专业必修课Specialized Course

□专业选修课Specialized Elective Course

先修课程Prerequisite(s)

政治学、管理学

适用学科

Major(s)

公共管理学

 

一、教学目的Objectives(中文200字以上/ above 150 words in English)

教学目的:本课程的教学力求反映国内外公共管理研究领域的新成果和新信息,以提供多视角的思考空间,使学生掌握公共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了解公共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开拓视野,更新观念,了解当代西方国家公共管理学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并对当代中国的行政改革取向做出判断;增强个人适应社会、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公共管理理论,提高公共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ObjectivesThis course strives to reflect the new achievements and new information in the field of public management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to provide a multi perspective thinking space, to enable students to master the basic concepts, the basic theory of public management, public management research methodology; to broaden their horizons, update their concepts, understand the problems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of contemporary western public management, and China of contemporary administrative reform orientation judgment; enhance individual ability to adapt to society, to solve the problem, in order to further study the theory of public management, improve the ability and level of public management and lay a solid foundation.

二、课程主要内容Course Introduction(中文500字以上/ above 300 words in English)

专题一:公共管理学的学科视野(8学时)

一、公共管理的含义与特征;

二、公共管理与几个概念的区别;

三、公共管理学科的形成;

1.传统公共行政时期

2.新公共行政时期

3.公共管理时期

四、公共管理学的学科内涵

1.公共管理学的概念与特点

2.公共管理学研究对象与方法

Topic one: the field of vision of public management

First. the meaning and characteristics of public management;

Two. The difference between public management and several concepts;

Three. the formation of the discipline of public management;

1. the period of traditional public administration

2. the period of New Public Administration

3. public administration period

Four, the subject connotation of public management

1. 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public management

2. research objects and methods of public management

教学案例:物业与业委会之争

Teaching Case: Competition between Property and Industry Committee

课后习题:1.何为公共管理?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有何异同?

2.有学者认为“一切组织都是公共组织”,因此公共管理与私部门的管理没有本质的差异,你认同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3.分析中国公共管理面临的主要挑战。

After-school exercises: 1. What is public administration? What ar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2. Some scholars believe that "all organizations are public organizations." Therefore, there is no essenti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management of public and private sectors. Do you agree with this view? why?

3. Analyze the major challenges facing China's public management.

专题二:公共组织的改革与治理(8学时)

一、公共组织的概述

1.公共组织的涵义及要素

2.公共组织的性质

3.公共组织的类型与作用

4.公共管理中的政府角色

5.公共管理中的非营利组织

二、公共组织的职能;

1.公共管理职能概述

2.公共管理职能的历史演变

3.市场经济中的公共管理职能

三、公共组织的变革

1.公共组织变革理论

2.中国公共组织变革的实践

Topic two: the reform and governance of public organizations

First. the overview of public organizations

1. the meaning and elements of the public organization

2.the nature of public organizations

3.types and functions of public organizations

4.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5.non-profit organizations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Two.The function of the public organization;

1.overview of public management functions

2.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public management function

3.the public management function in the market economy

Three. the change of public organization

1.public organization change theory

2.practice of the reform of public organization in China

教学案例:居委会主任的困惑!

Teaching case: The confusion of the neighborhood director!

课后习题:1.现代政府的特征是什么?有哪些职能?

2.市场失灵、志愿者失灵和政府失灵的原因以及解决之道?

3.功能物品与公共服务提供中出资者、生产者、提供者和监管者的分离可能会带来哪些风险?规避风险的策略有哪些?

After-school exercises: 1. What 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odern government? What are the functions?

2. The causes of market failures, volunteer failures and government failures, and solutions?

3. What risks may arise from the separation of funders, producers, providers and regulators of functional goods and public service provision? What are the strategies to avoid risks?

专题三:公共管理中的决策(8学时)

一、政府决策科学化科学内涵;

二、政府决策体制科学化;

1.决策中枢系统

2.决策咨询系统

3.决策信息系统

三、政府决策程序科学化;

1.一般决策程序

2.我国重大行政决策程序

四、政府决策方式科学化

Topic three: decision making in public management

First. the scientific connotation of government decision making;

Two. the government decision-making system is scientific;

1. central system of decision making

2. decision consulting system

3. decision information system

Three. the government decision-making process is scientific;

1. general decision making procedure

2. major administrative decision-making process in China

Four. The scientific way of government decision making

课后习题:1.政府决策的理性假设与方法选择。

2.公众参与政府决策的方式。

After-school exercises: 1. Rational assumptions and method choices for government decisions.

2. How the public participates in government decision-making.

专题四:公共管理中的执行与监督(6学时)

一、公共(政府)执行

1.公共(政府)执行科学内涵

2.公共(政府)执行的作用与困境

3.公共(政府)执行能力的提升

二、公共(政府)监督:

1.公共(政府)监督科学内涵

2.公共(政府)监督作用与困境

3.公共(政府)监督监督体系

Topic four: implementation and supervision in public management

First. Public (government) execution

1. public (government) implementation of scientific connotation

2. the role and predicament of the public (government) implementation

3. promotion of public (government) executive capacity

Two. Public (government) supervision:

1. the scientific connotation of public (government) supervision

2. public (government) supervision and predicament

3. public (government) supervision and supervision system

课后习题:1.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与有效执行的策略。

2.政策执行过程中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方式。

After-school exercises: 1.Influencing factors of policy implementation and strategies for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2.The "top-down" and "bottom-up" methods in the policy implementation process.

专题五:公共人力资源管理(6学时)

一、公共人力资源概述

1.公共人力资源含义与特点

2.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

二、公共管理中的领导

1.领导的含义

2.领导的作用

3.领导的素质与能力

4.行政领导体制

三、中国公务员制度

Topic five: Publi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First. an overview of public human resources

1. the meaning and characteristics of public human resources

2. the significance of publi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Two. Leadership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1. the meaning of leadership

2. the role of leadership in public management

3. the quality and ability of leaders

4. administrative leadership system

Three. China's civil service system

课后习题:1.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与技术。

2.公务员制度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与发展如何适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After-school exercises: 1. Public sector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process and technology.

2. How does the civil service system and institution personnel system reform and development apply to the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s and governance capabilities?

专题六:公共管理绩效(6学时)

一、公共部门绩效管理概述

1.绩效的含义

2.绩效管理的涵义

3.绩效管理在公共管理中的意义和作用

二、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1.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指标的选择

2.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新取向

3.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三、公共管理绩效的改进

1.影响公共部门绩效的因素

2.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困境

3.改进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策略

四、公共部门的目标管理

1.目标管理的涵义

2.目标管理的过程

3.目标管理的优缺点和在公共部门应用的局限

Topic six: public management performance

Firs.an overview of the performance management of the public sector

1.the meaning of performance

2.the meaning of performance management

3.the significance and function of performance management in public management

Two. Public sector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1.selection of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ex in public sector

2.new orientation of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 public sector

3.construction of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in public sector

Three. improvement of public management performance

1.factors affecting the performance of the public sector

2.the plight of performance management in public sector

3.strategies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management of the public sector

Four. the target management of the public sector

1.The meaning of objective management

2.process of target management

3.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arget management and limitations i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public sector

课后习题:1.公共部门的绩效标准是什么?

2.改进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策略有哪些?

3.分析中国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发展趋势。

After-school exercises: 1. What is the performance standard of the public sector?

2. What are the 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performance management in the public sector?

3. Analyze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China's public sector performance management.

专题七:公共管理的新策略(6学时)

一、公共服务的民营化

1.民营化的内涵与目的

2.民营化的类型

3.民营化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二、以“企业精神”重塑政府

1.政府再造运动与“企业型政府”的提出

2.“企业型”政府的基本思想

三、公共管理中战略管理的应用

1.战略管理的含义和特征

2.公共部门引入战略管理的意义

3.公共部门实施战略管理的过程

4.公共部门实施战略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Topic seven: a new strategy for public management

First. the privatization of public service

1. connotation and purpose of privatization

2. types of privatization

3. problems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during the process of privatization

Two. Reshape the government with "enterprise spirit"

1. government reengineering movement and the proposal of "enterprise type government"

The basic thought of 2. "enterprise type" government

Three. the application of strategic management in public management

1. the meaning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trategic management

2.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introduction of strategic management in the public sector

3.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ing strategic management in the public sector

4. the problems that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strategic management in the public sector

课后习题:1.分析当代西方国家政府再造的背景和原因。

2.公共部门实施战略管理的过程。

After-school exercises: 1. Analyze the background and causes of government reconstruction in contemporary Western countries.

2.The process of implementing strategic management in the public sector.

三、基本要求Requirements(中文200字以上/ above 150 words in English)

1.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注重基础知识、基础理论的教学,帮助学生认真自学文字教材,在理解的基础上,使学生了解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熟悉国内外公共管理的前沿理论热点,建立公共管理学的知识框架。

1.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pay attention to the basic knowledge, basic theory teaching, help students seriously self-study textbooks, on the basis of understanding, to enabl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of public management, familiar with the frontier theory focus of public management at home and abroad, the establishment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framework of public schools.

2.在教学中强调本课程的时代性和应用性的特点,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2. in teaching, we should emphasi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and application of this course, stimulate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improve their awareness of active learning.

3.通过课堂讲解、讨论和学生课下阅读、思考,使学生在掌握公共管理基本理论基础上,对现实公共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能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

3.through classroom instruction, discussion and students' reading and thinking, we can help students grasp the basic theory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have some independent thinking ability for some problems in real public management, and put forward reasonable solutions.

4.要求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能运用公共管理的分析方法和基本理论,独立地分析公共管理思想及现实公共管理方法与手段,并提高改革与发展公共管理。

4.after having completed the course, students are required to apply public management analysis methods and basic theories to independently analyze public management ideas and practical public management methods, and improve public management of reform and development.

四、课程考核形式与计分方法Course assessment form and scoring method

本课程采取课堂讨论、案例分析报告、相关论文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

本课程采取结构计分。平时作业(20%+课堂讨论(20%+期末考试(50%+课堂考勤(10%)的机构性比例计分方法,计算学生的最终得分。

本课程结业方式采取撰写论文、案例分析和社会调查或闭卷考试的多样化方式。

五、教材Textbook(s)

1.《公共管理学》,张成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行政管理学》,夏书章,中山大学出版社/高教出版社,2006版

3.《公共管理学》,陈振明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六、主要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公共管理导论》,欧文·E·休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公共组织理论》,罗伯特·B·登哈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公共管理的技巧》,乔治·伯克利、约翰·劳斯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美]B.盖伊.彼得斯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美]埃利诺·奥斯特罗姆著,余逊达译,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6.《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界》,[美]莱斯特.M.萨拉蒙等著,贾玉津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版

7.《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著,上海政协编译组东方编译所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版

撰写人:张华荣 文法学院(公章)

2021年3月1日

 

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

公共管理学

英文译名

Public Management

内容简介(400-500字):

《公共管理学》是为引导学生了解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而开设的课程,是其它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的基础。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全面掌握公共管理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公共部门的机构设置、管理运作的原则、特点和方式;探索公共管理变革和创新的新方式。教学过程中,注重养成学生公共管理的思维,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相关专业课程和从事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本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课程,它阐述了当代公共管理发展的基本状况和主要特点,全面分析了公共管理的过程和行为,在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公共管理经验基础上,指出了公共管理变革和发展的方向。

Introduction(按中文内容翻译):

"Public Management" is a foundational cours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major. It guides students to learn and understand the basic theories and basic knowledge of public management. Through the course, students should grasp the basic theories and basic knowledge of public management; understand the arrangement of public sectors and institutions; understand the principles, characteristics and methods of public sectors management; explore public sector reform and innovation.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we attempt to develop the abilities of students to ask questions, analyze problems and solve problems; develop the thinking ways of public management.

This course is a combination of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ubject which spells out thebasic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public management and its main features as well as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processes and behaviors of public management. It learns and borrows the advanced experiences of public management of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and forecasts the chang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public management in the future.

教材及参考书(书名、编者、出版社):

1.《公共管理学》,陈振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公共管理学》(第三版),张成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

撰写人:张华荣 文法学院(公章)

2021年3月1日

 

timg

Course Syllabus

开课学院 文法学院

School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law

课程名称 公共政策分析

Course Title Public Policy Analysis

课程负责人 于东山

Course Principal Yu dongshan

填写日期 2021年3月1日

Date March 1, 2021

教学大纲

Course Syllabus

课程代码

Course Code


课程名称

Course Title

公共政策分析

总学时

Total Hours

48

学分

Credit(s)

3

课程类别

Course Type(s)

□公共课 Public Course

√专业核心课Specialized Core Course

□专业选修课Specialized Elective Course

 

一、教学目的Objectives(中文200字以上/ above 150 words in English)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公共政策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方法以技术,并学会将这些概念、理论、方法和技术用于对实际的公共政策分析之中;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政策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公共政策理论素养和实践技能,训练学生的自学、吸取知识、口头表达和独立思考等方面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辩证思维和批判反思的思维方式,追求公共价值、公共利益的公共精神,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正直、民主、公正的道德素养。

The teaching goal of this course is to enable students to master the basic concepts, theories, methods and technologies of public policy science, and learn to apply these concepts, theories, methods and technologies to the actual analysis of public policy. Cultivate students' ability to discover, analyze and solve practical policy problems, enhance students' public policy theoretical literacy and practical skills, train students' ability of self-study, knowledge absorption, oral expression and independent thinking, and cultivate students' teamwork spirit; To cultivate students' rational thinking, dialectical thinking and critical reflection thinking mode, the public spirit of pursuing public values and interests, the scientific attitude of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and being practical, and the moral quality of integrity, democracy and justice.

二、课程主要内容Course Introduction(中文500字以上/ above 300 words in English)

本课程根据目前国内外政策分析学科的发展状况以及前沿,并考虑目前教学体系的现实需要来确立政策分析的理论体系。包括如下基本内容:

第一部分:总论(共三章):导论,涉及政策分析学科的政策分析的学科范式、沿革和意义(第1章);政策系统及其运行,包括公共政策的本质、政策系统的构成,政策系统的运行过程等内容(第2章);政策活动者涉及政策行动者,涉及政策行动者的分类、思想库,政策活动者互动的解释框架等内容(第3章)。

第二部分:政策过程。这一部分包括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与监控、政策终结和周期、政策变化(第4-8章)。涉及政策过程研究的各种途径,政策过程的各个基本阶段,中西方政策过程的差别,具有中国特色的政策制定与执行的基本经验等内容。

第三部分:政策分析方法与技术(第9章)。涉及政策分析的概念框架、系统分析方法、经济学分析方法、伦理学分析方法、创造性思维方法以及政策分析过程常用的技术等内容。

通过这样一个理论框架能够较为系统地将目前国内外政策分析的研究成果吸收于其中,初步形成政策分析学科的教学理论体系。

This course establishes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policy analysis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frontier of policy analysi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considers the practical needs of the current teaching system. Includes the following basic contents:

Part I: General Introduction (three chapters) : Introduction, involving the discipline paradigm, evolu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discipline of policy analysis (Chapter 1); Policy system and its operation, including the nature of public policy, the composition of policy system, the operation process of policy system and so on (Chapter 2); Policy activists involve policy actors, including the classification of policy actors, think tanks, and the explanatory framework for the interaction of policy activists (Chapter 3).

Part II: Policy process. This part includes policy formulation, policy implementation, policy evaluation and monitoring, policy termination and cycle, and policy change (Chapters 4-8). It involves various approaches of policy process research, basic stages of policy process,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policy processes, and basic experiences of policy formu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Part III: Policy analysis methods and techniques (Chapter 9). It involves the conceptual framework, system analysis method, economic analysis method, ethical analysis method, creative thinking method and common techniques of policy analysis.

Through such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the current research results of policy analysis at home and abroad can be absorbed into it systematically, and the teaching theoretical system of policy analysis discipline can be formed initially.

三、基本要求Requirements(中文200字以上/ above 150 words in English)

在保留传统的理论讲授基础上,采用案例教学、研讨会、辩论赛、现场模拟、角色扮演、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课程教学的三个基本要求: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政策和策略理论作为指导;第二,注意了解和把握当代国内外的政策科学教学与科研发展的新趋势,吸取新的理论与方法成果,及时充实课程的教学内容;第三,立足于国情,紧密结合当前我国的政策实践进行教学,以我国的现实的政策实践、政策系统和政策过程作为考察对象,并注意总结和传授具有中国特色的政策实践经验。

On the basis of retaining the traditional theory teaching, case teaching, seminar, debate competition, field simulation, role play,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other methods are adopted. The three basic requirements of course teaching are as follows: First, adhere to the strategy, policy and strategy theory of Marxism and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s the guidance; Second,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understanding and grasping the new trend of policy science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development at home and abroad, absorbing new theories and methods, and timely enriching the teaching content of the course. Thirdly, based on the national conditions, teaching should be carried out in close combination with the current policy practice of China, taking the realistic policy practice, policy system and policy process of China as the object of investigation, and paying attention to summary and impart the policy practice experienc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四、教材&参考文献Textbook(s)& Reference(s)

1.陈振明编著.公共政策分析(第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2.谢明编著.公共政策导论(第3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3.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第3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五、教学资源Course Resource(s)

1. PPT。

2.教案。

3.南水北调案例。

4.税收优惠“土政策”案例。

5.智库影响力案例。

6.课程简介。

7.教学大纲。

审核人: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公共政策分析

课程学时

48

课程学分

3

课程类别

□公共课

√专业核心课

□专业选修课

课程简介

公共政策分析一门能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方法来解决社会或政策问题的学科。因此,该课程是属于理论、知识和方法的组合课程。公共政策分析具有自身的学科特点和基本特色。它是二战后首先在西方兴起的一个全新的跨学科、应用性研究领域。公共政策分析或政策科学以其一系列独特、新颖的范式以及它对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而备受各国学界和政界的共同关注,成为当代社会科学及管理科学一个重要而又充满活力的新跨学科领域。该学科将科学知识尤其是社会科学知识与政策过程密切联系起来,提倡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为中心的知识产生方式。它的倡导者们力图克服社会科学各学科将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片面强调学术研究的局限性,提出一门能把各种知识和方法直接运用于解决社会问题的新学科。因此,可以说,公共政策分析是一门以实践取向的学科,是适应人类利用已有知识和方法去改进公共决策系统,提高政策制定与执行质量的需要而产生的。政策分析学科的研究对象是政策实践,政策系统及其运行(政策过程),政策的性质、原因与结果;其目的是提供政策相关知识,为政策实践服务。

课程负责人

于东山

审核人









课程简介

Course Introduction

Course Code


Course Title

Public Policy

Total Hours

48

Credit(s)

3

Course Type(s)

□Public Course

√SpecializedCore Course

□Specialized Elective Course

Course Introduction

Public policy analysis is a discipline that integrates various knowledge and methods to solve social or policy problems. Therefore, the course is a combination of theory, knowledge and methods. Public policy analysis has its own subject characteristics and basic characteristics. It is a new interdisciplinary and applied research field which first emerged in the West after World War II. Public policy analysis or policy science, with its series of unique and novel paradigms and its role in promoting scientific decision-making, democratization and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attracted the common attention of academic circles and political circles around the world, and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and dynamic new interdisciplinary field of contemporary social science and management science. The discipline closely links scientific knowledge, especially social science knowledge, to the policy process and advocates a problem-centric rather than subject-centered approach to knowledge generation. Its advocates tried hard to overcome the limitation of separating theory from practice and emphasizing academic research in all disciplines of social science, and put forward a new discipline which can apply various knowledge and methods directly to solve social problems. Therefore, it can be said that public policy analysis is a practice-oriented discipline, which is produced to meet the needs of human beings to use existing knowledge and methods to improve the public decision-making system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olicy formu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The subject of policy analysis is policy practice, policy system and its operation (policy process), the nature, cause and result of policy. Its purpose is to provide policy related knowledge and service for policy practice.

 

timg

Course Syllabus

开课学院 文法学院

School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Law

课程名称 社会研究方法

Course Title Social Research Method

课程负责人 安苗

Course Principal An Miao

填写日期 2021.03.01

Date 2021.03.01

教学大纲

Course Syllabus

课程代码

Course Code

S125206

课程名称

Course Title

社会研究方法

Social Research Method

总学时

Total Hours

48

学分

Credit(s)

3

课程类别

Course Type(s)

□公共课 Public Course

□√专业核心课Specialized Core Course

□专业选修课Specialized Elective Course

 

一、教学目的Objectives(中文200字以上/ above 150 words in English)

《社会研究方法》课程的首要目的是通过研究方法的讲授,向MPA学生传递如何构建一套适用于公共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的专有方法体系。其次,“方法”作为方法论的努力或范式研究的组成部分,向MPA学生展示不同研究方法的合理运用,对于一种或几种研究方法的青睐,取决于所研究的议题及想要寻求何种答案。也就是说,研究方法作为一种“策略”,是通过调整方法论过程以适应所研究议题的经验世界。所以,该课程旨在阐释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术语的精准意思及规范应用,致力于培养MPA学生的管理思维和技能。

The primary purpose of the social research method is to convey to MPA students how to build a set of special mapping suitable for public management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through teaching methods. Secondly, as a component of methodological effort or paradigm research, "method" shows MPA students the rational use of different research methods, and the favor of one or more research methods depends on the topic under study and what kind of answers to seek. That is to say, the research method, as a "strategy", is to adapt the process of methodology to the experiential world of the subject to study. Therefore, the course aims to explain the precise meaning and standard application of terms in the field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and to develop the management thinking and skills of MPA students.

二、课程主要内容Course Introduction(中文500字以上/ above 300 words in English)

本课程围绕科学研究的本质、社会研究的研究过程、研究设计、研究策略的选取、研究报告的写作等模块,从方法论、研究方式和技术手段等层面,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个维度,讲述社会科学理论与研究的关系、研究目的、研究问题的概念和操作化、资料和数据的收集与编码、社会调查的主要形式、分析和解释数据、统计技术的应用等。具体的章节内容包括:

第一篇社会研究基础

第一章社会研究方法导论

教学内容:社会研究的概念与特征,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社会研究的研究范式,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社会研究的过程

第二章理论与研究

教学内容:理论及其层次,理论的构成要素,理论与研究的关系,理论建构与理论检验

第三章选题与文献回顾

教学内容:研究问题及其来源,选题的标准,研究问题的明确化,文献回顾,以及研究选题的类型

第四章研究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单位,以及研究设计的内容

第五章测量与操作化

教学内容:测量的概念与层次,概念化与操作化,指数和量表,信度和效度

第六章抽样

教学内容:抽样的基本概念,概率抽样的原理与程序,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的方法及操作,抽样误差等

第二篇社会研究的研究方式

第七章调查研究

教学内容:调查研究及其应用,问卷设计的结构、方法、注意事项等,调查的组织实施(标准化调查)等

第八章实验研究(自学)

教学内容:实验的概念与逻辑,实验的程序与类型,基本实验设计,实地实验,影响实验正确性的因素

第九章实地研究

教学内容:实地研究的概念、特点及其应用,实地研究的资料收集方法,观察法和访谈法的定义、类型及实施注意事项

第十章文献研究

教学内容:文献与文献研究的定义、类型、特点,内容分析、二手资料分析、现存统计资料分析三种文献研究方法

第三篇资料分析与表达

第十一章定量资料分析

教学内容:定量资料的整理与录入,单变量统计分析,双变量统计分析,多变量统计分析

第十二章定性资料分析

教学内容:定性资料及其形式,定性资料的整理与录入,定性资料分析的过程与方法

第十三章撰写研究报告

教学内容:研究报告的类型与撰写,研究报告的结构,包括导言、方法、结果、讨论、小结、参考文献及附录等,撰写研究报告应注意的问题等

This course focuses on modules such as the natur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the research process of social research, research design, selection of research strategies, and writing of research reports. It combines qualitative analysis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from the aspects of methodology, research methods and technical means.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science theory and research, the purpose of research, the concept and operation of research questions, the collection and coding of data and data, the main forms of social investigation, the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of data, the application of statistical techniques, etc. Specific chapters include:

The first part is the foundation of social research

The first chapter is 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research methods

Teaching content: concept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 research, methodological system of social research, research paradigm of social research, quantitative research and qualitative research, process of social research

The second chapter is theory and research

Teaching content: theory and its levels, the elements of theor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ory and research, theory construction and theory testing

The third chapter is the topic selection and literature review

Teaching content: research questions and their sources, selection criteria, clarity of research questions, literature review, and types of research topics

The fourth chapter is research design

Teaching content: analysis units, and research design content

Chapter 5 Measurement and Operation

Teaching content: concept and level of measurement, conceptualization and operationalization, index and scal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Chapter VI Sampling

Teaching content: basic concept of sampling, principle and procedure of probability sampling, methods and operation of probability sampling and non-probability sampling, sampling error, etc.

The second part is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social studies

Chapter VII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Teaching content: survey research and its application, the structure, method and matters needing attention of questionnaire design, the organiz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survey (standardized survey), etc.

Chapter 8 Experimental Research (Self-study)

Teaching content: concept and logic of experiments, procedures and types of experiments, basic experimental design, field experiments, factors affecting the correctness of experiments

Chapter IX Field Studies

Teaching content: the concept, characteristics and application of field research, data collection methods of field research, definition, types and precautions of observation and interview methods

Chapter 10 Literature Research

Teaching content: definition,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literature and literature research, content analysis, secondary data analysis and existing statistical data analysis.

The third part is data analysis and expression

Chapter 11 Quantitative Data Analysis

Teaching content: collation and input of quantitative data, un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 b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

Chapter 12 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

Teaching content: qualitative data and its forms, the sorting and input of qualitative data, the process and method of 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

Chapter 13 Writing Research Report

Teaching content: types and writing of research reports, structure of research reports, including introduction, methods, results, discussions, summaries, references and appendices, and issues needing attention in writing research reports, etc.

三、基本要求Requirements(中文200字以上/ above 150 words in English)

《社会研究方法》的课程要求体现在,当课程结束时,MPA学生具有如下四个方面的能力:第一,能够将特定的公共管理议题转化为或形成一个“可研究的问题”——问题化、概念化。第二,能够制定一个研究策略,并设计一个研究项目来回答拟研究的问题——操作化。第三,能够参与涉及定性和定量社会研究实践的讨论。第四,能够运用本课程获取的技能与知识对他人的研究设计和已有研究成果进行基本的质量评估。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社会研究的一整套方法、程序,并能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实地社会调查工作,针对调查中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撰写研究报告。

The curriculum requirements of social research methods are embodied in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it means that after the course, MPA students should have the following abilities: first, they can transform specific public management issues into a "research question" —— conceptualization. Second, it is possible to formulate a research strategy and to design a research project to answer the question that is to be studied ——operationalized. Third, it is able to participate in the discussion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social research. Fourth, we can use the skills and knowledge acquired in this course to carry out a basic quality assessment of other people's research design and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Through the study of this course, students can master a whole set of methods and procedures of social research, and can use the theoretical knowledge to carry out field social investigation, analyze the data obtained in the investigation, and write research reports.

四、教材&参考文献Textbook(s)& Reference(s)

1.社会研究方法教程,袁方,北京大学出版社;

2.社会研究方法,艾尔巴比,华夏出版社;

3.社会研究方法,风笑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五、教学资源Course Resource(s)

1.公共管理研究方法,梁莹编著,武汉大学出版社;

2.公共管理定量分析:方法与技术,袁政编著,重庆大学出版社;

3.研究设计与写作指导:定性、定量与混合研究的路径,约翰žWž克雷斯维尔,重庆大学出版社。

审核人:

 

课程代码

S125206

课程名称

社会研究方法

课程学时

48

课程学分

3

课程类别

□公共课

□√专业核心课

□专业选修课

课程简介

社会研究方法是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核心课程之一,具有明显的工具性特点。同时,本课程展示了不同研究方法的合理运用,并构建了一套适用于公共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的专有词汇。

本课程围绕社会科学研究的本质、社会研究的研究过程、研究设计、研究策略的选取、研究报告的写作等模块,从方法论、研究方式和技术手段等层面,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个维度,讲述社会科学理论与研究的关系、研究目的、研究问题的概念和操作化、资料和数据的收集与编码、社会调查的主要形式、分析和解释数据、统计技术的应用等,从而使MPA学生熟悉社会调查研究的概念、原理和方法,了解公共管理的研究类型,掌握研究方案的设计要领,能够将指标测量、问卷编制、初步的模型构建和假设检验等技术应用于项目研究设计,并会运用统计软件进行描述、解释或预测。借此提升学位论文的写作质量,为从事公共事务治理、政府管理实践,以及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共项目规划和评估奠定研究方法的基础。

课程负责人

安苗

审核人









课 程 简 介

Course Introduction

Course Code

S125206

Course Title

Social Research Method

Total Hours

48

Credit(s)

3

Course Type(s)

□Public Course

□√Specialized Core Course

□Specialized Elective Course

Course Introduction

Social Research Methods is one of the core courses of master's degree in public management. It has obvious characteristics of tool. At the same time, this course shows the rational use of different research methods, and constructs a set of proprietary vocabulary suitable for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public management.

This course focuses on the natur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the process of the social studies, research design, research methods, research reports and other modules. From methodology, research methods and technical means and other aspects, the course combines with qualitative analysis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science theory and research, research purpose, conceptualization and operationalization of research issue, collection and coding of materials and data, main forms of social investigation, data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application of statistical technology, and so on .The purpose of this course is to make MPA students know the concept, principle and method of social research, understand the type of public management, grasp the design essentials of the research program, be able to design and research of index measurement, questionnaire, apply the preliminary model and hypothesis testing technology to the project, and describe and explain or predict the use of statistical software. So a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sis writing, and lay a foundation for public affairs governance, government management practice, and participation in public policy making, joint project planning and evaluation.

 

timg

Course Syllabus

开课学院 文法学院

School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Law

课程名称 组织行为学

Course Titl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课程负责人 吕妍妍

Course Principal Lv yanyan

填写日期 2021.3.1

Date March 1,2021

教学大纲

Course Syllabus

课程代码

Course Code


课程名称

Course Title

组织行为学

总学时

Total Hours

32

学分

Credit(s)

2

课程类别

Course Type(s)

□公共课 Public Course

□专业核心课Specialized Core Course

R专业选修课Specialized Elective Course

 

一、教学目的Objectives(中文200字以上/ above 150 words in English)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在掌握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提高人的行为的预测,引导和控制能力,以便更有效的实现组织的目标,通过学习,要系统的了解组织行为学中个体,群体,领导和组织行为的理论,并通过练习和案例分析加强对其相关理论的认识。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research aim is to master the law of organization of human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improve the prediction of human behavior, guide and control ability, in order to more effectively achieve the goal of organization, through the study, to system understanding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of individuals, groups, leadership and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theory, and through the practice to strengthe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evant theory and case analysis.

课程主要内容Course Introduction(中文500字以上/ above 300 words in English)

1组织行为学绪论

2个体知觉与决策

3个体行为与人格

4价值观,态度,能力,情绪和压力

5群体发展和群体结构

6群体行为特征

7群体冲突与管理

8组织文化

9组织学习与创新

10组织变革与发展

1 Introduction to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2. Individual perception and decision making

3.Individu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4.Values, attitudes, abilities, emotions and stress

5.Group development and group structure

6. Group behavior characteristics

7.Group conflict and management

8 Organizational Culture

9.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nd innovation

10.Organizational change and development

三、基本要求Requirements(中文200字以上/ above 150 words in English)

1掌握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和基本内容,组织行为学的意义,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和发展,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和模型结构。

2对个体行为的研究认识个体是了解组织行为学的基础

3对个体心理因素中知觉,价值观态度,能力,人格,情绪的认识

4对群体行为的研究,群体及群体行为的概念,群体中的人际关系

5组织行为学对群体的功能,分类,压力,规范,冲突,竞争等方面做专题研究

6了解组织的含义和内容,掌握组织文化的相关理论

7对组织心理及行为规律的研究,并应用这一理论对组织设计,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进行研究

1. Master the concept and basic content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its significance, its generation and development, its research methods and model structure.

2.Understanding individuals is the basis of understanding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3. Understanding of individual psychological factors such as perception, values, attitude, ability, personality and emotion

4.The study of group behavior, the concept of group and group behavior,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in groups

5.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studies the function, classification, pressure, norms, conflict, competition and other aspects of groups

6.Understand the meaning and content of the organization, and master the related theories of organizational culture

7. Study the rules of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and apply this theory to study organizational design, organizational change and 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

四、教材&参考文献Textbook(s)& Reference(s)

1.孙健敏《组织行为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罗宾斯《组织行为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五、教学资源Course Resource(s)

1.组织行为学学习指南与练习高等教育出版社

审核人: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组织行为学

课程学时

32

课程学分

2

课程类别

□公共课

□专业核心课

R专业选修课

课程简介

组织行为学属于管理专业的基础课,它从个体,群体,组织和领导等方面重点分析了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从而提高管理者对人的行为的预测,以便更有效的实现组织的目标。同时学习这门课有利于提高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关系。具体来说,第一对个体行为的研究。从人的自身角度来看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对个体行为的研究包括对人性的认识和个体心理因素中的知觉,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认识。第二对群体方面的研究,群体是组织的基层单位,在组织中有大量的非正式组织,组织行为学要对群体的功能,分类,压力,冲突,竞争等方面来进行研究,第三对组织的心理及其行为规律的研究,应用这一理论对组织的设计,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进行研究。

课程负责人

吕妍妍

审核人









课 程 简 介

Course Introduction

Course Code


Course Titl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Total Hours

32

Credit(s)

2

Course Type(s)

□Public Course

□Specialized Core Course

□Specialized Elective Course

Course Introductio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is a basic course of management specialty. It focuses on analyzing the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rules of people in an organiza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individuals, groups, organizations and leader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manager's prediction of human behavior, in order to more effectively achieve the goals of the organization. At the same time, learning this course is conducive to improving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Specifically, the first pair of individual behavior stud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 beings, everyone has his own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The study of individual behavior includes the cognition of human nature and the cognition of the perception, values and ability of individual psychological factors. The second group, the community is the basic unit organization, there are a large number of informal organization in the organizatio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to the group of the function, classification, stress, conflict, competition, etc, to research, the third study of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rules, the design of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theory, to study the organizational change and 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

 

timg

Course Syllabus

开课学院 文法学院

School the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law

课程名称 电子政务

Course Title e-government

课程负责人 李华

Course Principal Li Hua

填写日期 2021年3月1日

Date March 1, 2021

教学大纲

Course Syllabus

课程代码

Course Code


课程名称

Course Title

电子政务

总学时

Total Hours

32

学分

Credit(s)

2

课程类别

Course Type(s)

□公共课 Public Course

□专业核心课Specialized Core Course

√专业选修课Specialized Elective Course

 

一、教学目的Objectives(中文200字以上/ above 150 words in English)

本课程是公共管理专业硕士(MPA)的专业选修课程。电子政务是公共管理和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一门学科。电子政务作为政府信息化的主要形式,既是全球化、信息化发展的产物,也是促进行政体制改革,提高行政效率的有效途径。本课程旨在帮助学员掌握电子政务的概念、缘起、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制约因素,熟悉电子政务研究领域中的热点议题,并能够结合工作和生活中的观察和经历,运用所学理论去分析电子政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This course is an elective course for the 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MPA). E-government is a subject that combines public administration wi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s the main form of government informationization, e-government is not only the product of globalization and informationization development, but also an effective way to promote the reform of administrative system and improve administrative efficiency. The purpose of this course is to help students to grasp the concept of electronic government affairs, the origin, domestic and foreign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and restricting factors, familiar with the hot issue in the field of e-government research, and can be combined with observations and experiences in work and life, learning theory to analyze the problem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e-government and counter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二、课程主要内容Course Introduction(中文500字以上/ above 300 words in English)

本课程采用专题形式,课程主要内容分为四个专题。

专题一是电子政务的缘起、发展现状与面临的困境。本部分主要介绍电子政务的概念和发展缘起,电子政务与传统政务的区别;电子政务对政府管理能力的提升作用;电子政务系统的基本模式、内容和设计原则;国内外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困境。

专题二是智慧城市与城市治理。本部分在厘清智慧城市概念、结构与特征的基础上,介绍信息技术在赋能城市治理中的优势与挑战。以相关文献为切入点,围绕技术和治理的关系,从技术社会论角度引导学生围绕热点问题进行讨论。

专题三是微政务。本部分在介绍微政务概念的基础上,梳理微政务的发展历程,重点介绍政务微博、政务微信、政务客户端、政务短视频的发展现状及其在公共治理尤其是危机管理中发挥的作用及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让公众更好参与微政务,提升数字治理效果。以相关文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围绕热点问题进行讨论。

专题四是电子政务与信息安全。本部分重点介绍电子政务领域中的信息安全问题。为帮助学员更好地理解电子政务与信息安全之间的关系,本部分侧重讲述电子政务在信息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困境,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标准、信息安全管理的模型以及如何从管理层面对信息安全风险进行评估和管控。

This course adopts the form of topic,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course is divided into four topics.

The first topic is the origin, development status and predicament of e-government. This part mainly introduces the concept and development origin of e-governmen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e-government and traditional government; the promotion effect of e-government on government management ability; The basic mode, content and design principle of e-government system;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ifficulti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electronic government affairs at home and abroad.

The second topic is smart cities and urban governance. On the basis of clarifying the concept, struc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mart city, this part introduces the advantages and challenge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enabling city governance. With relevant literature as the entry point, students are guided to discuss the hot issu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chnology society arou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chnology and governance.

The third topic is micro-government. This part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micro affairs on the ba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micro affairs, focuses on weibo, e-government WeChat, short video client, the e-government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and its governance, especially in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role and challenges, and how to make better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government affairs, enhance digital governance effect. With relevant literature as the entry point, students are guided to discuss the hot issues.

The fourth topic is e-government and information security. This part mainly introduces the information security problems in the electronic government affairs field. In order to help students better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government and information security, this part focuses on the dilemma of e-government in information security management, the standard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management system, the model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management and how to evaluate and control information security risks from the management level.

三、基本要求Requirements(中文200字以上/ above 150 words in English)

本课程理论与实践并重。理论层面,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电子政务的相关概念,国内外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及研究现状;熟悉电子政务研究领域的特点议题;数字治理的发展脉络与现状;了解智慧城市在城市治理中发挥的作用及面临的困境、微政务的发展现状及在公共治理中发挥的作用及存在的不足、电子政务建设中面临的信息安全问题以及如何对风险进行评估和防控。实践层面,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具体的数字治理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This course emphasizes both theory and practice. At the theoretical level, students are required to master the concepts of e-government,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research status of e-government at home and abroad; Familiar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issues in the field of e-government research; The development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digital governance; To understand the role of smart cities in urban governance and the difficulties they are facing,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micro-government and the role they are playing in public governance and the existing deficiencies, the information security problems they are fac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government and how to evaluate and prevent risks. At the practical level, students are required to analyze specific digital governance problems and propose targeted solutions with the theoretical knowledge they have learned.

四、教材&参考文献Textbook(s)& Reference(s)

1.徐晓琳、杨锐,《电子政务》,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

2.张锐昕主编,《电子政府与电子政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黄璜,《理解电子政务:从理论到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4.张建锋,《数字治理:数字时代的治理现代化》,电子工业出版社,2021

5.高亮华,《人文主义视野下的技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五、教学资源Course Resource(s)

1.期刊文献

2.电子政务实验室

3.电子政务教学模拟软件

审核人: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电子政务

课程学时

32

课程学分

2

课程类别

□公共课

□专业核心课

√专业选修课

课程简介

电子政务是公共管理和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一门学科。电子政务作为政府信息化的主要形式,既是全球化、信息化发展的产物,也是促进行政体制改革,提高行政效率的有效途径。本课程旨在帮助学员掌握电子政务的概念、缘起、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制约因素,熟悉电子政务研究领域中的热点议题,并能够结合工作和生活中的观察和经历,运用所学理论去分析电子政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本课程采用专题形式,课程主要内容分为四个专题,包括电子政务的缘起、发展现状与面临的困境。、智慧城市与城市治理、微政务与数字治理以及电子政务与信息安全。

课程负责人

李华

审核人









课 程 简 介

Course Introduction

Course Code


Course Title

Electronic Government

Total Hours

32

Credit(s)

2

Course Type(s)

□Public Course

□Specialized Core Course

□Specialized Elective Course

Course Introduction

Electronic government as a subject results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adop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not only promotes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form but also improves the efficiency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This course aims to help students to comprehend key concepts and development history as well as theories and methodology of electronic government. Besides, frontier topics in the academic field of electronic government are also introduced. It aims to help students to use learned theories and methodologies to analyze electronic government related problems during their life or working experiences. The whole course focuses on four topics including electronic government: history, present and future, start city and urban governance, electronic governance through platforms of microblog, WeChat and short video as well as electronic governance and information security.

 

timg

Course Syllabus

开课学院 文法学院

School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Law

课程名称 公文写作

Course Title Document writing

课程负责人 王馨蔓

Course Principal Wang xinman

填写日期 2021年3月1日

Date March 1,2021

教学大纲

Course Syllabus

课程代码

Course Code


课程名称

Course Title

公文写作

总学时

Total Hours

32

学分

Credit(s)

2

课程类别

Course Type(s)

□公共课 Public Course

□专业核心课Specialized Core Course

√专业选修课Specialized Elective Course

 

一、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紧密结合的专业方向的必修课程。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介绍公文的概念及其分类,以及公文写作的基本要求与方法,使学生在此基础上初步掌握规范撰写公文材料的技能。

一、Instructional objective

This course is a professional compulsory course closely combined with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purpose of this course is to introduce the concept and classification of official documents, as well as the basic requirements and methods of official document writing, so that students can initially master the skills of writing official documents.

二、课程主要内容

第一章公文及其功能效用

第一节公文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公文的基本特征、功能及主要表现

第三节公文的效用及其效用范围、效用等级和效用的生成条件

第二章公文分类与公文文种

第一节公文分类

第二节公文文种及其功用

第三节公文文种的基本要求与选用依据

第四节常用公文文种及适用范围

第五节分析若干常用公文文种相互间的区别

第三章公文体式与稿本

第一节介绍公文体式的特点以及我国党政军机关的相关规范性要求

第二节公文不同稿本的特征

第三节分析不同文稿文本的效用特点

第四章公文语言

第一节结合实例说明公文语言特点:词语选择、语句组织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第二节分析公文修辞的特点及其修辞格的应用方法

第三节介绍公文专用词语的主要类型及其应用知识

第五章公文写作要则

第一节概述公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写作程序、行文规则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介绍公文中若干概念和事物的特殊表达规范、文稿的书写等具体内容

第六章规范性公文的写作

分析规范性公文的特点;总体结构、正文结构及概述撰写规范性公文的方法要点

第七章领导指导性公文的写作

概述领导指导性公文特点;分别介绍命令、决定、决议、通知、批复、通报的写作方法

第八章公布性公文的写作

概述公布性公文的特点;并介绍公告、公报、通告的写作方法

第九章陈述呈请性公文的写作

分析常见的陈述呈请性公文的特点和结构;分别介绍请示、工作报告、总结报告、调查报告等公文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

第十章函、意见和会议纪要的写作

介绍函、意见和会议纪要的特点及其撰写方法和要点。

二、Course Introduction

Chapter one Official document and its function

Section 1 Basic concepts of official documents

Section 2 The basic features, functions and main manifestations of official documents

Section 3 The utility of official document and its range, grade and condition of utility

Chapter two Classification and types of official documents

Section 1 Classification of official documents

Section 2 Types of official documents and their functions

Section 3 Basic requirements and selection basis of official documents

Section 4 Types of common official documents and scope of application

Section 5 The differences among several common official documents

Chapter three Official document style and manuscript

Section1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fficial document style and the relevant normative requirements of the party, government and military organs in China

Section 2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manuscripts of official documents

Section 3 The utility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manuscripts

Chapter four The language of official documents

Section 1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fficial document language are illustrated with examples:Basic requirements and methods of word selection and sentence organization

Section 2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fficial document rhetoric and its application

Section 3 The main types of official document special words and their application knowledge

Chapter five Essentials of official document writing

Section 1 The basic requirements, writing procedures and writing rules of official document writing

Section 2 The special expression standard of some concepts and things in official documents, the writing of manuscripts, etc

Chapter six Writing of Normative official documen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ormative official documents;General structure, text structure and outline of writing normative official documents

Chapter seven Writing of Leading documen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eading document;The writing methods of order, decision, resolution, notice, reply and notice are introduced respectively

Chapter eight Writing of public documen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ublic documents;Introduce the writing method of announcement, bulletin and notice

Chapter nine Writing of statement and petition document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structure of the common declarative official documents;Basic methods and matters needing attention of official documents such as request for instructions, work report, summary report and Investigation Report

Chapter ten Writing of Letters, comments and meeting summary

The characteristics, writing methods and main points of introduction letters, comments and meeting summary

三、基本要求

1.在本课程的课堂教学与实践中,注重知识点的掌握,例如公文的分类与公文文种、公文的体式、公文的语言特点与公文写作要则。

2.在掌握主要公文文种的基本特点的基础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常用各类公文文种的具体写作训练。

三、Requirements

1.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and practice of this course,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mastery of knowledge points, such as the classification and types of official documents, the style of official documents, the language characteristics of official documents and the writing principles of official documents.

2. On the basis of mastering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in official documents, combining theory with practice, we can carry out the specific writing training of various official documents.

四、教材&参考文献Textbook(s)& Reference(s)

1.赵国俊《公文写作与文字处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版

2.舒雪冬《公文写作范例大全》,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版

五、教学资源Course Resource(s)

1.以教材为基本的教学资源。

2.学校图书馆、网络共享课、课堂多媒体。

审核人: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公文写作

课程学时

32

课程学分

2

课程类别

□公共课

□专业核心课

√专业选修课

课程简介

公文写作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现代行政管理人才选修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本课程从对有关公文的概念、效用、公文的分类及其文种、公文语言、公文写作要则等公文基础知识出发,介绍常见的几种类型的公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和方法,旨在将公文从理论性的认识转化为公文实体写作的具体过程。

本课程讲授的主要内容:公文及其功能效用、公文分类与公文文种、公文体式与稿本、公文语言与写作要则等基础知识的理论讲授;具体的写作实践内容包括:规范性公文的写作、领导指导性公文的写作、公布性公文的写作、陈述呈请性公文的写作、函、意见和会议纪要的写作。

本课程的学习重点是公文撰写的基本要求和步骤,通过标题、序言、正文、结束语等部分表现和突出公文主旨的方法,专用词语的使用,公文结构及要素,并进行各类常用公文文种的具体写作训练。

课程负责人

王馨蔓

审核人









课 程 简 介

Course Introduction

Course Code


Course Title

Document Writing

Total Hours

32

Credit(s)

2

Course Type(s)

□Public Course

□Specialized Core Course

√Specialized Elective Course

Course Introduction

Official document writing is a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basic course which is closely combined with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is optional for modern administrative talents. This course introduces the basic requirements and methods of several common types of official document writing from the basic knowledge of the concept, effectiveness, classification and types of official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language, and writing principles of official documents. The purpose of this course is to transform the theoretical understanding of official documents into the specific process of document entity writing.

The main contents of this course are: the theoretical teaching of basic knowledge such as official document and its function, official document classification and official document type, official document style and manuscript, official document language and writing principles; The specific writing practice includes: the writing of normative documents, the writing of leadership guidance documents, the writing of public documents, the writing of statement and petition documents, the writing of letters, opinions and meeting minutes.

This course focuses on the basic requirements and steps of official document writing, including the method of expressing and highlighting the main purpose of official document through the title, preface, body, and conclusion, the use of special words, the structure and elements of official document, and the specific writing training of various common official document types.

timg

Course Syllabus

开课学院 文法学院

School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Law

课程名称 公共经济学

Course Title Public economics

课程负责人 于东山

Course Principal Yu dongshan

填写日期 2021年3月1日

Date March 1, 2021

教学大纲

Course Syllabus

课程代码

Course Code

S125214

课程名称

Course Title

公共经济学

总学时

Total Hours

32

学分

Credit(s)

2

课程类别

Course Type(s)

□公共课 Public Course

□专业核心课Specialized Core Course

√专业选修课Specialized Elective Course

 

一、教学目的Objectives(中文200字以上/ above 150 words in English)

本课程是公共管理专业硕士的专业课,课程仅仅围绕着政府与市场关系、公共产品与外部性为重点展开,以公共经济学的形成脉络构成为逻辑线索。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公共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理解公共经济学的理论发展脉络及发展方向;运用相关的理论及原理分析中国公共经济领域的典型案例;培养学生为中国特色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经世济用价值理念,认同中国特色社会市场经济制度,并充分认识到公共产品供给与外部性解决中的中国制度优势。

This course is a specialized course for the 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The course only focus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ment and market, public goods and externalities, and takes the formation of public economics as its logical clue. Through the study of this course, students are required to master the basic concepts and basic theories of public economics. To understand the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context and direction of public economics; Using relevant theories and principles to analyze typical cases in the field of public economy in China; To train students to adopt the value concept of economic management and us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market econom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dentify with the system of social market econom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fully realize the advantages of Chinese system in the supply of public goods and the solution of externalities.

二、课程主要内容Course Introduction(中文500字以上/ above 300 words in English)

本课程的逻辑起点是市场失灵和公共需求的需要。其逻辑发展的思路是这样的,社会是由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组成的,这样就产生了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从而出现私人需求和公共需求,物质世界由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组成,产生私人消费和公共消费,需要私人供给和公共供给、私人投资和公共投资。私人产品和私人需求主要由私人投资,通过市场的方式由市场通过竞争进行供给和消费,而公共产品和公共需求则主要由公共部门投资和供给。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公共需求的范围越来越广泛,需求量越来越大,需要政府参与经济,提供丰富多彩的公共产品;另一方面,私人部门供给公共产品由于信息失灵、市场不完全和外部性等原因,不能提供合意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导致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提供的不足和失灵,需要政府参与经济进行管理,以纠正市场出现的各种失灵。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this course is the need for market failure and public demand. Its logical development train of thought is that the society is made up of both private and public sectors, the result is the private sector and public sector, private demand and public demand, appear thereby the material world is composed of private and public products, private and public consumption, need private supply and supply of public and private investment and public investment. Private products and private demands are mainly invested by the private sector and supplied and consumed by the market through competition, while public products and public demands are mainly invested and supplied by the public sector. On the one han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the scope of public demand is more and more extensive and the demand is more and more large, which requires the government to participate in the economy and provide a variety of public goods. On the other hand, due to information failure, market incompleteness and externality, private sector cannot provide desirable public goods and services, which leads to the insufficiency and failure of public goods and services. Therefore, the government needs to participate in economic management to correct all kinds of market failures.

三、基本要求Requirements(中文200字以上/ above 150 words in English)

思维养成。作为理论性、实践性和方法性很强的课程,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如何运用公共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来观察、分析、解决现实中出现的大量的公共经济问题,尤其是让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养成一种经济学思维、公共思维,克服传统的思维惯性,增强自身对社会、对公共利益的责任感,树立“以公共利益为最高原则”的价值观和理念。

理论养成。公共经济学作为公共管理专业硕士(MPA)研究生所必须了解、掌握和具备的基础理论课程,学生通过学习,必须懂得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市场失灵、政府参与经济的必要性、搭便车、外部性、公地悲剧、公共财政支出、公共财政支出、税收、转移支付、公共选择、宏观调控等理论知识,力图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结合,让学生对现行税收制度、政府支出、宏观调控与社会保障制度等制度结构有比较完整的认识,从而为未来的工作实践奠定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公共经济学知识素养。

知识养成。本课程按照“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的最有效的方式——市场有时也会失灵——信息不完善、垄断、产权不清晰、外部性、公共产品——搭便车、公地悲剧——政府参与经济”这一逻辑线索体系来安排内容,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公共经济学的学习,懂得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最有效的,但是市场不是万能的,由于信息不完全、市场竞争不充分、产权不明晰、外部性、公共产品等原因,导致市场有时也会失灵,市场失灵带来资源配置失效或者低效,出现搭便车、公地悲剧等外部负效益,因此需要政府参与经济、政府管理经济,来纠正市场失灵。这些知识有很强的内在逻辑,学生在学习中必须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和把握,以便以后再实际工作中能够加以应用,用以指导自己的实践。

能力养成。能力培养是公共管理专业硕士(MPA)学生最重要的目标,也是公共经济学这门课程最重要的目标指向。本课程的学习,旨在培养公共管理专业硕士(MPA)运用基本理论来具体观察、分析、解决现实公共经济问题,使学生能够从经济学的高度,通过综合、归纳、演绎、推理,透过现象看清本质,从而提高自己作为公务员在处理公共事务中的实践能力、决策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和执行能力。

Thinking cultivation. As and methods sex very strong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courses, the purpose of this course is to cultivate students how to use the theory of public economics, to observe, analyze and solve in the reality of a large number of public economic problems, especially for students through the course of learning, develop a thinking, thinking in public economics, overcome traditional inertia of thinking, We should strengthen our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for the society and the public interest, and establish the values and ideas of "taking the public interest as the highest principle".

Theory development. Public economics is a basic theoretical course that must be understood, mastered and possessed by MPA graduates. It is necessary to understand the basic laws of market economy, market failure, the necessity of government participation in the economy, free riding, externalities, 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 public financial expenditure, public financial expenditure, taxation, transfer payment, public choice, macro-control and other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try to combine theoretical analysis with empirical research. Students can have a relatively complete understanding of the current tax system, government expenditure, macro-control and social security system and other institutional structures, so as to lay a relatively soli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nd public economics knowledge literacy for future work practice.

Knowledge development. This cours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market economy is the most effective way of resource allocation, sometimes malfunction market, imperfect information, monopoly, property right is not clear, externality, public goods - free rider and tragedy of the Commons - the government involvement in the economy" this logic clue system to arrange the content, the purpose is to let the student through the study of public economics, Understand the market economy is the most effectiv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but the market is not everything, because of the incomplete information, insufficient market competition, unclear property rights, externality, public products, sometimes lead to market failure, market failure or inefficient resource allocation, such as free rider and tragedy of the Commons external negative benefit,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for the government to participate in the economy and manage the economy to correct the market failure. These knowledge have very strong internal logic, the student must have a mor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and grasp in the study, so that later in the actual work can be applied, in order to guide their own practice.

Ability development. Competence cultivati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goal of MPA students and also the most important goal of the course of Public Economics. The purpose of this course is to train the 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MPA) to use basic theories to observe, analyze and solve practical public economic problems, so that students can see the essence through the phenomenon through synthesis, induction, deduction and reason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nomic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ir own as a civil servant in the handling of public affairs in the practical ability, decision-making ability, organizational ability, innovation ability, communication ability and executive ability.

四、教材&参考文献Textbook(s)& Reference(s)

1.唐任伍编著,《公共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

2.高培勇,崔军编著,《公共部门经济学》——MPA系列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版。

3.黄恒学主编,《公共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王宏新主编,《公共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

5.C.V.布朗,P.M.杰克逊,《公共部门经济学》(第4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五、教学资源Course Resource(s)

1. PPT。

2.教案。

3.教育券案例。

4.公私联合公共产品案例。

5.排污权交易案例。

6.课程简介。

7.教学大纲。

1. The PPT.

2. Lesson plans.

3. Education voucher case.

4. Cases of public-private joint public goods.

5. Emission trading cases.

6. Course introduction.

7. Syllabus.

 

审核人:

 

课程代码

S125214

课程名称

公共经济学

课程学时

32

课程学分

2

课程类别

□公共课

□专业核心课

√专业选修课

课程简介

公共经济学的逻辑起点是市场失灵和公共需求的需要。其逻辑发展的思路是这样的,社会是由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组成的,这样就产生了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从而出现私人需求和公共需求,物质世界由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组成,产生私人消费和公共消费,需要私人供给和公共供给、私人投资和公共投资。私人产品和私人需求主要由私人投资,通过市场的方式由市场通过竞争进行供给和消费,而公共产品和公共需求则主要由公共部门投资和供给。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公共需求的范围越来越广泛,需求量越来越大,需要政府参与经济,提供丰富多彩的公共产品;另一方面,私人部门供给公共产品由于信息失灵、市场不完全和外部性等原因,不能提供合意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导致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提供的不足和失灵,需要政府参与经济进行管理,以纠正市场失灵。

课程负责人

于东山

审核人









课程简介

Course Introduction

Course Code

S125214

Course Title

Public Economics

Total Hours

32

Credit(s)

2

Course Type(s)

□Public Course

□SpecializedCore Course

√Specialized Elective Course

Course Introduction

The logic starting point of public sector economics is the demand of market failure and public demand. The logical development is that society is composed of the private sector and the public sector, resulting in the private sphere and the public sphere, resulting in private demand and public demand, the physical world consisting of private and public goods, generating private consumption and public consumption, private supply and public supply, private investment and public investment. Private products and private demand are mainly financed by private investment, through the market through competition for supply and consumption, while public goods and public demand are mainly invested and supplied by the public sector. On the one han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the scope of public demand is more and more extensive, the demand is more and more large, need the government to participate in the economy, and provide rich and colorful public products; On the other hand, the supply of public goods by the private sector, due to information failure, incomplete market and externalities, cannot provide a desirable public goods and public services, resulting in the insufficiency and failure of public goods and public services, and the government participation in the economy management to correct the market failure.

 

timg

Course Syllabus

开课学院 文法学院

School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law

课程名称 政府绩效管理

Course Title Government performance management

课程负责人 段锦

Course Principal DUAN Jin

填写日期 2021年3月1日

Date March 1, 2021

教学大纲

Course Syllabus

课程代码

Course Code


课程名称

Course Title

政府绩效管理

Government performance management

总学时

Total Hours

32

学分

Credit(s)

2

课程类别

Course Type(s)

□公共课 Public Course

□专业核心课Specialized Core Course

□√专业选修课Specialized Elective Course

 

一、教学目的Objectives(中文200字以上/ above 150 words in English)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政府管理发展出了大量的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技术,绩效管理成为其中最受关注的领域之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绩效管理的有关概念、方法及原理;掌握绩效评价指标设计的方法,熟悉绩效考评的设计程序;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掌握解决现实中的有关绩效管理方面问题的方法。通过引导案例、分享案例、讨论案例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有关概念、方法及原理,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掌握解决现实中的有关绩效管理方面问题的方法。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progress of society, government management has developed a large number of new ideas, new methods and new technologies, and performance management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concerned areas. Through the study of this course, students can understand and master the relevant concepts, methods and principles of performance management; master the method of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ex design, familiar with the design process of performance evaluation; be able to use the knowledge to analyze problems, and master the method of solving problems related to performance management in reality. Through guiding cases, sharing cases and discussing cases, students can better understand and master the relevant concepts, methods and principles, analyze problems with the knowledge they have learned, and master the methods to solve problems related to performance management in reality.

二、课程主要内容Course Introduction(中文500字以上/ above 300 words in English)

1政府绩效管理概述(4学时)

1.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掌握绩效与政府绩效,绩效管理与政府绩效管理,政府绩效管理系统,政府绩效管理机构。

2.重点、难点:政府绩效管理系统,政府绩效管理机构。

3.思考题:简述政府绩效管理系统。

2政府绩效管理工具(4学时)

1.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掌握目标管理,关键绩效指标,平衡计分卡,主要绩效管理工具的比较及发展趋势。

2.重点、难点:关键绩效指标,主要绩效管理工具。

3.思考题:对比主要绩效管理工具的异同。

3政府绩效计划(3学时)

1.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掌握政府绩效计划的制定,政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2.重点、难点:政府绩效计划的制定,政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3.思考题:政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步骤。

4政府绩效监控(3学时)

1.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掌握领导风格与政府绩效辅导,政府绩效沟通。

2.重点、难点:领导风格与政府绩效辅导,政府绩效沟通。

3.思考题:政府绩效沟通作用。

5政府绩效评价(3学时)

1.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掌握政府绩效评价主体,政府绩效评价方法。

2.重点、难点:政府绩效评价方法。

3.思考题:对比政府绩效评价方法的优缺点。

6政府绩效反馈(4学时)

1.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掌握政府绩效反馈面谈,政府绩效申诉,政府绩效评价结果应用。

2.重点、难点:政府绩效评价结果应用。

3.思考题:政府绩效反馈面谈的注意事项。

7国外政府绩效管理实践(4学时)

1.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掌握美国、英国、韩国、新加坡政府绩效管理。

2.重点、难点:美国、英国、韩国、新加坡政府绩效管理。

3.思考题:美国、英国、韩国、新加坡政府绩效管理的特点。

8我国政府绩效管理(4学时)

1.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掌握我国政府绩效管理的发展历程,以行政效率为核心的政府绩效管理,以服务质量为核心的政府绩效管理,第三方评价,我国政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探索,我国公务员绩效评价办法。

2.重点、难点:我国政府绩效管理的发展历程,我国政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探索,我国公务员绩效评价办法。

3.思考题:我国政府绩效管理的发展历程。

9平衡计分卡中国政府实践(3学时)

1.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掌握市委、市政府平衡计分卡,职能局平衡计分卡,区域管理机构平衡计分卡,乡镇平衡计分卡。

2.重点、难点:市委、市政府平衡计分卡,职能局平衡计分卡,区域管理机构平衡计分卡,乡镇平衡计分卡。

3.思考题:市政府平衡计分卡的设计。

Chapter 1 overview of government performance management (4 class hours)

1. Teaching content and basic requirements: master performance and government performance, performance management and government performance management, government performance management system, government performance management organization.

2. Key and difficult points: government performance management system, government performance management organization.

3. Thinking question: brief introduction of government performance management system.

Chapter 2 government performance management tools (4 class hours)

1. Teaching content and basic requirements: master the comparis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management by objectives,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 balanced scorecard, main performance management tools.

2. Key and difficult points: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 main performance management tools.

3. Thinking question: compar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 main performance management tools.

Chapter 3 government performance plan (3 class hours)

1. Teaching content and basic requirements: master the formulation of government performance plan and government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2. Key and difficult points: the formulation of government performance plan, government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3. Thinking question: the establishment steps of government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Chapter 4 government performance monitoring (3 class hours)

1. Teaching content and basic requirements: master leadership style and government performance guidance, government performance communication.

2. Key and difficult points: leadership style and government performance guidance, government performance communication.

3. Thinking question: the role of government performance communication.

Chapter 5 Government Performance Evaluation (3 class hours)

1. Teaching content and basic requirements: master the main body and methods of government performance evaluation.

2. Key and difficult points: government performance evaluation method.

3. Thinking question: compar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government performance evaluation methods.

Chapter 6 government performance feedback (4 class hours)

1. Teaching content and basic requirements: Master government performance feedback, interview, government performance appeal, application of government performance evaluation results.

2. Key and difficult points: application of government performance evaluation results.

3. Thinking question: the matters needing attention in the interview of government performance feedback.

Chapter 7 foreign government performance management practice (4 class hours)

1. Teaching content and basic requirements: master the government performance managem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the United Kingdom, South Korea and Singapore.

2. Key and difficult points: government performance manage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United Kingdom, South Korea and Singapore.

3. Thinking question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overnment performance manage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United Kingdom, South Korea and Singapore.

Chapter 8 Chinese government performance management (4 class hours)

1. Teaching content and basic requirements: master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China's government performance management, government performance management with administrative efficiency as the core, government performance management with service quality as the core, third-party evaluation, exploration of China's government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methods of China's civil servants.

2. Key points and difficultie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government performance management in China, the exploration of government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in China, and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methods of civil servants in China.

3. Thinking question: the development of government performance management in China.

Chapter 9 balanced scorecard Chinese government practice (3 class hours)

1. Teaching content and basic requirements: master the Balanced Scorecard of municipal Party committee and municipal government, the Balanced Scorecard of functional Bureau, the Balanced Scorecard of regional management organization, and the Balanced Scorecard of township.

2. Key and difficult points: Balanced Scorecard of municipal Party committee and municipal government, balanced scorecard of functional Bureau, balanced scorecard of regional management organization, balanced scorecard of township.

3. Thinking question: the design of Balanced Scorecard of municipal government.

三、基本要求Requirements(中文200字以上/ above 150 words in English)

1政府绩效管理概述(4学时):掌握绩效与政府绩效,绩效管理与政府绩效管理,政府绩效管理系统,政府绩效管理机构。

2政府绩效管理工具(4学时):掌握目标管理,关键绩效指标,平衡计分卡,主要绩效管理工具的比较及发展趋势。

3政府绩效计划(3学时):掌握政府绩效计划的制定,政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4政府绩效监控(3学时):掌握领导风格与政府绩效辅导,政府绩效沟通。

5政府绩效评价(3学时):掌握政府绩效评价主体,政府绩效评价方法。

6政府绩效反馈(4学时):掌握政府绩效反馈面谈,政府绩效申诉,政府绩效评价结果应用。

7国外政府绩效管理实践(4学时):掌握美国、英国、韩国、新加坡政府绩效管理。

8我国政府绩效管理(4学时):掌握我国政府绩效管理的发展历程,以行政效率为核心的政府绩效管理,以服务质量为核心的政府绩效管理,第三方评价,我国政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探索,我国公务员绩效评价办法。

9平衡计分卡中国政府实践(3学时):掌握市委、市政府平衡计分卡,职能局平衡计分卡,区域管理机构平衡计分卡,乡镇平衡计分卡。

Chapter 1 Overview of Government Performance Management (4 class hours): master performance and government performance, performance management and government performance management, government performance management system, government performance management agency.

Chapter 2 Government performance management tools (4 class hours): master target management,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 balanced scorecards, comparison and development trends of major performance management tools.

Chapter 3 Government Performance Plan (3 class hours): Master the formulation of government performance plans and the government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Chapter 4 Government Performance Monitoring (3 class hours): master leadership style and government performance coaching, and government performance communication.

Chapter 5 Government Performance Evaluation (3 class hours): Master the main body of government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nd government performance evaluation methods.

Chapter 6 Government Performance Feedback (4 class hours): master government performance feedback interviews, government performance appeals, and application of government performance evaluation results.

Chapter 7 Performance Management Practice of Foreign Governments (4 class hours): Master the performance management of governm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Britain, South Korea, and Singapore.

Chapter 8 Chinese Government Performance Management (4 class hours): Master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Chinese government performance management, government performance management centered on administrative efficiency, government performance management centered on service quality, third-party evaluation, my country government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icators System exploration,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method of my country's civil servants.

Chapter 9 The Practice of Balanced Scorecard in Chinese Government (3 credit hours): master the balanced scorecard of the municipal party committee and the municipal government, the balanced scorecard of functional bureaus, the balanced scorecard of regional management agencies, and the balanced scorecard of townships.

四、教材&参考文献Textbook(s)& Reference(s)

1.方振邦等.政府绩效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五、教学资源Course Resource(s)

石金涛.绩效管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审核人: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政府绩效管理

课程学时

32

课程学分

2

课程类别

□公共课

□专业核心课

□√专业选修课

课程简介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政府管理发展出了大量的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技术,绩效管理成为其中最受关注的领域之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绩效管理的有关概念、方法及原理;掌握绩效评价指标设计的方法,熟悉绩效考评的设计程序;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掌握解决现实中的有关绩效管理方面问题的方法。具体内容包括绩效管理工具、绩效计划、绩效监控、绩效评价、绩效反馈各环节的原理、方法、步骤、注意事项等。通过引导案例、分享案例、讨论案例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有关概念、方法及原理,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掌握解决现实中的有关绩效管理方面问题的方法。

课程负责人

段锦

审核人









课 程 简 介

Course Introduction

Course Code


Course Title

Government performance management

Total Hours

32

Credit(s)

2

Course Type(s)

□Public Course

□Specialized Core Course

□√Specialized Elective Course

Course Introduc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progress of society, government management has developed a large number of new ideas, new methods and new technologies, and performance management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concerned areas. Through the study of this course, students can understand and master the relevant concepts, methods and principles of performance management; Master the design method of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ex, and be familiar with the design procedure of performance evaluation; Be able to use the knowledge to analyze problems and master the methods to solve problems related to performance management in reality. The specific contents include the principles, methods, steps and precautions of performance management tools, performance plans, performance monitoring,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nd performance feedback. Through guiding cases, sharing cases and discussing cases, students can better understand and master the relevant concepts, methods and principles, analyze problems with the knowledge they have learned, and master the methods to solve problems related to performance management in reality.

timg

Course Syllabus

开课学院 文法学院

School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Law

课程名称 公共管理热点与前沿

Course Title Hotspots and Frontiers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课程负责人 于东山

Course Principal Yu dongshan

填写日期 2021年3月1日

Date March 1, 2021

教学大纲

Course Syllabus

课程代码

Course Code

S125213

课程名称

Course Title

公共管理热点与前沿

总学时

Total Hours

32

学分

Credit(s)

2

课程类别

Course Type(s)

□公共课 Public Course

□专业核心课Specialized Core Course

√专业选修课Specialized Elective Course

 

一、教学目的Objectives(中文200字以上/ above 150 words in English)

公共管理热点与前沿的教学目的主要在于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全面掌握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历史,特别是当今世界影响最大的几种学说,借鉴其中有益成果,训练良好的逻辑思维和思考能力,推动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研究人类社会的公共管理现象,为将来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Public administration hotspot and frontier of the teaching purpose is through the learning of this course, can make students fully grasp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public management discipline, especially in today's world the biggest impact of the theories, draw lessons from the beneficial results, training good logical thinking and thinking ability, promot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and further research the public management phenomenon of human society, To lay the foundation for future career development.

二、课程主要内容Course Introduction(中文500字以上/ above 300 words in English)

创立阶段的公共管理。树立科学的公共管理理念,理解公共管理学说的演变发展过程,重点把握公共管理学科范式。使学生明确政治与行政二分法理论及价值,掌握威尔逊的行政学说;古德诺的行政学说的具体内容。

正统时期的公共管理。明白法约尔管理职能、管理原则的现代价值。理解梅奥的社会人理论,掌握麦格雷戈的Y理论的管理应用。

总结和探索时期的公共管理。掌握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知识,掌握布坎南救治政府失败的建议。掌握新公共行政理论的基本知识,掌握弗雷德里克森新公共行政思想。

挑战与创新时期的公共管理。了解新公共管理理论,掌握奥斯本的企业家政府学说。了解新公共服务理论,掌握登哈特的新公共服务思想。了解公共治理理论。掌握公共治理理论对当代中国公共管理的价值和意义。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the founding stage. Establish scientific public management concept, understand the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of public management theory, and focus on grasping the discipline paradigm of public management. Make students clear the dichotomy theory and value of politics and administration, master Wilson's administration theory; the concrete content of Goodnow's administration theory.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orthodox times. Understand the modern value of Fayol's management functions and principles. To understand Mayo's social human theory and master the management application of McGregor's theory Y.

Summarize and explore the period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Grasp the basic knowledge of public choice theory and Buchanan's suggestion to cure the failure of government. Grasp the basic knowledge of the new public administration theory, master the Fredrickson's new public administration thought.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the period of challenge and innovation. Understand the theory of new public management, Master Osborne's theory of entrepreneur government. Understand the new public service theory, master the new public service thought of Denhardt. Understand the theory of public governance. To master th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public governance theory to contemporary Chinese Public administration.

三、基本要求Requirements(中文200字以上/ above 150 words in English)

1.树立科学的公共管理理念,理解公共管理学说的演变发展过程,重点把握公共管理学科范式。

2.掌握威尔逊的行政学说;古德诺的行政学说。

3.掌握法约尔关于管理职能的论述,掌握法约尔管理的十四条原则。

4.明确梅奥的社会人理论,掌握麦格雷戈的X、Y理论。

5.了解公共选择理论,掌握布坎南的政府失败论。

6.了解新公共行政理论,掌握弗雷德里克森的行政思想。

7.了解新公共管理理论,掌握奥斯本的企业家政府学说。

8.了解新公共服务理论,掌握登哈特的新公共服务思想。

9.了解公共治理理论。掌握公共治理理论对当代中国公共管理的价值和意义。

1. Establish a scientific concept of public management, understand the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of public management theory, and focus on grasping the discipline paradigm of public management.

2. Master Wilson's administrative theory; Goodnow's theory of administration.

3. Master Fayol's exposition on management functions and his 14 principles of management.

4. Clarify Mayo's social human theory and master McGregor's X and Y theories.

5. Understand the theory of public choice and master Buchanan's theory of government failure.

6. Understand the new public administration theory and master the administrative thoughts of Frederickson.

7. Understand the theory of new public management and master Osborne's theory of entrepreneur government.

8. Understand the new public service theory and master Denhardt's new public service thought.

9. Understand public governance theory. To master th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public governance theory to contemporary Chinese public management.

四、教材&参考文献Textbook(s)& Reference(s)

1.竺乾威:《公共行政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

2.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武汉大学出版社。

3.谭功荣:《西方行政学理论与流派》北京大学出版社。

 

五、教学资源Course Resource(s)

1. PPT。

2.教案。

3.中国国家治理理论的缘起。

4.新公共管理与新公共服务的比较。

5.放管服改革的理论基础。

1. The PPT.

2. Lesson plans.

3. The origin of China's state governance theory.

4. Comparison between New Public Management and New Public Service.

5.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reform of delegating power, delegating power, and providing services.

审核人:

课程代码

S125213

课程名称

公共管理热点与前沿

课程学时

32

课程学分

2

课程类别

□公共课

□专业核心课

√专业选修课

课程简介

一、课程目的

公共管理前沿的教学目的主要在于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全面掌握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历史,特别是当今世界影响最大的几种学说,借鉴其中有益成果,训练良好的逻辑思维和思考能力,推动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研究人类社会的公共管理现象,为将来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二、内容简介

1.创立阶段的公共管理;2.正统时期的公共管理;3.总结和探索时期的公共管理;4.挑战与创新时期的公共管理 。

三、教学重点

公共选择理论;新公共行政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公共治理理论。

四、教学难点

公共选择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公共治理理论。

课程负责人

于东山

审核人









课程简介

Course Introduction

Course Code

S125213

Course Title

Hot Spots and Frontiers of public management

Total Hours

32

Credit(s)

2

Course Type(s)

□Public Course

□SpecializedCore Course

√Specialized Elective Course

Course Introduction

purpose of the course: The teaching aim of the forefront of public management is mainly to enable students to fully grasp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the discipline of public management through the study of this course, especially the most influential theories in the world today, draw lessons from the beneficial results, train good logical thinking and thinking ability, promote students to further understand and study the phenomenon of public management of human society, laying the foundation for the future career development. Ii. introduction to content: 1. public management at the start-up stage; 2. public administration during the orthodox period; 3. summarize and explore the period of public management; 4. challenges and public management in the innovation era Three, teaching focus: Public choice theory; New public administration theory; New public management theory; New public service theory; Public governance theory Iv. teaching difficulties: Public choice theory; New public management theory; New public service theory; Public governance theory

timg

Course Syllabus

开课学院 文法学院

School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Law

课程名称 地方政府治理

Course Title Local Government Governance

课程负责人 安苗

Course Principal An Miao

填写日期 2021.03.01

Date 2021.03.01

教学大纲

Course Syllabus

课程代码

Course Code


课程名称

Course Title

地方政府治理

Local Government Governance

总学时

Total Hours

32

学分

Credit(s)

2

课程类别

Course Type(s)

□公共课 Public Course

□专业核心课Specialized Core Course

□√专业选修课Specialized Elective Course

 

一、教学目的Objectives(中文200字以上/ above 150 words in English)

《地方政府治理》课程主要介绍地方政府治理的基本原理、理论、范畴和环境、机制以及行为,重点介绍当代中国地方政府运行机制和政治过程、地方政府及其治理的特点以及地方政府未来治理的新模式,从而对中国地方政府组织形式、职能和结构以及地方治理的方式、方法有较系统、完整的理解和把握,掌握地方政府治理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方法,进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对于地方公共事务管理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地方政府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地方政府管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This course of Local Government Governance mainly introduces the basic principle, theory, category, environment, mechanism and behavior of local government governance. It focuses on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and political process of local government in contemporary China,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cal government and its governance, and the new mode of local government governance in the future, so a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organization form, mechanism and behavior of local government in China We should have a systematic and complete understanding and grasp of the functions and structures, as well as the ways and methods of local governance, and master the main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local government governance, so as to cultivate and improve students' theoretical level and policy level of local public affairs management, and improve students' ability to analyze and solve local government problems, To enable students to think independently and solve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practice of local government management.

二、课程主要内容Course Introduction(中文500字以上/ above 300 words in English)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总体上分为五个部分:第一,地方政府组织结构与基本职能。主要介绍地方政府的体制结构、层级结构、功能结构、权力结构、地方政府的职能界定、职能划分与职能转变。第二,地方政府的管理范围与方式。主要介绍地方政府内部管理、地方政府公共管理、地方政府管理的具体方式等。第三,地方政府治道变革。主要介绍地方横幅治理的理念更新、地方政府治理的省会生态环境等。第四,地方政府的法制架构与财政体制。主要介绍地方立法体系、地方司法体系、地方行政执法体系、地方财政预算、地方政府的收入与支出、地方财政的转移支付等。第五,地方治理的路径选择和制度创新。主要介绍地方多中心治理的理念、地方社会资本的培育、地方公共不知网络体系的构建、地方治理的制度创新经验以及目标模式等。具体的章节结构如下:

第一章地方政府的基本范畴与历史沿革

教学内容:地方政府的基本内涵、基本特征,国内外地方政府的历史演变

第二章地方政府的组织结构

教学内容:地方政府的体制结构,地方政府层级结构内容,地方政府的权力结构

第三章地方政府的基本职能

教学内容:地方政府职能的基本内涵,地方政府的职能范围和各种职能

第四章地方政府的主要关系

教学内容:地方政府关系的概念,地方政府纵向和横向关系的主要内容

第五章地方政府的管理范围与方式

教学内容:地方政府管理的概念,地方政府管理活动的范围、主要内容

第六章地方政府的治道变革

教学内容:治理与善治的含义,全球化与地方治理运动,地方治理的理念与环境

第七章地方政府的法制架构

教学内容:地方立法的含义与特征,地方立法体系、司法体系以及行政执法体系

第八章地方政府的财政体制

教学内容:地方财政的概念及类型,地方财政预算管理,地方财政转移支付

第九章地方治理的路径选择

教学内容:多中心治理,社会资本在地方治理中的作用,地方公共组织网络体系

第十章地方治理的制度创新

教学内容:地方治理制度创新相关概念、目标,地方治理制度创新的经验与问题

The main content of this course is generally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First,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nd basic functions of local government. It mainly introduces the system structure, hierarchy structure, function structure, power structure, function definition, function division and function transformation of local government. Second, the scope and mode of local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It mainly introduces the local government internal management, local government public management, local government management and other specific ways. Third, the governance of local governments has been reformed.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concept renewal of local banner governance and the provincial capit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governed by local government. Fourth, the legal framework and financial system of local government. It mainly introduces the local legislative system, the local judicial system, the local administrative law enforcement system, the local financial budget, the local government income and expenditure, the local financial transfer payment, etc. Fifth, the path selection and system innovation of local governance.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local multi-center governance, the cultivation of local social capital, the construction of local public unknown network system, the experience of local governance system innovation and the target model. The specific chapter structure is as follows: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basic category and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local government

Teaching content: the basic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local government, and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local government at home and abroad

Chapter II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of Local Government

Teaching content: institutional structure of local government, hierarchical structure of local government, power structure of local government

Chapter Three: Basic Functions of Local Government

Teaching content: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local government functions, the functional scope and various functions of local government

Chapter IV Main Relations of Local Governments

Teaching content: the concept of local government relations,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relations of local government

Chapter V Scope and Methods of Administration of Local Governments

Teaching content: the concept of local government management, the scope of local government management activities, the main content

Chapter six the governance reform of local government

Teaching content: the meaning of governance and good governance, globalization and local governance movement, the concept and environment of local governance

Chapter VII Legal Structure of Local Government

Teaching content: the meaning and characteristics of local legislation, local legislative system, judicial system and administrative law enforcement system

Chapter VIII Financial System of Local Governments

Teaching content: the concept and types of local finance, local finance budget management, local finance transfer payment

Chapter nine the path selection of local governance

Teaching content: polycentric governance, the role of social capital in local governance, the network system of local public organizations

The tenth chapter is the system innovation of local governance

Teaching content: concepts and objectives related to local governance system innovation, experience and problems of local governance system innovation

三、基本要求Requirements(中文200字以上/ above 150 words in English)

《地方政府治理》课程是公共管理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注重学科知识的专业性和基础性。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地方政府治理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使学生能够认识和了解地方政府及其治理行动的特点,具备从事地方各级政府工作或其他相关部门工作的能力,掌握地方政府治理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方法,建立分析解决地方政府问题的能力,提高服务于地方公共事务管理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地方政府未来治理的新模式。

This course of Local Government Governance is a basic course for public management major, which focuses on the specialty and foundation of subject knowledge. Through the study, students can master the basic theories and principles of local government governance,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cal government and its governance actions, have the ability to engage in the work of local governments at all levels or other relevant departments, master the main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local government governance, and establish the ability to analyze and solve local government problems, Improve the theoretical level and policy level of serving the local public affairs management, and on this basis, actively explore a new mode of local government governance suitable for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in the future.

四、教材&参考文献Textbook(s)& Reference(s)

1.《地方政府治理新论》,李明强、贺艳芳,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12

2.《地方政府治理》,刘波、李娜等,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07

3.《地方政府治理》,陈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09

五、教学资源Course Resource(s)

1.《中国地方政府治理评论》期刊

2.《转型中的地方政府》,周黎安,格致出版社,2017.07

3.《治理转型视野下我国地方政府效能评价研究》,郭燕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03

审核人: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地方政府治理

课程学时

32

课程学分

2

课程类别

□公共课

□专业核心课

□√专业选修课

课程简介

《地方政府治理》课程主要介绍地方政府治理的基本原理、理论、范畴和环境、机制以及行为,重点介绍当代中国地方政府运行机制和政治过程、地方政府及其治理的特点以及地方政府未来治理的新模式,从而对中国地方政府组织形式、职能和结构以及地方治理的方式、方法有较系统、完整的理解和把握,掌握地方政府治理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方法,进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对于地方公共事务管理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地方政府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地方政府管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总体上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地方政府组织结构与基本职能;地方政府的管理范围与方式;地方政府治道变革;地方政府的法制架构与财政体制;地方治理的路径选择和制度创新等。

课程负责人

安苗

审核人









课 程 简 介

Course Introduction

Course Code


Course Title

Local Government Governance

Total Hours

32

Credit(s)

2

Course Type(s)

□Public Course

□Specialized Core Course

□√Specialized Elective Course

Course Introduction

The course of Local Government Governance mainly introduces the basic principle, theory, category, environment, mechanism and behavior of local government governance. It focuses on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and political process of local government in contemporary China,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cal government and its governance, and the new mode of local government governance in the future, so a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organization form, mechanism and behavior of local government in China We should have a systematic and complete understanding and grasp of the functions and structures, as well as the ways and methods of local governance, and master the main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local government governance, so as to cultivate and improve students' theoretical level and policy level of local public affairs management, and improve students' ability to analyze and solve local government problems, To enable students to think independently and solve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practice of local government management.

The main content of this course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nd basic functions of local government; The scope and mode of local government management; Local government governance reform; The legal system and financial system of local government; The path choice and system innovation of local governance.

 

timg

Course Syllabus

开课学院 文法学院

School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Law

课程名称 社会政策理论与实践

Course Title Social policy theory and practice

课程负责人 温蕾

Course Principal Wenlei

填写日期 2021年3月1日

Date March 1,2021

教学大纲

Course Syllabus

课程代码

Course Code

S125215

课程名称

Course Title

社会政策理论与实践

总学时

Total Hours

32

学分

Credit(s)

2

课程类别

Course Type(s)

□公共课 Public Course

□专业核心课Specialized Core Course

□专业选修课Specialized Elective Course

 

一、教学目的Objectives(中文200字以上/ above 150 words in English)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向学生介绍当代各国社会政策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当代社会政策的基本概念,了解各国社会政策的发展历史,了解我国和当代各国社会政策的结构、过程、环境和运行机制,以及我国社会政策各个领域的基本情况。通过理论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增强学生个人适应社会的能力,通过进一-步增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具体问题的研判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以期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Through the study of this course, students will be introduced to the basic theories and basic knowledge of social policies in contemporary countries. To help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basic concepts of contemporary social policies,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social policie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understand the structure, process, environment and operational mechanism of social policies in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as well as the basic situation in various fields of social policies in China. Through theoretical study, cultivate students' social practice ability, enhance the ability of students to adapt to the society, through a step to enhance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improve the specific problem of the ability to judge, analysis, problem-solving ability, so as to improve students' theoretical level and practical ability.

二、课程主要内容Course Introduction(中文500字以上/ above 300 words in English)

绪论社会政策研究的发展与现状

第一部分什么是社会政策

第一章个人福利与社会政策

第一节人的需要与基本需要

第二节个人福利、需要满足与社会福利

思考题:什么是个人福利,个人福利都包换哪些方面?

第二章什么是社会政策

第一节制度与规则

第二节政策与制度

第三节社会政策与福利制度

思考题:社会政策与福利制度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第三章社会政策与公共政策

第一节什么是公共政策

第二节公共政策研究

第三节社会政策与公共政策的关系

思考题:社会政策与公共政策的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第二部分社会政策的形成、发展、调整

第四章以应对绝对贫困为目标的社会政策

第一节绝对贫困的发生背景与新的应对方式出现的前提

第二节为应对绝对贫困进行的各种探索

思考题:绝对贫困的标准如何认定?如何解决绝对贫困?

第五章以应对工业化社会中的生活风险为目标的社会政策

第一节工业化社会的风险

第二节德国社会保险政策的形成

第三节工业化社会的风险必须有应对之方

思考题:工业化社会的风险有哪些?成因?如何解决?

第六章国家对公民福利责任的正视

第一节英国政府的国民保险政策的形成过程

第二节.美国的社会政策的发展

思考题:英国和美国的社会政策特点?对我国有何借鉴?

第七章福利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节福利国家概念的提出及其含义

第二节英国的福利国家建设

第三节美国的反贫困运动

第四节原联邦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与福利国家

第五节瑞典的社会福利国家

思考题:福利国家的特点有哪些?

第八章福利国家危机

第一节经济危机与福利国家危机

第二节意识形态的“终结”之“终结”

第三节西方各国对福利危机的反应

思考题:如何解决福利国家危机?

第九章全球化时代的社会政策改革与探索

第一节全球化

第二节对社会政策问题的重新思考

第三节一些国家的社会政策改革

思考题:全球化时代的社会政策改革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第三部分社会政策分析

第十章公民身份与社会政策

第一节公民身份的形成和公民身份概念的产生

第二节马歇尔对公民身份与社会政策关系的分析

第三节近年来学术界对公民身份问题的新的探讨

思考题:如何理解马歇尔对公民身份与社会政策关系?

第十一章分析社会政策的理论视角与主要概念

第一节影响社会政策的理论视角

第二节普遍主义与选择主义

第三节平等与公平

第四节社会排斥与社会融合

思考题:如何解决社会排斥?如何促进社会融合?

第十二章社会政策比较研究

第一节爱斯平一安德森的福利国家体制比较研究

第二节其他人提出的福利国家分类模式

第三节对不同类别的国家的社会政策特点的描述性分析

思考题:福利国家分类模式的特点分析?

Introduction to the development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social policy research

Part I What is Social Policy

Chapter I Individual Welfare and Social Policy

Section I Human Needs and Basic Needs

Section 2 Individual Welfare, Needs Satisfaction and Social Welfare

Thinks question: what is individual welfare, individual welfare all contain change what aspect?

Chapter 2 What is Social Policy

Section I System and Rules

Section II Policies and Institutions

Section 3 Social Policy and Welfare System

Question: 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policy and welfare system?

Chapter Three: Social Policy and Public Policy

Section 1: What is Public Policy

Section II Public Policy Research

The third section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policy and public policy

Question: 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and connections between social policy and public policy?

The second part is the formation, development and adjustment of social policy

Chapter four: social policies aimed at dealing with absolute poverty

The first section is the background of absolute poverty and the premise of the emergence of new coping methods

Section II: Various explorations to deal with absolute poverty

Thinking question: how does the standard of absolute poverty affirm? How to deal with absolute poverty?

The fifth chapter is the social policy aimed at coping with the life risks in the industrialized society

Section I Risks in Industrial Societies

The second section is the formation of German social insurance policy

3. Risks in Industrial Societies Must Have Solutions

Question for Thought: What are the risks of industrial society? Cause? How to solve it?

Chapter six the state to the citizen welfare responsibility squarely

The first section is 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the British government's national insurance policy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policy in the United States

Question to consider: What 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 policies in Britain and the United States? What is the reference to our country?

Chapter VII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welfare state

The first section proposes the concept of welfare state and its meaning

Section tw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ritish welfare state

Section 3 The Anti-Poverty Move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Section IV Social Market Economy and Welfare State of the Former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Section 5 The Social Welfare State of Sweden

Question: What 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elfare state?

Chapter 8 Welfare State Crisis

Section 1 Economic crisis and welfare state crisis

Section 2 The End of the End of Ideology

Section three: the response of western countries to the welfare crisis

Question to consider: How to solve the welfare state crisis?

Chapter nine: the reform and exploration of social policy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Section 1 Globalization

The second section is a rethinking of social policy issues

Section III Social Policy Reform in Some Countries

Question: What is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social policy reform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The third part is the analysis of social policy

Chapter 10 Citizenship and Social Policy

Section 1 The Formation of Citizenship and the Production of the Concept of Citizenship

The second section is Marshall's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itizenship and social policy

The third section is the new discussion on the issue of citizenship in academic circles in recent years

Question: How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shall's citizenship and social policy?

Chapter 11 analyzes th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and main concepts of social policy

The first section is th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of influencing social policy

Section two: universalism and selectivism

Section 3 Equality and Fairness

Section 4 Social Exclusion and Social Integration

Question to consider: How to solve social exclusion? How to promote social integration?

Chapter 12 Comparative Study of Social Policy

The first section i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Espin-Anderson's welfare state system

The second section is the welfare state classification model proposed by others

The third section gives a descriptive analysis of the social policy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categories of countries

Thought question: the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of welfare state classification model?

三、基本要求Requirements(中文200字以上/ above 150 words in English)

1.在本课程的课堂教学和实践中,注重基本知识点和基础理论的教学,在理

解的基础上,使学生了解社会政策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史,熟悉国内外社会政策

理论与实践的前沿理论热点,构建基本的知识框架。

2.准确把握本课程的时代性和应用性特点,诱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

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意识。

3.通过课堂讲解、谈论和学生课下的阅读和思考,使学生把理论与实践进一

步结合,具有初步的自我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大量相关书籍和理论文献,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并对

社会现状及理论现状有一定的自我想法。

1.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and practice of this course, student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teaching of basic knowledge points and basic theories. On the basis of understanding, students can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social policy theory and practice, be familiar with the frontier theoretical hot spots of social policy theory and practice at home and abroad, and build a basic knowledge framework.

2. Accurate grasp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and application of this course, arouse students' learning enthusiasm, stimulate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improve students' ability and awareness of independent learning.

3. Through classroom explanation, discussion and reading and thinking after class, students can further combine theory with practice and have preliminary self-thinking and problem-solving ability

4. Students are required to form the ability of independent thinking by reading a large number of relevant books and theoretical literature, and have certain self-ideas about the social status and theoretical status quo.

四、教材&参考文献Textbook(s)& Reference(s)

1.《社会政策理论与分析方法》,熊跃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2009

2.《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李春根,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3.《社会政策概论》关信平,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五、教学资源Course Resource(s)

1.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社会基础研究。尹广文。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

2.Features of the electro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0-3 composites of the Pb(Zr,TIi)O 3 -basedferroelectric ceramics-polymer type,Technical Physics Letters,s. V. Glushanin; V. Yu.Topolov,2005

3,公共治理理论与实践,麻宝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4.变迁中的社会政策。理论、实证与比较反思,岳经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5、社会政策概论,程胜利,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

审核人:

 

课程代码

S125215

课程名称

社会政策理论与实践

课程学时

32

课程学分

2

课程类别

□公共课

□专业核心课

□专业选修课

课程简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向学生介绍当代各国社会政策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当代社会政策的基本概念,了解各国社会政策的发展历史,了解我国和当代各国社会政策的结构、过程、环境和运行机制,以及我国社会政策各个领域的基本情况。通过理论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增强学生个人适应社会的能力,通过进一-步增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具体问题的研判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以期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课程负责人

温蕾

审核人









课 程 简 介

Course Introduction

Course Code

S125215

Course Title

Professional practice

Total Hours

16

Credit(s)

1

Course Type(s)

□Public Course

□Specialized Core Course

□Specialized Elective Course

Course Introduction

Through the study of this course, we will introduce the basic theories and basic knowledge of social policy in contemporary countries. Help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basic concept of contemporary social policy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policy, to understand our country and all contemporary social policy structure and operational mechanism, process, environment, and the basic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s social policy fields. Through the theory of learning,cultivate the students' social practice ability, strengthen students' individual ability to adapt to society, through further enhance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with practice,to improve concrete problem ability, analytical ability, problem-solving ability, etc.,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theoretical level and practical ability.

 

timg

Course Syllabus

开课学院 文法学院

School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Law

课程名称 公共政策评估

Course Title Public Policy Evaluation

课程负责人 刘振霞

Course Principal Liu zhenxia

填写日期 2021年3月1日

Date March 1, 2021

教学大纲

Course Syllabus

课程代码

Course Code


课程名称

Course Title

公共政策分析

总学时

Total Hours

32

学分

Credit(s)

2

课程类别

Course Type(s)

□公共课 Public Course

□专业核心课Specialized Core Course

√专业选修课Specialized Elective Course

 

一、教学目的Objectives(中文200字以上/ above 150 words in English)

本课程全面、系统地介绍当代公共政策分析领域主要概念、基本范畴、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比较客观、公正地评析国内外代表性人物及其标志性成果,以及具有典型意义的公共政策事件和现象,反映当代公共政策分析领域的重要研究动态和新的发展趋势剖析政府决策的基本过程。通过对相关案例的研讨,提高研修者应用所学理论知识正确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好地适应我国政府管理和非政府公共组织管理的需要。从记忆、理解和应用三个层次来检验学生对该学科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This course comprehensively and systematically introduces the main concepts, basic categories, basic principles and analytical methods in the field of contemporary public policy analysis, compares objectively and impartially the representative figure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their landmark achievements, as well as the typical public policy events and phenomena, Reflect the important research trends and new trends in the field of contemporary public policy analysis and analyze the basic process of government decision-making. Through the discussion of related cases, it improves the ability of trainees to apply the theoretical knowledge to correctly analyze and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and can better meet the needs of government management and non-government public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in our country. From the memory, understanding and application of three levels to test students’ knowledge of the depth and breadth of the discipline, evaluation of student learning.

二、课程主要内容Course Introduction(中文500字以上/ above 300 words in English)

本课程共十一章:

第一章现代公共政策发展

第一节现代公共政策界说

第二节现代公共政策的特征

第三节公共政策的学科意义

第二章现代公共政策的主要研究范畴

第一节公共政策的类别

第二节公共政策的逻辑过程

第三节公共政策的主要研究范畴

第三章现代公共政策与环境

第一节公共政策的主体

第二节公共政策的环境

第三节公共政策与公众利益

第四章现代公共政策研究中的若干基本范畴

第一节价值标准

第二节理性分析

第五章现代公共政策质量与现代政府公共行政能力

第一节现代政府公共行政能力问题的缘起

第二节现代政府宏观公共行政能力的内涵

第三节现代政府宏观公共行政能力的构成

第六章现代公共政策问题的形成

第一节公共政策问题的认定

第二节公共政策问题的议程

第三节公共政策决定

第七章政策规划

第一节政策规划理论

第八章现代公共政策执行

第一节政策执行问题的由来

第二节政策执行模型

第三节影响政策执行的主要因素

第九章政策评估

第一节现代政策评估及其理论发展

第二节政策评估的标准与问题

第十章现代公共政策分析的理论模型

第一节渐进主义决策模型

第二节综合决策模型

第三节团体决策模型

第四节精英决策模型

第五节政治系统决策模式

第十一章现代公共政策的定量分析方法

第一节预测分析

第二节经济效益分析

第三节回归分析

第四节投入产出分析

三、基本要求Requirements(中文200字以上/ above 150 words in English)

本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公共政策的基本理论、基本范畴、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认识在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公共政策的重要地位、公共政策与环境的关系、了解公共政策的规划、制定和执行的过程等,开阔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使学生能够较好地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公共政策实践的需要,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研究实际生活中有关的问题,并从记忆、理解和应用三个层次来检验学生对该学科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

This courseThrough the teaching of this course, students should master the basic theory, basic categories, basic knowledge and basic methods of public policy in a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way, recognize the important position of public policy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et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ublic policy and environment, understand Public policy planning, formu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cess, broaden the train of thought to analyze problems, train and improve students' ability to 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 so that students can better adapt to the needs of the government's public policy practice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market economy, Better serve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In teaching, students are required to use the knowledge they have learned, to analyze and study the problems in real life, and to examine the depth and breadth of students' knowledge of the subject from the three levels of memory, comprehension and application.

四、教材&参考文献Textbook(s)& Reference(s)

1.公共政策分析.张国庆.复旦大学出版社

2.政策原理与政策分析.王骚.天津大学出版社

五、教学资源Course Resource(s)

1.公共政策学.宁骚.高等教育出版社

2.公共政策分析.张国庆.复旦大学出版社

3.公共政策分析.陈振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审核人: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公共政策分析

课程学时

32

课程学分

2

课程类别

□公共课

□专业核心课

R专业选修课

课程简介

本课程全面、系统地介绍当代公共政策分析领域主要概念、基本范畴、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比较客观、公正地评析国内外代表性人物及其标志性成果,以及具有典型意义的公共政策事件和现象,反映当代公共政策分析领域的重要研究动态和新的发展趋势剖析政府决策的基本过程。本课程共十一章,32个学时。通过对相关案例的研讨,提高研修者应用所学理论知识正确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好地适应我国政府管理和非政府公共组织管理的需要。从记忆、理解和应用三个层次来检验学生对该学科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公共政策的基本理论、基本范畴、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认识在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公共政策的重要地位、公共政策与环境的关系、了解公共政策的规划、制定和执行的过程等,开阔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使学生能够较好地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公共政策实践的需要,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研究实际生活中有关的问题,并从记忆、理解和应用三个层次来检验学生对该学科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

课程负责人

刘振霞

审核人









课 程 简 介

Course Introduction

Course Code


Course Title

Public Policy Analyze

Total Hours

32

Credit(s)

2

Course Type(s)

□Public Course

□Specialized Core Course

RSpecialized Elective Course

Course Introduction

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 and systematically introduces the main concepts, basic categories, basic principles and analytical methods in the field of contemporary public policy analysis, compares objectively and impartially the representative figure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their landmark achievements, as well as the typical public policy events and phenomena, Reflect the important research trends and new trends in the field of contemporary public policy analysis and analyze the basic process of government decision-making. This course consists of 11 chapters and 32 credit hours. Through the discussion of related cases, it improves the ability of trainees to apply the theoretical knowledge to correctly analyze and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and can better meet the needs of government management and non-government public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in our country. From the memory, understanding and application of three levels to test students’ knowledge of the depth and breadth of the discipline, evaluation of student learning. Through the teaching of this course, students should master the basic theory, basic categories, basic knowledge and basic methods of public policy in a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way, recognize the important position of public policy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et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ublic policy and environment, understand Public policy planning, formu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cess, broaden the train of thought to analyze problems, train and improve students' ability to 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 so that students can better adapt to the needs of the government's public policy practice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market economy, Better serve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In teaching, students are required to use the knowledge they have learned, to analyze and study the problems in real life, and to examine the depth and breadth of students' knowledge of the subject from the three levels of memory, comprehension and application.

 

timg

Course Syllabus

开课学院 文法学院

School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Law

课程名称 应急管理

Course Title Emergency management

课程负责人 邢振江

Course Principal Xing zhenjiang

填写日期 2021年3月1日

Date March 1, 2021

教学大纲

Course Syllabus

课程代码

Course Code


课程名称

Course Title

应急管理

总学时

Total Hours

32

学分

Credit(s)


课程类别

Course Type(s)

□ 核心课Core Course

□专业必修课Specialized Course

□专业选修课 Specialized Elective Course

 

一、教学目的Objectives

应急管理是当今转型期的中国面临的挑战之一,是政府现代管理体系构建中的新内容。本课程通过《应急管理》课程的教学,结合当今中外社会发展的最新实践,使学生了解应急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掌握应急管理的时代社会背景及其在当今时代发展过程,理解应急管理的理论基础与运行机制,以及在当代中国尤其是 2003 年 SARS 事件以来中国应急管理的社会实践与探索。在此基础上,通过梳理应急管理的理念与实践,促使学生了解当今进行应急管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以及危机预防、应对措施与善后处理机制,公众的参与程度与媒体沟通等,培育学生的危机管理意识和当最坏的情况发生时应发突发事件的素质与能力,提高学生的相关理论水平问题分析辨别能力,对将来有志于从事公务员职业和公共管理职业的学生有极大的帮助。

Emergency management is one of the challenges facing China in the current transition period, and it is a new conten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government management system. Through the teaching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and the latest practice of social development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course enables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basic concepts and principles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grasp the social background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and its development process in today's era, and understand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operational mechanism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And in contemporary China, especially since the SARS incident in 2003, China's social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On this basis, by analyzing the concept and practice of the emergency management, make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and the necessity, and crisis prevention, response and handling mechanism,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the media communication, etc., to cultivate students' consciousness of crisis management and should be sent when the worst incident's quality and ability, To improve students' ability to analyze and distinguish related theoretical level will be of great help to students who are interested in civil service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the future.

二、课程主要内容Course Introduction(中文500字以上/ above 300 words in English)

第一章 导论

教学目的:通过讲授危机的内涵、基本要素、分类与影响,危机事件及其相关概念,使学生理解这些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更准确地理解危机的概念。学生要了解危机与风险;危机事件与紧急事件、突发(性)事件、风险事件、意外事件的区别与联系;危机与风险、问题、应急的区别与联系;公共危机与政府危机、国家安全危机、外交危机、军事危机与社会危机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重点:危机的内涵、基本要素、分类与影响,

教学难点:危机与风险、问题、应急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内容:

1.1公共危机的界定

1.2公共危机的特征与类型

1.3应急管理的阶段与原则

1.4应急管理的实践与研究

复习与思考题:

1.你是如何理解危机的概念与内涵的,为什么?

2.关于危机的分类,你认为哪一种最为合适,为什么?

3.危机与风险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Chapter 1 Introduction

Teaching purpose: by teaching the connotation, basic elements, classification and impact of crisis, crisis events and their related concepts, students can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s and connections between these concepts, and understand the concept of crisis more accurately. Students learn about crises and risks; The difference and relation between crisis event and emergency event, sudden (sex) event, risk event and accident; The difference and connection between crisis and risk, problem and emergency; The difference and connection between public crisis and government crisis, national security crisis, diplomatic crisis, military crisis and social crisis.

Teaching focus: the connotation, basic elements, classification and impact of crisis,

Difficulty in teaching: the difference and connection between crisis and risk, problem and emergency

Teaching Content:

1.1 Definition of public crisis

1.2 Characteristics and types of public crisis

1.3 Stages and principles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1.4 Practice and research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Review and thinking questions:

1. How do you understand the concept and connotation of crisis and why?

2. Regarding the classification of crisis, which one do you think is the most appropriate and why?

3. 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and connections between crisis and risk?

 

第二章 公共危机风险管理与减缓

教学目的:让学生认识住房保障制度发展社会风险的类型,理解政府在风险管理中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认识社会风险变迁,并掌握了风险管理发展规律。

教学重点:风险管理

教学难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教学内容:

2.1风险社会与风险管理

2.2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2.3风险的减缓

复习与思考题:

1、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有什么重要作用?

2、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基本原理有哪些?

3、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基本方法有几种?

Chapter II Public Crisis Risk Management and Mitigation

Teaching purpose: let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types of social risks in the development of housing security system, understand the important position and role of the government in risk management, understand the changes of social risks, and master the development law of risk management.

Teaching focus: risk management

Difficulty in teaching: social stability risk assessment

Teaching Content:

2.1 Risk society and risk management

2.2 Social stability risk assessment

2.3 Mitigation of risks

Review and thinking questions:

1. What is the important role of social stability risk assessment?

2. What are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social stability risk assessment?

3. What are the basic methods of social stability risk assessment?

 

第三章 公共危机应急准备

教学目的:通过对公共危机应对的分析,使学生了解应急预案的类型、演练、保障体系以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教学重点:应急预案

教学难点:应急保障体系的构建

教学内容:

3.1应急规划与预案

3.2应急预案演练

3.3应急保障体系

复习与思考题:

1、公共危机应急规划与预案有哪些功能和作用?

2、公共危机应急预案演练的目标是什么?

3、公共危机应急保障体系的内容是什么?

Chapter III Emergency Preparedness for Public Crisis

Teaching purpos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public crisis response, make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types of emergency plan, drill, safeguard system and the main problems they face.

Teaching focus: emergency response plan

Teaching Difficulty: Construction of Emergency Support System

Teaching Content:

3.1 Emergency planning and preplan

3.2 Emergency plan drill

3.3 Emergency support system

Review and thinking questions:

1. What are the functions and functions of public crisis emergency planning and preplan?

2. What is the goal of the public crisis emergency plan drill?

3. What is the content of the public crisis emergency guarantee system?

 

第四章 公共危机的预测预警

教学目标:在本章中,通过介绍我国公共危机预测预警的发展过程,以及实施的功能分析,揭示我国危机预测预警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教学重点:预测预警机制

教学难点:预测预警的内涵与功能

教学内容:

4.1预测预警的内涵与功能

4.2预测预警系统

4.3预测预警机制

复习与思考题:

1.应急管理的预防机制有何重要作用?

2.应急管理预案如何制定?

3.公共危机预防的基本策略是什么?

The fourth chapter is the prediction and early warning of public crisis

Teaching Objectives: In this chapter, by introducing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public crisis prediction and early warning in China, as well as the functional analysis of the implementation, it reveals the mai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existing in the crisis prediction and early warning mechanism in China.

Teaching emphasis: prediction and early warning mechanism

Difficult points in teaching: the connotation and function of prediction and early warning

Teaching Content:

4.1 Connotation and function of prediction and early warning

4.2 Prediction and early warning system

4.3 Prediction and early warning mechanism

Review and thinking questions:

1. What is the important role of preventive mechanisms in emergency management?

2. How to formulate the emergency management plan?

3. What are the basic strategies of public crisis prevention?

 

第五章 公共危机应急响应

教学目标:在本章中,通过介绍我国公共危机应急响应与功能,以及实施的状况,揭示我国公共危机处置与决策面临的难题和解决对策。

教学重点:危机应急响应的原则与流程

教学难点:危机决策

教学内容:

5.1危机应急响应的活动与功能

5.2危机应急响应的原则与流程

5.3公共危机处置的措施

5.4危机决策

复习与思考题:

1.危机应急响应的活动与功能有哪些?

2.公共危机应急响应的原则是什么

3.公共危机危机应急响应的流程有哪些

4.如何开展公共危机决策

Chapter V Emergency Response to Public Crisis

Teaching Objectives: In this chapter,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China's public crisis emergency response and function, as well a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ituation, reveal China's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and decision-making facing problems and solutions.

Teaching focus: principles and procedures of crisis emergency response

Difficult points in teaching: crisis decision making

Teaching Content:

5.1 Activities and functions of crisis emergency response

5.2 Principles and procedures of crisis emergency response

5.3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measures

5.4 Crisis decision making

Review and thinking questions:

1. What are the activities and functions of crisis emergency response?

2. What are the principles of public crisis emergency response

3. What are the procedures of public crisis emergency response

4. How to carry out public crisis decision-making

 

第六章 公共危机恢复

教学目标:在本章中,通过介绍我国公共危机恢复的概念与原则,以及管理的状况,揭示我国公共危机恢复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恢复的过程与管理

教学难点:恢复的分类与维度

教学内容:

6.1恢复的概念与原则

6.2恢复的分类与维度

6.3恢复的过程与管理

复习与思考题:

1.危机恢复的分类有哪些?

2.公共危机恢复的的原则是什么

3.如何开展公共危机恢复

Chapter VI Public Crisis Recovery

Teaching Objectives: In this chapter, by introducing the concept and principles of public crisis recovery in China, as well as the situation of management, it reveals the importance of public crisis recovery in China

Teaching focus: recovery process and management

Teaching difficulty: classification and dimension of recovery

Teaching Content:

6.1 Concepts and principles of restoration

6.2 Classification and dimension of restoration

6.3 Recovery process and management

Review and thinking questions:

1. What are the categories of crisis recovery?

2. What are the principles of public crisis recovery

3. How to carry out public crisis recovery

第七章 公共危机应急沟通与网络舆情

教学目标:在本章中,通过介绍我国公共危机沟通的流程与要点,以及舆情管理的状况,了解我国公共危机沟通与信息管理的措施与对策

教学重点:恢复的过程与管理

教学难点:恢复的分类与维度

教学内容:

7.1应急沟通概述

7.2危机信息的发布

7.3网络舆情的干预与引导

复习与思考题:

1.如何开展危机信息的发布?

2.应急沟通是什么

3.如何开展网络舆情的干预与引导

Chapter Seven Public Crisis Emergency Communication and Network Public Opinion

Teaching Objectives: In this chapter, by introducing the process and key points of public crisis communication in China, as well as the status of public opinion management, we understand the measur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public crisis 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in China

Teaching focus: recovery process and management

Teaching difficulty: classification and dimension of recovery

Teaching Content:

7.1 Overview of emergency communication

7.2 Release of crisis information

7.3 Intervention and guidance of online public opinion

Review and thinking questions:

1. How to release crisis information?

2. What is emergency communication

3. How to intervene and guide online public opinion

第八章 公共危机协调与合作

教学目标:在本章中,通过介绍我国公共危机协调与合作的主要模式,以及国际合作状况,了解我国公共危机协调治理的前沿动态

教学重点:恢复的过程与管理

教学难点:恢复的分类与维度

教学内容:

8.1应急管理网络

8.2应急与应战一体化

8.3应急管理的国际合作

复习与思考题:

1.如何理解应急管理网络?

2.应急与应战一体化指的是什么?

3.如何开展应急管理的国际合作?

Chapter VIII Public Crisis Coordination and Cooperation

Teaching Objectives: In this chapter, by introducing the main modes of public crisis coordination and cooperation in China, as well as the status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we will understand the forward trends of public crisis coordination and governance in China

Teaching focus: recovery process and management

Teaching difficulty: classification and dimension of recovery

Teaching Content:

8.1 Emergency Management Network

8.2 Integration of emergency and response

8.3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emergency management

Review and thinking questions:

1. How to understand the emergency management network?

2. What does the integration of emergency and response mean?

3. How to carry out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emergency management?

三、基本要求Requirements

本课程以任课教师讲授为主,同时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作用。理论性、述评性和研究性的内容由老师讲授为主,同时把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结合起来。在授课过程中运用一些最新、最典型的丰富案例分析来阐释危机管理的基本内容,注重发挥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实生活中应急管理方面的案例由老师提供相关典型案例,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开展案例讨论,每个小组的主讲同学发表小组集体讨论的观点及其理由,老师在最后作总结性发言。

This course is mainly taught by teachers, and students play an active role in learning at the same time. The contents of theory, commentary and research are mainly taught by teachers, and the theory is combined with case analysis.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by using some of the latest and the most typical rich case analysis to explain the basic content of crisis management, pay attention to the participation of students enthusiasm and analysis problem, problem-solving ability, emergency management aspects of the case in real life related typical cases provided by the teacher, students can be divided into several groups to carry out the case discussion, The main speaker of each group will present their ideas and reasons for the group discussion, and the teacher will make a concluding speech at the end.

四、教材&参考文献Textbook(s)& Reference(s)

1.《新应急管理概论 》,杨月巧,2020,北京大学出版社

五、教学资源Course Resource(s)

1.(美)劳伦斯·巴顿:《组织危机管理》,符彩霞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

2.(美)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王成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年版。

3.《学习时报》编辑部编:《国家与政府的危机管理》,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 年版。

4.龚维斌:《应急管理》,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5.李经中编著:《政府危机管理》,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 年版。

6.任生德等编著:《危机处理手册》,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3 年版。

7.万军:《面向 21 世纪的政府应急管理》,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4 年版。

8.王茂涛:《政府危机管理》,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

9.许文惠、张成福主编:《危机状态下的政府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年版。

10.薛澜等:《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

11.阎梁、翟困主编:《社会危机事件处理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

12.张小明主编:《公共部门危机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

13.《美国联邦反应计划》,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译,地震出版社,2003 年版。

撰写人:邢振江

202131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应急管理

课程学时

32

课程学分

2

课程类别

□公共课

Ö专业核心课

□专业选修课

课程简介

本课程通过《应急管理》课程的教学,结合当今中外社会发展的最新实践,使学生了解应急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掌握应急管理的时代社会背景及其在当今时代发展过程,通过梳理应急管理的理念与实践,促使学生了解当今进行应急管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以及危机预防、应对措施与善后处理机制,公众的参与程度与媒体沟通等。

课程负责人

邢振江

审核人









课 程 简 介

Course Introduction

Course Code


Course Title

emergency management

Total Hours

32

Credit(s)

2

Course Type(s)

□Public Course

ÖSpecialized Core Course

□Specialized Elective Course

Course Introduction

Through this course teaching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course, combining with the recent development of today's Chinese and foreign social practice, to make the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basic concept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basic principles, grasp the social background of ages of the emergency management and its development in today's era, by analyzing the concept and practice of the emergency management, make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and necessity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today, As well as crisis prevention, response measures and post-treatment mechanisms, the degree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media communication.

 

timg

Course Syllabus

开课学院 文法学院

School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law

课程名称 公共危机与应急管理

Course Title Public crisis and emergency management

课程负责人 段锦

Course Principal DUAN Jin

填写日期 2021年3月1日

Date March 1, 2021

教学大纲

Course Syllabus

课程代码

Course Code


课程名称

Course Title

公共危机与应急管理

总学时

Total Hours

32

学分

Credit(s)

2

课程类别

Course Type(s)

□公共课 Public Course

□专业核心课Specialized Core Course

□√专业选修课Specialized Elective Course

 

一、教学目的Objectives(中文200字以上/ above 150 words in English)

本课程系统地阐述了应急管理的基本概念与原理。它以界定、区分应急管理的基本概念为出发点,详细分析了应急管理的利益相关者,全面介绍了应急管理所涉及的主要对象,涵盖应急管理的预防、准备、响应、恢复等四个阶段,并探讨了风险沟通、应急评估、国际应急管理、应急管理职业化、应急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等问题。以近年来发生的国内外突发事件为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有关概念、方法及原理,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掌握解决现实中的有关公共危机与应急管理方面问题的方法。

This course systematically expounds the basic concepts and principles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Starting from defining and distinguishing the basic concepts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it analyzes the stakeholders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in detail, comprehensively introduces the main objects involved in emergency management, covering the four stages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including prevention, preparation, response and recovery, and discusses risk communication, emergency assessment, international emergency management, emergency management Professionalization, emergency management integration, emergency management integration and so o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Taking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emergencies in recent years as cases, this paper aims to help students better understand and master the relevant concepts, methods and principles, analyze problems by using the knowledge they have learned, and master the methods to solve problems related to public crisis and emergency management in reality.

二、课程主要内容Course Introduction(中文500字以上/ above 300 words in English)

第一章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基础(2学时)

第一节基本内容

一、突发事件概述

二、应急管理概述

三、我国应急管理:现状与问题

第二节案例分析

第二章突发事件的减缓(2学时)

第一节基本内容

一、风险管理与风险社会

二、减缓的意义与工具

三、减缓的主要措施

第二节案例分析

第三章突发事件的准备(4学时)

第一节基本内容

一、应急规划的作用与流程

二、应急规划的重要问题

三、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与管理

四、应急保障

第二节案例分析

第四章突发事件的预测预警(4学时)

第一节基本内容

一、预测预警的功能

二、预测预警系统

第二节案例分析

第五章突发事件的响应与处置(4学时)

第一节基本内容

一、应急响应的活动与功能

二、我国应急处置的原则与流程

三、突发事件的处置措施

四、突发事件的应急决策

五、应急处置中的重要问题

第二节案例分析

第六章突发事件的恢复重建(4学时)

第一节基本内容

一、恢复的概念与原则

二、恢复的过程与管理

三、恢复重建中的重要问题

第二节案例分析

第七章应急沟通(2学时)

第一节基本内容

一、应急沟通概述

二、突发事件的信息发布

三、突发事件的舆情管理

第二节案例分析

第八章应急协调与合作(2学时)

第一节基本内容

一、应急管理网络与协调、合作

二、应急管理中的媒体合作

三、应急管理的军民结合

第二节案例分析

第九章应急社会动员(2学时)

第一节基本内容

一、应急社会动员的意义、类型与原则

二、国外应急社会动员的经验

三、我国应急社会动员措施

第二节案例分析

第十章应急管理的企业参与(2学时)

第一节基本内容

一、企业参与应急管理概述

二、如何开展企业内部的应急管理

三、企业如何参与社会应急管理

四、巨灾条件下的企业援助

第二节案例分析

第十一章应急管理的社会力量参与(2学时)

第一节基本内容

一、非政府组织参与应急管理的意义

二、应急管理的志愿者参与:以汶川地震为例

三、应急社会动员中的社区参与

第二节案例分析

第十二章国际应急管理(2学时)

第一节基本内容

一、美国的应急管理

二、日本的应急管理

三、韩国的应急管理

四、英国的应急管理

五、加拿大的应急管理

六、印度的应急管理

七、应急管理国际合作

第二节案例分析

Chapter One Emergency Management Fundamentals of Emergencies (2 class hours)

Section 1 Basic content

1. Overview of emergencies

2. Overview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3. Emergency management in our country: status quo and problems

Section 2 Case Analysis

Chapter 2 Mitigation of emergencies (2 class hours)

Section 1 Basic content

1. Risk management and risk society

2. The meaning and tools of mitigation

3. The main mitigation measures

Section 2 Case Analysis

Chapter III Preparation for emergencies (4 class hours)

Section 1 Basic content

1. The role and process of emergency planning

2. Important issues in contingency planning

3.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emergency rescue teams

Fourth, emergency protection

Section 2 Case Analysis

Chapter 4 Prediction and early warning of emergencies (4 hours)

Section 1 Basic content

1. The function of forecast and early warning

2. Prediction and early warning system

Section 2 Case Analysis

Chapter 5 Response and Treatment of Emergencies (4 class hours)

Section 1 Basic content

1. Emergency response activities and functions

2. The principles and procedures of emergency response in my country

3. Measures to deal with emergencies

4. Emergency decision-making for emergencies

V. Important issues in emergency response

Section 2 Case Analysis

Chapter VI Recovery and Reconstruction of Emergencies (4 class hours)

Section 1 Basic content

1. The concept and principle of restoration

2. Recovery process and management

3. Important issues in recovery and reconstruction

Section 2 Case Analysis

Chapter 7 Emergency Communication (2 class hours)

Section 1 Basic content

1. Overview of emergency communication

2. Information release of emergencies

3. Public opinion management of emergencies

Section 2 Case Analysis

Chapter 8 Emergency Coordination and Cooperation (2 class hours)

Section 1 Basic content

1. Emergency management network and coordination and cooperation

2. Media cooperation in emergency management

3. Military-civilian integration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Section 2 Case Analysis

Chapter 9 Emergency Social Mobilization (2 class hours)

Section 1 Basic content

1. The meaning, types and principles of emergency social mobilization

2. The experience of foreign emergency social mobilization

3. my country's emergency social mobilization measures

Section 2 Case Analysis

Chapter 10 Enterprise Participation in Emergency Management (2 class hours)

Section 1 Basic content

1. Overview of enterprises' participation in emergency management

2. How to carry out emergency management within the enterprise

3. How companies participate in social emergency management

4. Corporate assistance under catastrophe conditions

Section 2 Case Analysis

Chapter Eleven Social Force Participation in Emergency Management (2 class hours)

Section 1 Basic content

1. The significance of NGO participation in emergency management

2. Volunteer participation in emergency management: Taking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as an example

3.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emergency social mobilization

Section 2 Case Analysis

Chapter 12 International Emergency Management (2 class hours)

Section 1 Basic content

1. Emergency Manage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2. Emergency Management in Japan

3. Emergency Management in South Korea

4. Emergency management in the UK

5. Emergency Management in Canada

6. Emergency Management in India

7.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Emergency Management

Section 2 Case Analysis

三、基本要求Requirements(中文200字以上/ above 150 words in English)

第一章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基础(2学时)

掌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含义特征等,我国应急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第二章突发事件的减缓(2学时)

掌握风险管理与风险社会、减缓的意义与工具、减缓的主要措施

第三章突发事件的准备(4学时)

掌握应急规划的作用与流程、应急规划的重要问题、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与管理、应急保障

第四章突发事件的预测预警(4学时)

掌握预测预警的功能、预测预警系统

第五章突发事件的响应与处置(4学时)

掌握应急响应的活动与功能、我国应急处置的原则与流程、突发事件的处置措施、突发事件的应急决策、应急处置中的重要问题

第六章突发事件的恢复重建(4学时)

掌握恢复的概念与原则、恢复的过程与管理、恢复重建中的重要问题

第七章应急沟通(2学时)

掌握应急沟通、突发事件的信息发布、突发事件的舆情管理

第八章应急协调与合作(2学时)

掌握应急管理网络与协调、合作、应急管理中的媒体合作、应急管理的军民结合

第九章应急社会动员(2学时)

掌握应急社会动员的意义、类型与原则、国外应急社会动员的经验、我国应急社会动员措施

第十章应急管理的企业参与(2学时)

掌握企业参与应急管理、如何开展企业内部的应急管理、企业如何参与社会应急管理、巨灾条件下的企业援助

第十一章应急管理的社会力量参与(2学时)

掌握非政府组织参与应急管理的意义、应急管理的志愿者参与、应急社会动员中的社区参与

第十二章国际应急管理(2学时)

掌握美国的应急管理、日本的应急管理、韩国的应急管理、英国的应急管理、加拿大的应急管理、印度的应急管理、应急管理国际合作

Chapter One Emergency Management Fundamentals of Emergencies (2 class hours)

Grasp the meaning and characteristics of emergencies, emergency management, etc., the status quo and problems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in my country

Chapter 2 Mitigation of emergencies (2 class hours)

Master risk management and risk society, the meaning and tools of mitigation, and main mitigation measures

Chapter III Preparation for emergencies (4 class hours)

Master the role and process of emergency planning, important issues of emergency planning,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emergency rescue teams, and emergency support

Chapter 4 Prediction and early warning of emergencies (4 hours)

Master the function of forecast and early warning, forecast and early warning system

Chapter 5 Response and Treatment of Emergencies (4 class hours)

Master the activities and functions of emergency response, the principles and procedures of emergency response in my country, emergency response measures, emergency decision-making, and important issues in emergency response

Chapter VI Recovery and Reconstruction of Emergencies (4 class hours)

Grasp the concepts and principles of restoration, restoration process and management, and important issues in restor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Chapter 7 Emergency Communication (2 class hours)

Master emergency communication, information release of emergencies, and public opinion management of emergencies

Chapter 8 Emergency Coordination and Cooperation (2 class hours)

Master the emergency management network, coordination, cooperation, media cooperation in emergency management, and military-civilian integration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Chapter 9 Emergency Social Mobilization (2 class hours)

Grasp the meaning, types and principles of emergency social mobilization, foreign experience in emergency social mobilization, and my country's emergency social mobilization measures

Chapter 10 Enterprise Participation in Emergency Management (2 class hours)

Master how companies participate in emergency management, how to carry out internal emergency management, how companies participate in soci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nd corporate assistance under catastrophic conditions

Chapter Eleven Social Force Participation in Emergency Management (2 class hours)

Grasp the significance of NGO participation in emergency management, volunteer participation in emergency management, and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emergency social mobilization

Chapter 12 International Emergency Management (2 class hours)

Master emergency manage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emergency management in Japan, emergency management in South Korea, emergency management in the UK, emergency management in Canada, emergency management in India, 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emergency management

四、教材&参考文献Textbook(s)& Reference(s)

1.王宏伟.公共危机与应急管理:原理与案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5.

五、教学资源Course Resource(s)

[美]迈克尔·K·林德尔(MichaelK.Lindell著,王宏伟译.公共危机与应急管理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6.

审核人: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公共危机与应急管理

课程学时

32

课程学分

2

课程类别

□公共课

□专业核心课

√专业选修课

课程简介

本课程系统地阐述了应急管理的基本概念与原理。它以界定、区分应急管理的基本概念为出发点,详细分析了应急管理的利益相关者,全面介绍了应急管理所涉及的主要对象,涵盖应急管理的预防、准备、响应、恢复等四个阶段,并探讨了风险沟通、应急评估、国际应急管理、应急管理职业化、应急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等问题。以近年来发生的国内外突发事件为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有关概念、方法及原理,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掌握解决现实中的有关公共危机与应急管理方面问题的方法。

课程负责人

段锦

审核人









课 程 简 介

Course Introduction

Course Code


Course Title

Public crisis and emergency management

Total Hours

32

Credit(s)

2

Course Type(s)

□Public Course

□Specialized Core Course

√Specialized Elective Course

Course Introduction

This course systematically expounds the basic concepts and principles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Starting from defining and distinguishing the basic concepts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it analyzes the stakeholders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in detail, comprehensively introduces the main objects involved in emergency management, covering the four stages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including prevention, preparation, response and recovery, and discusses risk communication, emergency assessment, international emergency management, emergency management Professionalization, emergency management integration, emergency management integration and so o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Taking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emergencies in recent years as cases, this paper aims to help students better understand and master the relevant concepts, methods and principles, analyze problems by using the knowledge they have learned, and master the methods to solve problems related to public crisis and emergency management in reality.

timg

Course Syllabus

开课学院 文法学院

School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Law

课程名称 能源安全

Course Title Energy security

课程负责人 付少博

Course Principal Fu shaobo

填写日期 2021年3月1日

Date March 1,2021

教学大纲

Course Syllabus

课程代码

Course Code


课程名称

Course Title

能源安全

总学时

Total Hours

40

学分

Credit(s)

2.5

课程类别

Course Type(s)

£核心课Core Course

£专业必修课Specialized Course

R专业选修课Specialized Elective Course

 

一、教学目的Objectives

1.通过课程学习让学生掌握能源安全的基础知识,包括中国能源安全的演进过程,中国能源安全的形势以及大国之间关于能源外交和能源安全的博弈等。通过讲授让学生对当今的世界能源安全形势有个基本了解,理解能源安全对于公众健康和宏观经济的影响。

2.通过课程学习加深学生对我国能源与能源战略、能源政策等关键科学问题的理解和掌握。

3.本课程涉及面广,采用教学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模式,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教学的要求,使其能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当今世界的能源博弈局势,加深学生对中国能源安全的关注与重视。

1. Through course study, let students master the basic knowledge of energy security, including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China's energy security, the situation of China's energy security, and the game of energy diplomacy and energy security among major countries. Through the lectures, students will have a basic understanding of the current world energy security situation and understand the impact of energy security on public health and macroeconomics.

2. Deepen students' understanding and mastery of key scientific issues such as my country's energy and energy strategy and energy policy through course learning.

3. This course covers a wide range of areas, using a combination of teaching and case analysis to help students further understand and master the requirements of teaching, so that they can use the theoretical knowledge they have learned to analyze the energy game situation in the world today, and deepen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China’s energy Safety concern and attention.

二、课程主要内容Course Introduction

1.世界能源供需和中国能源安全的演进过程,阐述我国能源安全的历史和面临的挑战。从世界能源地缘政治的发展史入手,讨论能源外交对国家能源安全的作用和影响。从石油市场的复杂性、油价波动对能源供需和经济的影响、石油金融化发展的风险,以及未来国际油价走势与中国能源安全等方面开展研究分析。

2.我国煤炭、天然气、石油贸易特点和运输风险分析,针对三种能源的不同储存特点,分析我国能源储备应当采取的储备策略。我国各地区包含的重点节能部门分类,各个部门能源强度存在的省际差异以及节能重点的城乡和区域差异。

3.针对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世界主要国家的清洁可再生能源政策、我国清洁可再生能源资源潜力及对我国能源供应安全的影响进行系统分析。系统分析能源贫困的影响因素、探讨能源贫困与公众健康的关系、能源贫困与能源使用安全的关系以及我国区域能源贫困的现状。

4.能源消费对环境和公众健康的影响,研究重点能耗部门污染物排放环境健康效应评价和重点能耗部门污染物排放对公众健康的影响。在全面分析历次能源危机对宏观经济影响的基础上,研究石油供应短缺和油价上涨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典型国家能源安全的综合比较,从各国能源资源禀赋、地理位置及地缘政治的差异来分析不同能源进口国在能源消费结构、能源进口来及相关能源政策的差异。中国能源安全的展望。

1. The evolution of world energy supply and demand and China's energy security, expounding the history of my country's energy security and the challenges it faces. Starting from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world energy geopolitics, discuss the role and impact of energy diplomacy on national energy security. Carry out research and analysis from the complexity of the oil market, the impact of oil price fluctuations on energy supply and demand and the economy, the risks of oil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future trend of international oil prices and China's energy security.

2. my country's coal, natural gas, and oil trade characteristics and transportation risk analysis, based on the different storag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ree energy sources, analyze the storage strategy that my country should adopt for energy reserves. The classification of key energy-saving sectors included in each region of my country, the inter-provincial differences in energy intensity of each sector, and the urban-rural and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energy-saving focus.

3. 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use of clean renewable energy, the clean renewable energy policies of major countries in the world, the potential of my country's clean renewable energy resources, and the impact on my country's energy supply security. It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energy poverty,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poverty and public heal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poverty and energy use security,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egional energy poverty in my country.

4. The impact of energy consumption on the environment and public health, to study the environmental health effect evaluation of pollutant emissions from key energy-consuming sectors and the impact of pollutant emissions from key energy-consuming sectors on public health. On the basis of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previous energy crises on the macro economy, we will study the impact of oil supply shortages and rising oil prices on my country’s macro economy. The comprehensive comparison of energy security of typical countries analyzes the differences in energy consumption structure, energy imports and related energy policies of different energy importing countries from the differences in energy resource endowments, geographical locations and geopolitics of different countries. The outlook for China's energy security.

三、基本要求Requirements

1.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世界能源供需情况和中国能源安全的演进过程,掌握能源安全的相关政策和政治外交活动,建立起能源安全知识框架,掌握我国能源安全策略的概况以及能源安全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了解和掌握各国能源安全的变化趋势。

2.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具有必要的能源安全分析能力,能对国际能源安全形势有科学的认识和评价,以为中国能源安全政策提供新的建议和想法。使学生具有较高的能源政策解读能力,能判断各国在能源安全博弈上的强弱和智慧,能以基本的能源政策逻辑和知识要点正确分析典型案例。

3.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获得良好的能源安全意识,提高学生对能源安全知识领域的兴趣和认识,以培养能源经济、能源政策与管理领域的人才。

1. Through the teaching of this course, students will understand the world energy supply and demand situation and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China's energy security, master energy security related policies and political and diplomatic activities, establish an energy security knowledge framework, and master the overview of my country's energy security strategy and energy security Impact on the economy and society, understand and grasp the changing trends of energy security in various countries.

2. Through the teaching of this course, students will have the necessary energy security analysis ability, have a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and evalu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energy security situation, and provide new suggestions and ideas for China's energy security policy. It will enable students to have a high level of energy policy interpretation ability, be able to judge the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and wisdom of countries in the energy security game, and be able to correctly analyze typical cases with basic energy policy logic and key knowledge.

3. Through the teaching of this course, students will gain a good awareness of energy security and increase their interest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field of energy security knowledge, so as to cultivate talents in the fields of energy economy, energy policy and management.

四、教材&参考文献Textbook(s)& Reference(s)

1.魏一鸣.《中国能源报告(2012):能源安全研究》(第一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2.曹建华,邵帅.《国民经济安全研究——能源安全评价研究》(第一版)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3.范英.《中国能源安全研究:基于管理科学的视角》(第一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五、教学资源Course Resource(s)

1.陈晓进.2008.石油交易货币走向多元化.环球财经,2008-01-20.

2.陈小琳,洪传洁.1993.上海市大气污染与常见呼吸道症状的关系.中国公共卫生学报,12(1):1-3.

3.魏一鸣,范英等.2006.中国能源报告(2006)—战略与政策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

4.魏一鸣,廖华.2010a.能源效率的七类测度指标及其测度方法.中国软科学,(1):128-137.

5.魏一鸣,廖华.2010b.中国能源报告(2010)能源效率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

6.吴刚,刘兰翠,魏一鸣.2004.能源安全政策的国际比较.中国能源,26(12):36-41.

7.吴刚,魏一鸣.2011.突发事件情景下的中国战略石油储备的应对策略研究,中国管理科学,19(2):140-146.

撰写人:付少博审核人: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能源安全

课程学时

40

课程学分

2.5

课程类别

□公共课

□专业核心课

R专业选修课

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旨在让学生掌握能源安全的基础知识,包括中国能源安全的演进过程,中国能源安全的形势以及大国之间关于能源外交和能源安全的博弈等。通过讲授让学生对当今的世界能源安全形势有个基本了解,理解能源安全对于公众健康和宏观经济的影响。通过课程学习,能够加深学生对我国能源能源与能源战略、能源政策等关键科学问题的理解和掌握,为学生从事与能源安全有关的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课程负责人

付少博

审核人









课 程 简 介

Course Introduction

Course Code


Course Title

Energy Security

Total Hours

40

Credit(s)

2.5

Course Type(s)

□Public Course

□Specialized Core Course

RSpecialized Elective Course

Course Introduction

Energy Security is a course in the 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curriculum. Through this course, students are expected to master the basic knowledge of energy security, including the evolution of China's energy security, the situation of China's energy security, and the game between energy and energy security among major powers. Through lectures, students will have a basic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s energy security situation and understand the impact of energy security on public health and macroeconomics. Through the course study, students can deepen their understanding and mastery of key scientific issues such as China's energy and energy strategy and energy policy, and lay a soli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students to work on energy security.

 

timg

Course Syllabus

开课学院 文法学院

School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Law

课程名称 专业实习

Course Title Professional practice

课程负责人 张华荣

Course Principal Zhang huarong

填写日期 2021年3月1日

Date March 1, 2021

教学大纲

Course Syllabus

课程代码

Course Code


课程名称

Course Title

专业实习

总学时

Total Hours

16

学分

Credit(s)

1

课程类别

Course Type(s)

□公共课 Public Course

□专业核心课Specialized Core Course

□专业选修课Specialized Elective Course

 

一、教学目的Objectives(中文200字以上/ above 150 words in English)

专业实习使学生在实际的工作岗位中了解岗位、了解公共管理的实际工作,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专业特点,到政府机关了解政府全貌,熟悉政府的管理流程,学习行政文化及相关规章制度,巩固加深专业知识,掌握岗位专业技术技能,达到实际岗位操作的能力,拓展职业能力,实现学生向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职业人的培养目标。

Professional practice enables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position and the actual work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the actual work position, and cultivates students' ability to 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 Combining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ofessional and understand the government to the government, be familiar with the process of the management of the government, the administrative culture of learning and relevant rules and regulations, to consolidate deepen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master professional skills, to the actual operation ability, expanding professional ability, students to have good professional ethics of professional training objectives.

二、课程主要内容Course Introduction(中文500字以上/ above 300 words in English)

1、实习场所:各级政府机关。

2、实习方法:公共管理系负责联系实习单位,学生分散实习。

3、实践内容:

(1)行政管理实务。(会议、档案管理、公文写作)

(2)行政机关基本工作流程。

(3)其他。

4、程序及时间安排

(1)第10周:公共管理系落实实习单位。

(2)第13周:确定指导教师,学生分组。

(3)第14周:MPA组织学生进入实习单位开始实习。

(4)第19周:实习的最后一天返校提交专业认知实习报告书,并进行实习交流与总结。

(5)第20周:专业认知实习成绩评定(MPA统一安排)。

1. Internship Place: Government agencies at all levels.

2. Internship Method: The Department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is responsible for contacting the internship units, and the students will practice separately.

3. Practice Contents:

(1)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practice. (Conference, file management, document writing)

(2) Basic working process of administrative organs.

(3) Others.

4. Program and Time Arrangement

(1) Week 10: The Department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will implement the internship unit.

(2) Week 13: determine the instructor and group the students.

(3) Week 14: MPA organizes students to enter the internship unit and start the internship.

(4) Week 19: On the last day of the internship, return to school to submit the professional cognition internship report, and conduct internship communication and summary.

(5) Week 20: Assessment of professional cognitive practice (MPA unified arrangement).

三、基本要求Requirements(中文200字以上/ above 150 words in English)

(一)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

评价环节

评估毕业要求

平时成绩(20%)

考勤纪律(20分)

实习完成情况(80%)

个人实习报告(30分)

实习总结(50分)

1.实习结束后,实习单位要根据学生实习的表现,独立工作能力,劳动态度,与他人的合作关系,遵守纪律等情况,写出简要的评语,并填写考勤表,这些将作为确定学生实习成绩的重要依据之一。

2.实习结束后,学生应上交实习日记和根据实习日记独立整理的实习报告一份。

3.根据学生实习期间的表现、实习单位的评语、实习报告情况,评定实习成绩,实习成绩分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级。

4.专业认知实习是教学过程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不允许免修;实习不及格者,按照学生学籍管理规定处理。

1Assessment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methods

Evaluation round

Assessing Graduation Requirements

Usual grades (20%)

Attendance Discipline (20 points)

Internship Completion (80%)

Personal Internship Report (30 marks)

Internship Summary (50 points)

1. After the internship, the internship unit shall write a brief comment and fill in the attendance sheet according to the students' performance, independent working ability, working attitude, cooperative relationship with others, and compliance with discipline, which will be one of the important bases to determine the students' internship performance.

2. At the end of the internship, students should hand in an internship diary and an internship report independently prepared according to the internship diary.

3. According to the performance of the students during the internship, the comments of the internship unit and the internship report, the internship results will be evaluated, and the internship results will be divided into five grades: excellent, good, medium, pass and fail.

4. Professional cognition practice is an important practical teaching link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and it is not allowed to be exempted; those who fail the internship will be dealt with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tudent status management regulations.

(二)实习纪律

1、对指导教师的要求

(1)按照教学大纲开展准时开展专业认知实习各个环节的指导工作。

(2)实习期间,每周对学生指导不少于2次。

(3)实习结束,及时根据学生的实习经历、个人总结,并结合实习单位给学生开具的实习鉴定,给学生本门实践课程综合评分。

2、对学生的要求

(1)实习期间,学生应遵守校纪校规和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不得无故缺勤,迟到和早退,实习期间一般不准请事假,病假要有医生证明。

(2)在实习单位,学生要讲精神文明和道德规范,要处处维护学校的荣誉,尊重所在实习单位和指导教师的安排指导,虚心向实习单位人员学习。

(3)离开实习单位前,学生要办清一切手续,归还所借的资料及其它物品。

(4)实习期间,学生必须做好实习日记,记录实习内容。

2Practice discipline

1. Requirements for Instructors

(1) According to the teaching syllabus, carry out the guidance of each link of professional cognitive practice on time.

(2) During the internship, give guidance to students at least twice a week.

(3) At the end of the internship, students will be given a comprehensive score of the practical course based on their internship experience and personal summary, as well as the internship appraisal issued by the internship unit.

2. Requirements for students

(1) During the internship, students shall abide by the rules and regulations of the school and the regulations and labor discipline of the internship unit. They shall not be absent from work without reason, be late or leave early. During the internship, they are generally not allowed to ask for personal leave, and sick leave shall be certified by a doctor.

(2) In the practice unit, students should speak of spiritual civilization and moral norms, to maintain the honor of the school everywhere, respect the arrangement and guidance of the practice unit and the instructor, and modestly learn from the practice unit personnel.

(3) Before leaving the practice unit, students should go through all the formalities and return the borrowed materials and other articles.

(4) During the internship, students must keep a diary to record the contents of the internship.

审核人: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专业实习

课程学时

16

课程学分

1

课程类别

□公共课

□专业核心课

□专业选修课

课程简介

专业认知实习是学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通过专业认知实习使MPA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接触实际,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创新能力和专业技能水平。专业实习使学生在实际的工作岗位中了解岗位、了解公共管理的实际工作,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专业特点,到政府机关了解政府全貌,熟悉政府的管理流程,学习行政文化及相关规章制度,巩固加深专业知识,掌握岗位专业技术技能,达到实际岗位操作的能力,拓展职业能力,实现学生向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职业人的培养目标。

课程负责人

张华荣

审核人









课 程 简 介

Course Introduction

Course Code


Course Title

Professional practice

Total Hours

16

Credit(s)

1

Course Type(s)

□Public Course

□Specialized Core Course

□Specialized Elective Course

Course Introduction

Professional cognitive practice is an important practical link in the process of student training. Through professional cognitive practice, MPA students can further understand the society, contact with reality, combine theory with practice, consolidate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cultivat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innovation ability and professional skills. Professional practice enables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post and the actual work of public management in the actual work, and cultivate students' ability to 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jor, we should go to the government to understand the whole picture of the government, be familiar with the management process of the government, learn the administrative culture and relevant rules and regulations, consolidate and deepen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master the professional technical skills of the post, achieve the ability of actual post operation, expand the professional ability, and realize the training goal of students to be professional people with good professional ethics.

 

timg

Course Syllabus

开课学院 文法学院

School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Law

课程名称 政务演讲与口才

Course Title Government Affairs Speeches and Eloquence

课程负责人 王馨蔓

Course Principal Wang Xinman

填写日期 2021年3月1日

Date March 1, 2021

教学大纲

Course Syllabus

课程代码

Course Code


课程名称

Course Title

政务演讲与口才

Government Affairs Speeches and Eloquence

总学时

Total Hours

8

学分

Credit(s)

0.5

课程类别

Course Type(s)

□公共课 Public Course

□专业核心课Specialized Core Course

□专业选修课Specialized Elective Course

√□实践课Practice Course

 

一、教学目的Objectives(中文200字以上/ above 150 words in English)

《政务演讲与口才》课程是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MPA)的实践课程,在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体系中具有专业性、应用性与实践性。本课程旨在指导学生学习政务活动中演讲与口才的基本知识,使其了解口才艺术对公共管理的重要性,掌握政务演讲与口才的技巧,在政务场景中熟练使用演讲与口才这个最有利的工具,以提高学生从事公共管理工作的综合能力与素质,增强其交际、沟通能力。

The course “Government Affairs Speeches and Eloquence" is a practical course for MPA graduate students, which is professional and practical in the course system of MPA.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of the course are to guide students to learn the basic knowledge of the speech and eloquence, let the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eloquence in the public affairs, to hope them master the technique of speech and eloquence in government scene. Another teaching objective is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bility, ability of communication in the working of public managements.

二、课程主要内容Course Introduction(中文500字以上/ above 300 words in English)

本课程主要内容为:演讲与口才的知识与技巧;政务演讲与口才的特点;竞聘演讲知识与技巧;公选答辩知识与技巧;政务演讲礼仪知识;政务演讲的实例分析与实践。

一、演讲与口才的知识与技巧(1课时)

1.演讲的定义;

2.演讲的基本特征和类型;

3.文字表达与口头表达的联系;

4.演讲稿口语化的一般程序;

5.演讲的基本技巧、控场艺术。

二、政务演讲与口才的特点(1课时)

1.政务演讲与口才的重要性,它是政治能力、组织能力、公关能力、指挥能力等各种能力的载体;

2.政务演讲的特点;

3.政务演讲的类型;

4.学习政务演讲与口才的方法;

5.在专任教师与行业导师的指导下制定实践计划撰写演讲与口才实践计划。

三、竞聘演讲与口才知识与技巧(1课时)

1.什么是竞聘演讲;

2.竞聘演讲辞的主题、材料、结构;

3.竞聘演讲辞写作的运动过程;

4.竞聘演讲场景模拟训练。

四、公选答辩知识与技巧(1课时)

1.理论知识与政策知识的积累;

2.答辩准备与心态调整;

3.场景模拟练习。

五、政务演讲与口才礼仪知识(1课时)

1.什么是政务演讲礼仪;

2.政务演讲的服饰礼仪、神态礼仪、动作礼仪;

3.政务交际会晤礼仪;

4.政务演讲礼仪模拟训练。

六、政务演讲的实例分析与实践(3课时)

1.政务演讲实例分析;

2.政务主题演讲实践;

3.在专任教师与行业导师的指导下制定实践计划撰写实践报告。

The main contents of this course are: Knowledge and skills of speech and eloquenc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overnment affairs speeches and eloquence; Knowledge and skills of competitive speech; Public election defense knowledge and skills; Government affairs speeches etiquette knowledge; Case analysis and practice of government affairs speeches.

一、Knowledge and skills of speech and eloquence (1 class)

1. Definition of speech;

2.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and types of speeches;

3.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ritten expression and oral expression;

4. The general procedure for oral presentation of speeches;

5. The basic skills of speech and the art of controlling the field.

二、The characteristics of government affairs speeches and eloquence (1 class)

1. The importance of government affairs speeches and eloquence, it is the carrier of various abilities such as political ability, organizational ability, public relations ability, and command ability;

2.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overnment affairs speeches;

3. Types of government affairs speeches;

4. Learn the methods of government affairs speeches and eloquence;

5.Under the guidance of full-time teachers and industry mentors, write speech and eloquence practice plans.

三、Knowledge and skills of competitive speech1 class)

1. The concept of competitive speech;

2. The subject, material and structure of the competitive speech;

3. The movement process of competitive speech writing;

4. Simulation training of competitive speech scene.

四、Public election defense knowledge and skills1 class

1. The accumulation of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policy knowledge;

2. Defense preparation and mentality adjustment;

3. Scene simulation exercises.

五、Government affairs speeches etiquette knowledge1 class

1. The concept of government affairs speeches etiquette;

2. Dress etiquette, manner etiquette, and action etiquette in government affairs speeches;

3. The etiquette of government affairs communication meetings;

4. Etiquette simulation training for government affairs speeches.

六、Case analysis and practice of government affairs speeches3 class

1. Example analysis of government affairs speeches;

2. The practice of government affairs keynote speech;

3. Under the guidance of full-time teachers and industry mentors, write practical reports.

三、基本要求Requirements(中文200字以上/ above 150 words in English)

本课程要求学生能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理解政务演讲与口才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技巧,认识在政务工作中,演讲与口才能力的重要地位,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交际能力、沟通能力、公关能力、协调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以使学生较好地适应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公共管理工作实践的需要,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在教学中,重视专任教师与行业导师的合作指导,将过程性评价贯穿其中,在准备、过程、总结环节上做到扎扎实实,重视模拟实践,说与写结合。

This course requires students to be able to grasp and understand the basic concepts, basic knowledge and basic skills of government affairs speeches and eloquence in a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manner, recognize the important position of speech and eloquence in government work, and improve students' oral expression skills, communication skills, and communication.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the students, so that they can better adapt to the needs of public management practi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build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better serve the society.In teaching, we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cooperative guidance of full-time teachers and industry mentors, and procedural evaluation runs through it. We also attach importance to preparation, process, and summary links, emphasizing simulation practice, and combining speaking and writing.

四、教材&参考文献Textbook(s)& Reference(s)

1.余珊,王薇薇主编.演讲与口才.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9.01.

2.雷晓琴,石珂,徐大威.新编现代礼仪实用教程.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 2020.07.

3.张志安著.政务传播实务.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19.12.

五、教学资源Course Resource(s)

1.习近平.习近平谈“一带一路”法.外文出版社, 2019.05.

2.习近平. 2018年4月10日开放共创繁荣创新引领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8.04.

3.(美)戴尔·卡耐基著;文轩译.演讲与口才.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2020.03.

4.董乃群主编.演讲与口才实训教程.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2020.06.

5.周杰,苗小刚编著.练就好口才,即兴做演讲讲好故事让你的演讲更精彩.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9.04.

审核人: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政务演讲与口才

课程学时

8

课程学分

0.5

课程类别

□公共课

□专业核心课

□专业选修课

√□实践课

课程简介

一、教学目标

教学《政务演讲与口才》课程是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MPA)的实践课程,在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体系中具有专业性、应用性与实践性。本课程旨在指导学生学习政务活动中演讲与口才的基本知识,使其了解口才艺术对公共管理的重要性,掌握政务演讲与口才的技巧,在政务场景中熟练使用演讲与口才这个最有利的工具,以提高学生从事公共管理工作的综合能力与素质,增强其交际、沟通能力。

二、主要内容

本课程主要内容为:演讲与口才的知识与技巧;政务演讲与口才的特点;竞聘演讲知识与技巧;公选答辩知识与技巧;政务演讲礼仪知识;政务演讲的实例分析与实践。

三、基本要求

本课程要求学生能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理解政务演讲与口才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技巧,认识在政务工作中,演讲与口才能力的重要地位,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交际能力、沟通能力、公关能力、协调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以使学生较好地适应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公共管理工作实践的需要,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在教学中,重视专任教师与行业导师的合作指导,将过程性评价贯穿其中,在准备、过程、总结环节上做到扎扎实实,重视模拟实践,说与写结合。

课程负责人

王馨蔓

审核人









课程简介

Course Introduction

Course Code


Course Title

Government Affairs Speeches and Eloquence

Total Hours

8

Credit(s)

0.5

Course Type(s)

□Public Course

□SpecializedCore Course

□Specialized Elective Course

√□Practice Course

Course Introduction

一、Objectives

The course “Government Affairs Speeches and Eloquence" is a practical course for MPA graduate students, which is professional and practical in the course system of MPA.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of the course are to guide students to learn the basic knowledge of the speech and eloquence, let the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eloquence in the public affairs, to hope them master the technique of speech and eloquence in government scene. Another teaching objective is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bility, ability of communication in the working of public managements.

二、Course Introduction

The main contents of this course are: Knowledge and skills of speech and eloquenc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overnment affairs speeches and eloquence; Knowledge and skills of competitive speech; Public election defense knowledge and skills; Government affairs speeches etiquette knowledge; Case analysis and practice of government affairs speeches.

三、Requirements

This course requires students to be able to grasp and understand the basic concepts, basic knowledge and basic skills of government affairs speeches and eloquence in a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manner, recognize the important position of speech and eloquence in government work, and improve students' oral expression skills, communication skills, and communication.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the students, so that they can better adapt to the needs of public management practi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build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better serve the society. In teaching, we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cooperative guidance of full-time teachers and industry mentors, and procedural evaluation runs through it. We also attach importance to preparation, process, and summary links, emphasizing simulation practice, and combining speaking and writing.

 

4.15素质及学风教育制度及工作情况

附件4.15-1《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1980年2月12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

根据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

《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决定》修正)

第一条 为了促进我国科学专门人才的成长,促进各门学科学术水平的提高和教育、科学事业的发展,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特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凡是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公民,都可以按照本条例的规定申请相应的学位。

第三条 学位分学士、硕士、博士三级。

第四条 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成绩优良,达到下述学术水平者,授予学士学位:

(一)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

第五条 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的研究生,或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的人员,通过硕士学位的课程考试和论文答辩,成绩合格,达到下述学术水平者,授予硕士学位:

(一)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

(二)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第六条 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的研究生,或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的人员,通过博士学位的课程考试和论文答辩,成绩合格,达到下述学术水平者,授予博士学位:

(一)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

(二)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三)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第七条 国务院设立学位委员会,负责领导全国学位授予工作。学位委员会设主任委员一人,副主任委员和委员若干人。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和委员由国务院任免。

第八条 学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授予;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由国务院授权的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授予。

授予学位的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以下简称学位授予单位)及其可以授予学位的学科名单,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提出,经国务院批准公布。

第九条 学位授予单位,应当设立学位评定委员会,并组织有关学科的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必须有外单位的有关专家参加,其组成人员由学位授予单位遴选决定。学位评定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由学位授予单位确定,报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备案。

第十条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负责审查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组织答辩,就是否授予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作出决议。决议以不记名投票方式,经全体成员三分之二以上通过,报学位评定委员会。

学位评定委员会负责审查通过学士学位获得者的名单;负责对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报请授予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的决议,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决定以不记名投票方式,经全体成员过半数通过。决定授予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的名单,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备案。

第十一条 学位授予单位,在学位评定委员会作出授予学位的决议后,发给学位获得者相应的学位证书。

第十二条 非学位授予单位应届毕业的研究生,由原单位推荐,可以就近向学位授予单位申请学位。经学位授予单位审查同意,通过论文答辩,达到本条例规定的学术水平者,授予相应的学位。

第十三条 对于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有重要的著作、发明、发现或发展者,经有关专家推荐,学位授予单位同意,可以免除考试,直接参加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对于通过论文答辩者,授予博士学位。

第十四条 对于国内外卓越的学者或著名的社会活动家,经学位授予单位提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可以授予名誉博士学位。

第十五条 在我国学习的外国留学生和从事研究工作的外国学者,可以向学位授予单位申请学位。对于具有本条例规定的学术水平者,授予相应的学位。

第十六条 非学位授予单位和学术团体对于授予学位的决议和决定持有不同意见时,可以向学位授予单位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提出异议。学位授予单位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应当对提出的异议进行研究和处理。

第十七条 学位授予单位对于已经授予的学位,如发现有舞弊作伪等严重违反本条例规定的情况,经学位评定委员会复议,可以撤销。

第十八条 国务院对于已经批准授予学位的单位,在确认其不能保证所授学位的学术水平时,可以停止或撤销其授予学位的资格。

第十九条 本条例的实施办法,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制定,报国务院批准。

第二十条 本条例自1981年1月1日起施行。

 

 

附件4.15-2《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教育部令第34号)

 

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34号)

2012-11-13教育部

第一条 为规范学位论文管理,推进建立良好学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严肃处理学位论文作假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向学位授予单位申请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所提交的博士学位论文、硕士学位论文和本科学生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或其他毕业实践环节) (统称为学位论文),出现本办法所列作假情形的,依照本办法的规定处理。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包括下列情形:

(一)购买、出售学位论文或者组织学位论文买卖的;

(二)由他人代写、为他人代写学位论文或者组织学位论文代写的;

(三)剽窃他人作品和学术成果的;

(四)伪造数据的;

(五)有其他严重学位论文作假行为的。

第四条 学位申请人员应当恪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位论文。

第五条 指导教师应当对学位申请人员进行学术道德、学术规范教育,对其学位论文研究和撰写过程予以指导,对学位论文是否由其独立完成进行审查。

第六条 学位授予单位应当加强学术诚信建设,健全学位论文审查制度,明确责任、规范程序,审核学位论文的真实性、原创性。

第七条 学位申请人员的学位论文出现购买、由他人代写、剽窃或者伪造数据等作假情形的,学位授予单位可以取消其学位申请资格;已经获得学位的,学位授予单位可以依法撤销其学位,并注销学位证书。取消学位申请资格或者撤销学位的处理决定应当向社会公布。从做出处理决定之日起至少3年内,各学位授予单位不得再接受其学位申请。

前款规定的学位申请人员为在读学生的,其所在学校或者学位授予单位可以给予开除学籍处分;为在职人员的,学位授予单位除给予纪律处分外,还应当通报其所在单位。

第八条 为他人代写学位论文、出售学位论文或者组织学位论文买卖、代写的人员,属于在读学生的,其所在学校或者学位授予单位可以给予开除学籍处分;属于学校或者学位授予单位的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的,其所在学校或者学位授予单位可以给予开除处分或者解除聘任合同。

第九条 指导教师未履行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论文指导和审查把关等职责,其指导的学位论文存在作假情形的,学位授予单位可以给予警告、记过处分;情节严重的,可以降低岗位等级直至给予开除处分或者解除聘任合同。

第十条 学位授予单位应当将学位论文审查情况纳入对学院(系)等学生培养部门的年度考核内容。多次出现学位论文作假或者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影响恶劣的,学位授予单位应当对该学院(系)等学生培养部门予以通报批评,并可以给予该学院(系)负责人相应的处分。

第十一条 学位授予单位制度不健全、管理混乱,多次出现学位论文作假或者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影响恶劣的,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可以暂停或者撤销其相应学科、专业授予学位的资格;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核减其招生计划;并由有关主管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负有直接管理责任的学位授予单位负责人进行问责。

第十二条 发现学位论文有作假嫌疑的,学位授予单位应当确定学术委员会或者其他负有相应职责的机构,必要时可以委托专家组成的专门机构,对其进行调查认定。

第十三条 对学位申请人员、指导教师及其他有关人员做出处理决定前,应当告知并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

当事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提出申诉、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十四条 社会中介组织、互联网站和个人,组织或者参与学位论文买卖、代写的,由有关主管机关依法查处。

学位论文作假行为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追究法律责任。

第十五条 学位授予单位应当依据本办法,制定、完善本单位的相关管理规定。

第十六条 本办法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

 

 

 

附件4.15-3 《关于印发<太原理工大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的通知》〔2018〕3号

 

校发〔2018〕3号

 

 

 

关于印发《太原理工大学硕士、博士学位

授予工作实施细则》的通知

学校各单位:

根据太原理工大学2017年校学位评定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精神要求,对《太原理工大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校研[2017]13号)中第十一条做了修改,现将修改后的《太原理工大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太原理工大学

2018年1月11日

太原理工大学校长办公室 2018年1月11日印发

太原理工大学硕士、博士学位

授予工作实施细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我校为硕士、博士学位授权单位。

第二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以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有关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工作细则。

第二章 学位申请人资格审查及学术水平要求

第三条 学位申请人必须符合下列基本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遵纪守法,品行端正;愿为祖国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而努力工作。

2.必须按培养计划的要求完成课程学习和课题研究工作,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位论文。

3.学位申请人不能同时向两个学位授予单位申请学位。

第四条 学位申请人必须达到以下学术水平:

硕士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2.掌握本门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

3.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4.比较熟练地运用一门外语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

5.硕士学位论文必须具有自己的新见解或对实际工程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学位论文要有一定的工作量,在撰写上必须符合太原理工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格式要求及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6.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科研水平的要求根据太原理工大学研究生申请学位的科研成果基本要求执行,本条例从略。

博士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2.在本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

3.具有独立从事高水平科学研究的能力;

4.掌握两门外国语,其中能够熟练运用第一外国语阅读本学科外文资料,并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

5.在科学和专门技术上做出创新性成果,在撰写上必须符合太原理工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格式要求;

6.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科研水平的要求根据太原理工大学研究生申请学位的科研成果基本要求执行,本条例从略。

第五条 申请学位需要提交的答辩材料(硕士、博士)包括:

①基本信息表

②开题报告表

③中期检查表

④学术报告及科研成绩表

⑤学位论文评阅书

⑥预答辩表(博士)

⑦成绩单

⑧答辩申请表

⑨答辩委员会表决票

第三章 学位授予工作程序

第六条 学位论文评阅

学位申请者经资格审查合格后,即可进行学位论文评阅,评阅的具体办法根据太原理工大学研究生毕业论文评审环节管理办法执行。

第七条 学位论文答辩会

学位论文答辩会由学位授权点组织进行,答辩会的举行根据太原理工大学研究生论文答辩程序与要求执行。

第八条 学位申请者在答辩前不得接触学位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不得接触答辩材料。

第九条 学位论文答辩未通过,经答辩委员会半数以上同意修改论文者,可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论文修改工作,重新答辩一次。最后答辩时间不得超过最长修业年限。

第十条 学位论文答辩结束后,答辩秘书及时整理答辩材料并交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分委员会在规定的日期内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表决,经全体委员的三分之二以上同意时作为通过,会议应有记录。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做出是否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建议后,由学院研究生教务秘书整理全部答辩材料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汇总。

第十一条 对只满足毕业条件未满足学位授予条件的,只准予毕业,颁发毕业证书,如在一年内满足授予学位的基本条件,将授予学位,否则,取消学位授予资格。

第十二条 学位评定委员会对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的决议和申请人的学业情况、学术诚信等条件进行审查,作出是否授予学位的决定。

学位评定委员会作出决定应当以会议的方式进行。会议应当有全体成员的三分之二以上出席方为有效。决定以不记名投票方式,经与会委员三分之二以上且全体委员半数以上通过方为有效。

第十三条学位评定委员会作出授予硕士、博士学位的决定后,学位授予单位应对授予学位的名单进行公示,公示期不少于七日。

公示期间有异议的,由学位评定委员会组织复核并作出是否授予学位的决定。

学位授予单位向未被提出异议和经复核异议不成立的学位申请人颁发相应的学位证书,学位授予信息报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学位授予单位应当保存学位申请人的申请材料和学位论文等档案资料。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应当交存学位授予单位图书馆、国家图书馆。

第十四条 学位申请人或者学位获得者在获得学位过程中有学术不端、作伪造假等行为的,经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查决定,学位授予单位可以不受理学位申请、不授予学位或者撤销已授予学位。

第十五条 学位申请人对于不受理其学位申请、不授予其学位的决议或者决定有不同意见的,学位获得者对于撤销其学位的决议或者决定有不同意见的,可以向学位授予单位提出书面申诉。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授予学位的决议和决定有不同意见的,可以向学位授予单位提出书面异议。

学位授予单位应当在自收到申诉或者异议之日起六十日内作出复核决定。学位申请人或者学位获得者对复核决定仍不同意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十六条 在我国境内学习的留学生,可以向学位授予单位申请学位。对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遵守学术规范,达到一定学术水平或者专门技术水平的留学生,可以按照本法规定授予相应学位。

第四章 其 它

第十七条 本细则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讨论审定,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批准,报省教育厅备案。

第十八条 本细则以外的其它事宜,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有关规定处理。

 

 

 

附件4.15-4《关于印发<太原理工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组成原则与议事规则(修订)>的通知》〔2018〕5号

·

太原理工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组成原则与议事规则(修订)

(校研〔2018〕5号)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我校学位评定委员会的工作职责和程序,促进我校学位与本科生、研究生和成人学历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加强学位授权学科建设,保障本科生、研究生和成人教育的培养质量和学位授予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设立太原理工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并制订本组成原则与议事规则。

第二条太原理工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以下简称“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是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省学位委员会授权范围内履行与授予学位相关职责与权限,统筹协调学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学位点建设的决策、咨询与审议机构。

第二章 组织机构

第三条 学校设置两级学位评定委员会,分别为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和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以下简称“学位评定分委员会”)。

第四条 校学位评定委员会组成原则

(一)校学位评定委员会由学校校长及相关副校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及相关学科专家共25人到33人组成,每届任期一般为3年。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设主席一名,常务副主席一名,副主席若干名。校长为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当然主席。分管学位工作的副校长担任常务副主席。

(二)设立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校学位办”)为日常办事机构,挂靠在研究生院,办公室主任由研究生院院长兼任,负责处理学位评定委员会的各项日常工作。学士学位的日常工作委托教务处办理。

(三)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其他委员的确定

1. 研究生院院长、教务处处长和继续教育学院院长为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

2.各专业学院院长为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

3.组成人员的专业特长应充分覆盖我校授予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的学科专业;

4.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名单经校学位办按照组成原则提名,由校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报省学位委员会备案。

(四)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为由职务确定任职资格产生,因离开岗位出现空缺时, 委员会须按照该委员产生办法进行增补。

第五条 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组成原则

(一)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原则上按学院设立,成员由5-7人构成,每届任期一般为3年。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的成立由学院提出,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批。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委员由所在学院提名,由学院党政联席会议通过,报校学位办备案。

(二)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设主席1人,必须由学院院长担任。如一级学科有校级研究所,则研究所所长应为分学位委员会副主席。

(三)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成员由该学院所属学位点负责人和在岗教授(一般为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或具有学术影响的副教授担任。

第六条 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相关学科具有正高职称,具备较高学术水平及较大学术影响。

(二)学风端正,治学严谨,业绩突出。

(三)责任心强,办事公正,作风正派。

(四)熟悉所在学科的人才培养工作。

(五)能履行委员职责。

第三章 组织机构职能

第七条学位评定委员会应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地方有关学位与本科生、研究生和成人教育工作的方针、政策,紧密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研究我校学位与学历教育工作的发展战略,统筹协调学校学位管理、学位授权、学位点建设工作。

第八条 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依据规则履行职责,不受其他组织和个人干涉,应正确运用学术权力,公正、公平地发表学术评审意见,并对委员会会议讨论和议决的事项保密。

第九条 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职能

(一)学位点建设工作

1.负责学校各类专业学位授权点申报的初审;

2.在国家授权的学科领域内,审核新增自主设置学位点的申报;

3.根据学校学科发展需要,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提出学科调整的建议;

4.审议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标准和办法;

5.负责学校新增研究生导师的资格评审和年度研究生导师考核工作,作出撤销不称职人员的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资格的决定;

6.审定学校各授权学科的研究生培养方案。

(二)学位授予工作

1.审议本校学位申请、授予工作的规章制度和实施办法;

2.听取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对学位授予工作的汇报,依据学校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实施细则,以无记名投票方式作出授予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的决定;

3.负责提名授予名誉博士学位的人员名单,报学校审核;

4.听取相关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的汇报,依据学校授予成人学位有关规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作出授予成人高等教育毕业生学士学位、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博士学位的决定;

5.听取相关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的汇报,依据学校对留学生的有关规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作出授予来校留学生各级学位的决定;

6.决议处理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中有争议的问题;

7.作出撤销已授予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决定。

(三)学位点评估工作

1.为保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根据《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办法》制定学位点自我评估指南,确定自我评估方式;

2.聘请外单位同行专家对学位授权点进行评议,提出诊断式评议意见;

3.根据同行专家评议意见,提出各学位授权点的自我评估结果,自我评估结果分为“合格”和“不合格”;

4.根据自我评估结果,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自身发展情况,按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的有关办法申请放弃或调整部分学位授权点;

5.在自我评估的基础上,按抽评部门的要求指导撰写各学位授权点的《自我评估总结报告》,并在指定的信息平台上向社会公开;

6.逐步开展国际评估或专业资格认证。

第十条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职能

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作为校学位评定委员会的分支机构,是建立在相关一级学科上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负责本学院相关学科内的学位工作,职能如下:

(一)协助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开展工作。

(二)审议本学位点的建设与发展规划。

(三)向校学位评定委员会申报新增硕士点、博士点。

(四)审定本学位点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的申请材料,依据学校学位授予的实施细则,按照无记名投票方式作出授予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的建议。

(五)依据学校学位授予的相关文件,按照无记名投票方式作出授予成人高等教育毕业生学士学位、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博士学位的建议。

(六)依据学校学位授予的相关文件,按照无记名投票方式作出授予来校留学生各级学位的建议。

(七)审定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所属学科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及开设的课程,审定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

(八)审查硕士、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组织硕士、博士研究生学位(毕业)论文答辩工作。

(九)根据研究生培养相关管理办法,对学院所属各学位点研究生培养过程和质量进行科学有效监控,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

(十)提出撤销违反规定而授予学位的建议。

(十一)受理有关学位的申诉、异议。

(十二)推荐新增博士生指导教师候选人名单,审议具备硕士生指导教师、专业学位硕士生指导教师资格人员名单。

(十三)审核上报当年的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名单。

(十四)根据校学位评定委员会的授权,研究和处理其他有关学位事项。

第十一条 校学位办职能

(一)根据工作需要,报经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批准,组织召开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会议和全体会议。

(二)负责学位授予工作的组织、协调和上报。

(三)负责学位点(含专业学位)申报和建设的组织工作。

(四)受理新增研究生指导教师资格的申报工作。

(五)定期进行学位授予质量的检查和评估工作。

(六)处理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授权的其他有关事宜。

第四章 议事规则

第十二条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议事规则

(一)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会议实行例会制,每年举行两次全体会议,分别为六月和十二月,由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或主席委托的副主席主持。如遇特殊情况,由主席决定召开临时会议。

(二)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会议召开前,应先由主席对会议议程进行审核,通过后方可提交大会审议。

(三)校学位评定委员会闭会期间,授权主席、分管学位工作副主席或主席会议处理有关紧急事项,并向其后举行的学位评定委员会会议报告。

(四)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举行会议,须有全体成员的三分之二以上委员出席方为有效。会议决定应以不记名或记名投票方式表决,经与会委员三分之二以上且全体委员半数以上通过方为有效。不能采用通讯、委托投票的方式。表决结果由主席或副主席当场宣布。

(五)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与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由校学位办先组织校内专家根据遴选条例进行初选,符合条例等要求者可进入遴选程序。其中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直接提交校学位委员会会议遴选表决。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由校学位办组织校外专家评审(3份),如校外专家达到2人以上同意者可提交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会议表决,否则不能提交表决。

(六)学士学位授予标准及相关事宜由教务处向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会议提交表决。

(七)成人教育学士学位授予标准及相关事宜由继续教育学院向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会议提交表决。

(八)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应履行职责,参加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全体会议,因故不能出席者应向校学位办请假并说明缺席理由,由校学位办汇总后报请主席或副主席核准。

(九)校学位办人员列席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会议。凡因工作需要参加会议的列席人员,须经校学位办主任批准方可参加会议。列席人员可根据会议要求对有关议题情况做出说明。

第十三条 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议事规则

(一)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举行会议,须有全体成员的三分之二以上委员出席方为有效。会议决定应以不记名或记名投票方式表决,经与会委员三分之二以上且全体委员半数以上通过方为有效。不能采用通讯、委托投票的方式。表决结果由主席或副主席当场宣布。

(二)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学位审核名单由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提交校学位办汇总,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

(三)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由指导教师向所属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申报,学位评定分委员会通过后报校学位办。

(四)凡因工作需要参加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会议的列席人员,须经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席或副主席批准方可参加会议。列席人员可根据会议要求对有关议题情况做出说明。

第十四条 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及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委员因职务调整或因故不能履行委员职责的应予以调整,调整程序按照产生委员的正常程序进行。

第十五条 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以及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委员,应自觉维护学位评定委员会的权威和声誉,严格遵守保密制度,未经授权,不得泄露会议讨论的内容。

第十六条 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以及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委员,在参加会议讨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有关议题时,如议题涉及委员本人或直系亲属,应予回避。

第十七条 对学位评定委员会的审议结果,相关单位和当事人如有异议须在一周内提出复议;在复议请求征得不少于三分之一的委员同意后,相关事项提交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进行复议。经复议后做出的结论不再复议。

第十八条 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和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会议必须做好会议记录和纪要;会议的纪要、表决票、表决统计结果(经主席签字)等材料要存档、备查;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应将会议纪要提交学位评定委员会备案。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九条 本组成原则与议事规则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批准后实施。修改本规则须经相同程序。其他相关规定如与本规则相抵触的,以本规则为准。

第二十条 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根据本规则制定各自规则,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批准后实施。

第二十一条 本规则由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二十二条 本规则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6.19.2 MPA教学管理制度文件汇总

附件6.19.2-1《太原理工大学研究生指导教师工作规范(试行)》(校研〔2019〕3号)

太原理工大学研究生指导教师工作规范(试行)

(校研〔2019〕3号)

为全面深化研究生指导教师(以下简称“导师”)队伍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明确立德树人首要职责,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主导作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增强指导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我校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发展,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及太原理工大学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范。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任。导师是高等学校设置的具有招收、培养、指导研究生资格的工作岗位。根据指导的对象分为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和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主要实施者,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居主导地位,立德树人是导师的首要职责。

第二条 导师应热爱祖国、热爱教育事业,了解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及各项政策,熟悉并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及我校培养研究生的各项规章制度,对培养研究生有高度的责任感。

第三条 导师应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和学术水平,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的重要科研项目,不断获取新的科研成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必要的条件。

第四条 导师应增强自身科学道德意识和修养,秉持严谨的治学态度,自觉抵制学术腐败行为,坚持优良的学术风气。

第五条 教书和育人是导师的两大基本职责。导师对研究生培养全过程负有指导责任,并在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科学道德等方面负有引导、示范和监督责任。

第二章 研究生指导教师的职责

第六条 研究生入学后,导师应全面了解其政治思想、业务基础及身体健康等实际状况,进行有关的入学教育,要求其认真学习并切实执行《太原理工大学研究生手册》《研究生科研安全手册》等有关研究生培养和日常管理的各项规定;要求其及时关注太原理工大学研究生院网站,关注有关研究生培养和日常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和通知公告。配合、协助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做好研究生的各项管理工作。

第七条 导师应关心研究生的思想动态,了解研究生各方面的表现,掌握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政策,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研究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良好学风,树立远大理想和人生奋斗目标。导师应从解决研究生思想问题、实际问题和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方面入手,把研究生关切的问题作为工作的突破口,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渗透到研究生学习与成长之中,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第八条 导师应在学术道德方面以身作则。认真阅读《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40号)。在学术实践过程中,导师要注意言传身教,引导、教育研究生树立良好的学术道德。培养研究生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和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自觉遵守科研诚信与学术道德,自觉维护学术事业的神圣性、纯洁性与严肃性,杜绝学术不端行为。强化学术规范训练,加强职业伦理教育,提升学术道德涵养。

第九条 导师应培养研究生的社会责任感。鼓励研究生将个人的发展进步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需要相结合,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支持和鼓励研究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在服务人民与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培养研究生的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积极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成为世界文明进步的积极推动者。

第十条 导师应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导师应按照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理念,积极参与制定执行研究生培养计划,统筹安排实践和科研活动,营造和谐的学术环境,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激发研究生创新潜力;引导研究生跟踪学科前沿,直面学术问题,开拓学术视野,在学术研究上开展创新性工作。指导研究生发表各类研究成果,培养研究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支持和指导研究生将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推动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第十一条 导师应根据本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与研究生一起制订培养计划。导师要指导研究生的选课和课程学习,选课要注意基础和前沿相结合,努力做到在课程学习中提升研究生的学习能力,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帮助研究生打下扎实的基础。导师负责考核研究生的学术活动、选题报告(含专硕实践计划)、教学(专业)实践与科研技能训练、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等必修环节,根据学校规定评定并登录成绩。

第十二条 导师要重视教学实践、社会实践、学术活动及专题试验等有关培养环节,鼓励并创造条件支持研究生参加学术报告会,强化和培养研究生的学术交流能力,为研究生的学习和成长创造条件,为研究生开展科学研究提供有利条件。指导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还应负责为研究生提供应用性研究课题、联系实践单位,确保不少于一年的实践工作时间。

第十三条 导师所承担的研究课题是研究生培养的基础。导师应安排研究生参与课题研究,按照学校导师配套经费管理相关规定提供研究生培养经费,为研究生开展科研和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

第十四条 导师应定期检查研究生培养计划的执行进展情况,协助有关部门做好对研究生的阶段性考核。要注意发现和培养优秀人才,对表现优秀的研究生应给予鼓励并提出更好发挥其才能的意见;对经教育无效且不宜继续培养的研究生,要及时向主管部门反映情况,并提出处理建议。

第十五条 导师应根据国家需要和实际条件指导研究生选择科研方向、确定研究课题、制订相关的论文工作计划。导师要审查选题报告,并负责学位论文的指导工作。要处理好完成课题任务与研究生全面培养之间的关系,加强对研究生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等方面能力的培养。

第十六条 导师要严格审定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及拟发表的学术论文(包括专利、获奖等其他形式的科研成果),注重学术水平和实际意义,提出实事求是的评价,指导研究生申请相应学位。凡未经导师审稿、签名、署名的科研成果,属学位论文者不得进行答辩,属学术论文(包括专利、获奖等其他形式的科研成果)者(以太原理工大学名义)不得投寄发表。应积极鼓励、引导研究生在学术水平高、影响面广的刊物上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或将成果以专利形式进行保护。

第十七条 导师团队(或导师组)应经常性地开展内部学术和工作交流、热点问题讨论、个别谈心交流等活动,对研究生进行全方位的教育和指导,注重研究生全面素质的提升。每个导师团队都应专门选定一名导师(学科团队联系人、或班级联系人)侧重开展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及时了解掌握研究生的思想动态,经常组织研究生座谈学习和通报情况,及时解决研究生遇到的问题、困难。

第十八条 注重对研究生人文关怀。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加强校规校纪教育,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了解学生成长环境和过程,在关心帮助研究生的过程中做好教育和引导工作。加强与研究生的交流与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机制,关注研究生的学业压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供相应的支持和鼓励,保护研究生合法权益;关注研究生的就业压力,引导研究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关心研究生生活和身心健康,不断提升研究生敢于面对困难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

第十九条 导师应协助有关部门做好毕业研究生的思想总结、毕业鉴定和就业指导工作,鼓励研究生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为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第二十条 导师应积极主动地开展研究生教育的研究工作,不断探索研究生培养、管理的新途径、新方法,不断总结经验和改进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探索有自身特色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第三章 研究生指导教师的管理

第二十一条 研究生指导教师当年6月30日前年满57周岁,原则上将不再列入当年招生目录,不再招收研究生。

当年6月30日前年满57周岁,博导有正在主持的国家基金面上项目及以上,硕导有正在主持的省级科研项目及以上,可申请招收研究生,但须有本团队副导师协助指导研究生,退休或延聘到期后,由副导师独立指导研究生。

项目以科学技术研究院认定为准。

导师延聘手续须于招生当年1月30日前正式办理。

第二十二条 硕导、博导招生人数按当年招生计划分配原则执行。学院(所)招生领导小组可以根据学科建设发展与导师科研条件、导师需求和学生志愿等制定各学科和导师的名额分配办法,优先保证培养能力强、培养质量高、有重大科研项目导师的需求。

第二十三条 研究生指导关系确立的基本原则。采用指导教师、学生双向选择制,师生之间进行广泛沟通确定指导意向,研究生填写《研究生指导教师双向选择志愿表》,导师签字确认,经学院(所)招生领导小组批准汇总并报研究生院,指导关系正式确立。

第二十四条 退休或延聘到期的导师不再进行绩效考核,不再享受相关待遇。

第二十五条 为推动学科渗透,促进交叉学科发展,学校鼓励研究生指导教师开辟新的学科研究领域,允许申请同时在两个相近学科指导研究生,但必须有明确主攻研究领域,研究生招生计划分配依据主攻研究领域进行。申请者需按照《研究生指导教师指导专业异动申请表》办理相关手续。

跨学科招收研究生的导师属校内兼职,其招生、培养、教学、管理、学位审查授予及学生日常管理等工作,在所跨学科依托的教学单位(学院或所)进行,并接受其业务管理。绩效分配依据学生学籍属性进行。

第二十六条 学校应建立导师培训制度,定期组织导师开展有关研究生教育的政策学习、经验交流及学术研讨活动,加强导师与管理部门之间、导师与导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共同构建研究生教育和谐发展的环境。

第二十七条 导师所在学院、研究所、重点实验室、学科应对其指导工作给予支持和帮助,为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特别是新聘导师培养的第一批研究生,在制定培养计划、开题、中期和答辩等研究生培养的关键环节,学院、研究所、重点实验室、学科有责任予以特殊指导和帮助。

第二十八条 导师应定期向学院、学科汇报研究生情况和培养工作情况。各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要在每年制定研究生招生计划和新增导师遴选计划之前对导师履行职责情况进行考核与评估,并将结果报研究生院。

第二十九条 导师因公或因事出差、出国应遵守学校的有关审批规定,必须认真安排落实离校期间对研究生的指导工作。

第三十条 导师因出差、出国、身体因素及其它原因,预计超过半年(含半年)无法履行指导研究生的工作职责的,应尽快落实本人名下已有研究生的导师更换事宜;导师不能履行或没有履行指导研究生的工作职责,导师或研究生可提出导师更换申请;因学科调整和研究计划变更等原因导致研究生培养工作无法正常进行的,也应更换导师。导师变更原则上只能在同一培养单位的同一级学科下进行,只有征得转出、转入导师、研究生三方同意方可办理有关审批手续。

第三十一条 导师调离本单位、达到退休年龄或延聘到期,导师资格自动终止。其名下研究生由培养单位协调转入别的导师名下。

第三十二条 外聘导师的日常管理由所挂靠的培养单位负责,外聘导师必须与校内导师合作指导研究生,按科研合作基础与校内导师共同开展研究生的日常管理和指导工作。

第四章 研究生指导教师的奖励与退出机制

第三十三条 对于认真履行导师职责、成绩显著的导师,在各类奖励活动中予以优先推荐。

第三十四条 对获得省级及以上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的指导教师,按照《太原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奖励办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奖励。

第三十五条 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减少或暂停新的博士生招生任务:

(一)科研任务相对不足,近三年来没有主持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

(二)近三年科研项目经费达不到人文社会科学学科3万元/年,理科7万元/年,工科10万元/年;

(三)在读博士研究生超过规定的最高人数5人。

第三十六条 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暂停研究生指导教师的招生资格一年:

(一)在读硕士研究生超过规定的最高人数9人

(二)在研究生招生过程中存在违纪问题或发生重大失误,造成负面影响者;

(三)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违纪问题或发生责任事故,造成负面影响者;

(四)不按规定承担支付助研津贴、其他费用,造成不良影响者;

(五)学生学位论文存在失范行为者;

(六)导师与研究生联合署名的科研成果中存在作假、剽窃、抄袭等问题,造成负面影响者。

第三十七条 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撤消研究生指导教师的任职资格:

(一)因故被解除教授职务者;

(二)受党纪或政纪处分,为人师表形象受到影响,无法继续履行教书育人职责者;

(三)违背学术道德,违反有关保密规定,侵犯知识产权,滥用学术资源和学术影响,损害学生和学校的合法权益,给学校带来不良影响者;

(四)培养质量不过关,在国务院学位办组织的论文抽检中被认定为问题论文的研究生指导教师,出现一次停招三年;累计两年出现问题论文,撤销导师资格。出现问题论文将减少学科下年度的招生计划。省学位办组织抽检的问题论文参照上述规定执行。

(五)在学校有关部门组织的定期工作考核中,考核结果为不合格者;

(六)其他不符合研究生指导教师条件者。

第三十八条 暂停或撤销研究生指导教师的招生资格须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投票表决,其研究生指导教师资格方可暂停或撤销。

第三十九条 因各种原因被撤消研究生指导教师任职资格的教师,至少三年后方可重新申请确认研究生指导教师资格。

第四十条 研究生指导教师不具备资格时尚未毕业的研究生转入同专业其他导师名下指导。

第五章 附 则

第四十一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原《太原理工大学研究生指导教师工作规范》(2013年9月17日)同时废止。

第四十二条 本规定解释权归研究生院。

 

附件6.19.2-2《太原理工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教学管理制度》

 

 

太原理工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教学管理制度

目录

 太原理工大学MPA教育中心教学秘书岗位工作职责(试行) 太原理工大学MPA任课教师工作要求关于加强MPA学员课堂管理的规定

 太原理工大学MPA研究生课程学习成绩考核的规定

太原理工大学MPA教育中心教学秘书岗位工作职责(试行)

为了进一步加强MPA教学管理,有利于提高MPA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于教师 和学员,特制定MPA教务员岗教学秘书岗位职责。

1、MPA办公室主任应熟悉国务院学位办和MPA教学指导委员会下发的MPA教育的相关文件,熟悉学校制定的MPA培养的规章制度,在MPA教育中心主任和研究生院专业学位办公室主任的领导下,积极、主动、负责地做好各项本职工作。

2、配合研究生院做好招生的宣传、咨询及考生资格审查工作;配合主管领导积极拓展生源,开展对外联络工作;配合主管领导配合相关院系做好各专业教学计划的制订、修订和实施工作;配合研究生院做好MPA新生开学典礼和毕业生毕业典礼事务。

3、负责MPA中心与研究生院、公共管理学院等之间的联络、协调工作,及时落实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各类通知、文件;负责安排学员社会实践活动、论坛及讲座、MPA中心工作会议等活动。

4、通过与相关院系、任课教师协商,确定每学期各年级各类别的教学课程表,确定学位论文的指导教师,组织好学位论文的答辩工作。

5、指导学员班级的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学员内部管理体系;指导MPA校友会开展工作。

6、负责课时费、论文指导费、答辩费的核算和发放,负责MPA教育中心教学实施及设备的维护、办公用品的购置和报销,负责MPA教育中心其它费用开支的核算工作。

7、完成研究生院和MPA教育中心主任安排的其它工作。

太原理工大学MPA任课教师工作要求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明确任课教师的职责,特制定本工作要求:

1、任课教师在任课前,必须认真准备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并以此为依据备课和进行教学准备工作。将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报于MPA中心备案。

2、课程开始前,尽早选定合适教材,以便MPA学员及时购买,作好上课准备。

3、任课教师要严格执行课程安排计划,不得擅自停课、调课,不得擅自增减学时。因特殊情况需要停课、调课或请他人代课,必须事先报MPA教育管理中心批准。

4、任课教师要为人师表,严格遵守教学纪律,按时上课,不迟到,不拖堂,不提前下课;任课教师应对学生进行考勤,学 生旷课超过该门课程总学时数的三分之一以上,任课教师应取消其参加该课程的期末考试资格,并将情况通报MPA教育管理中心。

5.任课教师要注意加强公共管理理论和实践的研究,积极探索适合MPA培养的教育教学方法、并付诸教学培养实践,强化案例教学、鼓励研讨式教学、努力提高培养质量,争创华东师范大学MPA品牌。

6、任课教师必须严格执行考试制度,做好考试工作。命题应按教学大纲要求进行,防止考题过难或过易。命题时应同时制定阅卷评分标准。学校鼓励任课教师对考试方式进行积极改革,以利于考核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但采取开卷考试方式时,考卷上不允许出现能够在教材或参考资料上找到完整答案的考题。在考试结束一个月之内,任课教师应以班为单位填写学生成绩表一式三份,一份教师本人留存,两份送至MPA教育管理中心。对不及格的学生,在下个学期开学初两周内组织补考,补考内容及评分均不得降低要求。经评阅的试卷统一送至MPA教育管理中心保存,以备查阅,保存期为两年。

7、课程结束后,任课教师应对该课程的教学进行总结,内容包括学生学习情况分析、教书育人的体会、教学经验以及对教学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MPA中心将教师的教学总结汇总,作为对教师考核的依据。

8、MPA中心每学期将组织学员对任课教师进行评价,对评价优秀的教师将给予适当奖励,对评价较差的课程给予警示,对连续两次评价不合格的教师将不再聘用其担任MPA相关课程教学工作。

关于加强MPA学员课堂管理的规定

为保证MPA教学质量,进一步规范MPA教学课堂管理,经MPA教育中心研究决定,从即日起以此通知为准,规范请假制度,提高课堂教学的出勤率,具体措施如下:

1、学员应该按时出勤到课,不得晚来早退。如果不能够出勤,需至少提前一天向MPA教育中心请假,认真填写请假条,经准假后方有效,紧急情况可电话通知,但需在最短时间内补填纸质版请假条,事后补假无效。

2、MPA教学实行阶段性教学,在每一个教学阶段学员无故不到课两次(包括两次)以上,或者不到课三次(包括三次)以上(包括请假次数),则该阶段所有课程均不得登录成绩。该阶段课程需按照重修程序进入下一年补修。

3、MPA学员请假条可在网上下载,填写完毕后可送至MPA教育中心,也可传真到MPA教育中心,经MPA教育中心副主任或主任签字后方可生效。

4、MPA教育中心安排专人负责考勤,每天分上午和下午两次分别签到,如果有半天未到,视为半次,两个半次视为一次。

5、MPA教育中心负责将课表发给每一位学员,如有课程调整会至少提前一天通知到每一位学员(学员需保证手机等通讯畅通)。

太原理工大学MPA研究生课程学习成绩考核的规定

课程考核是提高教学质量,检验教学效果,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环节。为保证公共管理(MPA)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实现,特制订以下规定:

1、MPA研究生学习成绩的考核分考试和考查两种。考核要充分考虑MPA研究生培养特点,可根据核心课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考试方式。核心课程一般可采取考试方式,必修课和选修课进行考查。

2、MPA研究生课程的考核,可根据课程教学的实际及有利于检测MPA研究生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要求,考试可采用开卷、闭卷等方式,考查可采取撰写专题研究报告、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报告等形式。各门课程采取的考核方式应在教学大纲中明确。MPA研究生考核成绩可根据考核的形式和类型及课程的特点,结合平时成绩综合评定,采用百分制。课程成绩一般采用结构式考核分别记分累加,由卷面考试、平时考核两部分成绩组成,卷面考试占70%,平时考核占30%。

3、课程考核方式在课程开始时,由任课教师通知学生。

4、MPA学生必须按授课教师指定时间完成课程作业,按要求交任课教师,不按时交作业者,教师在登记成绩时可扣减平时作业成绩。对未完成规定作业者,不得参加考试。

5、学生按MPA研究生课程考试须知有关规定,参加各门课程考试并严格遵守考场纪律。

6、MPA的研究生免修免考的规定按照《苏州大学研究生课程管理实施细则(试行)》中的有关规定执行。

7、发生下列情况之一者,需重修课程:(1)凡上课期间缺课课时超过规定者;(2)两次考试(考查)不及格者;(3)考试作弊被取消正常补考资格者;(4)课程作业抄袭他人调研成果、案例分析报告,剽窃他人已正式发表或出版的学术成果,经指出仍不予改正者(5)其他需重修的情形。

8、缓考研究生如因病或其他特殊原因不能按期参加考核,须提交有关证明向MPA教育中心提出缓考申请并须经主管领导批准同意。缓考者必须按规定时间参加考试,否则按缺考处理,该课程以零分计。

9、补考。因故缺考、考试不及格者准予补考。参加补考者需到MPA教育中心办理有关补考手续,持《补考通知单》方可参加补考。

10、补考时间由MPA教育中心确定。

11、每门课程给予一次补考机会,补考仍有不及格者,需重修该门课程。

12、考试不及格者经补考成绩在60分以上者,一律按60分记分。

13、任课教师需在考试(考查)的各个环节全部结束后的5~10日内,将考试(考查)成绩和试卷等送MPA教育中心。

14、MPA教育中心在收到任课教师提交的考核成绩后,应及时进行登录,在所有课程学完后给MPA学生出具学习成绩单。

太原理工大学政法学院MPA教育中心

2015年9月

 

 

 

附件6.19.2-3 《太原理工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管理办法(试行)》(研教〔2018〕7号)

 

 

 

6.20近三学年教学质量保障工作总结

附件6.20-1《太原理工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教学质量保障工作总结》

 

太原理工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

教学质量保障工作总结

一、制定有比较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制度。为保障MPA的教学质量,按照教指委的有关规定和要求,MPA教育中心制定一系列保障教学质量的制度和规定。这些制度和规定有:《太原理工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教学质量保障的基本要求》、《太原理工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任课教师的职责》、《太原理工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指导教师责任制度》、《太原理工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课考试及成绩评定细则》。同时,在教学质量问题上,全面贯彻和落实教指委 的各项有关要求和规定。

二、严格按照教指委有关规定进行MPA的教学管理工作。如《太原理工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学位论文指导性意见》、《太原理工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案例撰写规范要求》,对照教指委规定的核心课程目录,在制定培养计划时,按教指委要求规定和选择核心课程。

三、加强师资培训和交流。MPA任课老师基本上都参加过教指委组织的核心课和其他课程的师资培训活动,98%的MPA教师参加过与所任课程相关的师资培训活动。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能运用新知识、新理论和新观点,所有任课老师都参加过一次或数次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

四、加强教学研讨和交流。MPA中心组织过多次课堂教学研讨活动,部分老师也进行了观摩教学。在研讨中,任课教师取长补短,明确了MPA的教学特点,增强了对知识的融会贯通,探讨了在课堂教学中因不同学科知识的交叉所带来的内容取舍问题。

五、在任课教师的安排上,MPA核心课和90%以上的方向课都安排有两名以上任课教师。80%以上的任课教师具有博士学位,80%以上任课教师具有博士学位,70%以上教师具有副教授职称。有4名教师是是省、校级青年教师大奖赛三等奖以上获得者。

六、关于教学条件保障。每门课程都编写有规范的《教学大纲》,教师能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开展教学;所有课程都可以采取多媒体教学方式,所有教室都配有多媒体设备;建设有10案例教室,实施案例教学有充分的软硬件设施保障。

七、关于实践环节。为把课堂教授的理论知识与公共管理实践相结合,MPA中心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教师根据自己课程特点分别进行农村基层选举调研、乡村关系调研、煤矿安全与应急管理调研等,对促进学生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八、关于对学生的管理。MPA中心制定了严格的学生请假制度,实行MPA中心和班主任、班长三级请假制度,把请假和旷课与学习成绩挂钩,纳入平时成绩,不修满学时,一律不得参加期末考试,必须重修。对试题命题、考试和评分过程也有相应的规定,以最大限度保障成绩真实和公平。

九、实行奖励制度。MPA中心对参加案例大赛的指导教师和学生,给予经费支持,根据参加、获奖等次,进行不同程度的物质奖励;对优秀论文进行表彰;转档案的同学,按研究生院的规定,可以享受学校不同等次的奖学金。

由于上述措施的实行,保证了MPA的教学过程正常进行、保证了MPA教学的规范实施,保证了MPA的教学质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太原理工大学MPA教育 中心

2020年6月

 

版权所有 © 太原理工大学文法学院       晋公网安备14010902001607号